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青芳

作品数:12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小麦
  • 8篇粒重
  • 8篇分子标记
  • 6篇育种
  • 5篇高产
  • 4篇小麦高产
  • 4篇小麦高产品种
  • 4篇小麦粒重
  • 4篇小麦育种
  • 4篇基因
  • 4篇高产品种
  • 4篇QTL定位
  • 3篇普通小麦
  • 3篇高产小麦
  • 2篇性状
  • 2篇优质小麦
  • 2篇优质小麦品种
  • 2篇设计育种
  • 2篇品质育种
  • 2篇相关性状

机构

  • 1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作者

  • 12篇李青芳
  • 11篇田纪春
  • 11篇陈建省
  • 6篇刘凯
  • 5篇邓志英
  • 5篇陈广凤
  • 4篇孙彩铃
  • 4篇孙彩玲
  • 4篇张莹
  • 3篇刘凯
  • 2篇王芳芳
  • 2篇张永祥
  • 2篇王新霞
  • 2篇安玉玲
  • 1篇师翠兰
  • 1篇张晗
  • 1篇王芳芳
  • 1篇赵宾
  • 1篇邵文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千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
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对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千粒重是小麦产量三要素之一,提高千粒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籽粒的长、宽、厚等性状是千粒重的构成要素,是影响千粒重高低的重要因素。...
李青芳
关键词:小麦千粒重QTL定位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文献传递
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小麦育种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该标记位于小麦6A染色体RFL_CONTIG4632_1512和TaGW2‑CAPS之间;通过该分子标记的应用,可以检测小麦品种或品系中是否...
田纪春李青芳陈建省张莹邓志英陈广凤孙彩铃
文献传递
小麦4B染色体粒重QGW4B‑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4B染色体粒重QGW4B‑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粒重控制基因位点QGW4B‑17位于小麦4B染色体短臂31.3~36.3cM处,处于小麦4B染色体分子标记Ex_c101685_705和分子标记RAC...
陈建省田纪春李青芳刘凯陈广凤谷植群
文献传递
利用高密度SNP遗传图谱定位小麦穗部性状基因被引量:18
2016年
小麦穗部性状之间相关性密切,其中穗粒数和千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要素,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联的基因位点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解释基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RIL群体(山农01-35×藁城9411)173个F_(8:9)株系为材料,利用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 T芯片技术及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在5个环境下进行穗部相关性状QTL定位。检测到位于1B、4B、5B、6A染色体上7个控制千粒重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率6.00%~36.30%,加性效应均来自大粒母本山农01-35;检测到8个控制穗长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率14.34%~25.44%;3个控制穗粒数的加性QTL;5个控制可育小穗数的加性QTL;3个控制不育小穗数的加性QTL,贡献率为8.70%~37.70%;4个控制总小穗数的加性QTL;6个控制小穗密度的加性QTL。通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检测到32个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率0.05%~1.05%。在4B染色体区段EX_C101685–RAC875_C27536检测到控制粒重、穗长、穗粒数、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的一因多效QTL,其贡献率为5.40%~37.70%,该位点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是稳定主效QTL。在6A染色体wPt-0959-TaGw2-CAPS区间上检测到控制粒重、总小穗数的QTL。研究结果为穗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精细定位和功能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刘凯邓志英李青芳张莹孙彩铃田纪春陈建省
关键词:普通小麦QTL定位穗部SNP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粒重QTL分析被引量:26
2014年
[目的]小麦遗传图谱是进行小麦染色体分析和研究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通过利用传统分子标记和现代基因芯片技术相结合,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重点开展主要产量主要构成要素——粒重的初级基因定位,确定影响粒重的主效QTL位点,为开发粒重CAPS分子标记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和指导,并为利用小麦粒重次级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和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利用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t芯片技术及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包含173个家系的RIL群体(F9:10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QTL network2.0进行了3年共4环境粒重QTL分析。[结果]构建了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共含有6 244个多态性标记,其中SNP标记6 001个、DAr T标记216个、SSR标记27个,覆盖染色体总长度4 875.29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0.78 c M。A、B、D染色体组分别有2 390、3 386和468个标记,分别占总标记数的38.3%、54.3%和7.5%;3个染色体组标记间平均距离分别为0.80、0.75和0.80 c M。用该分子遗传图谱对4个环境下粒重进行QTL分析,检测到位于1B、4B、5B、6A染色体上9个加性QTL,效应值大于10%的QTL位点有QGW4B-17、QGW4B-5、QGW4B-2、QGW6A-344、QGW6A-137;其中QGW4B-17在多个环境下检测到,其贡献率为16%—33.3%,可增加粒重效应值2.30-2.97g,该位点是稳定表达的主效QTL。9个QTL的加性效应均来自大粒母本山农01-35,单个QTL位点加性效应可增加千粒重1.09—2.97 g。[结论]构建的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分子遗传图谱共含有6 241个多态性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77 c M。利用该图谱检测到位于1B、4B、5B、6A染色体上9个控制粒重的加性QTL,其中QGW4B-17是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位点,贡献率为16.5%—33%,可增加粒重效应值2.30—2.97 g。
陈建省陈广凤李青芳张晗师翠兰孙彩铃邓志英刘凯谷植群田纪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QTL定位粒重
一种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分子标记QSt5B-488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小麦品质育种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分子标记,该标记位于小麦5B染色体RAC875_C29431_1849和WSNP_KU_C14332_22613741之间;通过该分子标记...
陈建省田纪春刘佟佟李青芳刘凯张永祥孙彩玲王芳芳安玉玲
文献传递
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小麦育种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小麦粒重分子标记,该标记位于小麦6A染色体RFL_CONTIG4632_1512和TaGW2-CAPS之间;通过该分子标记的应用,可以检测小麦品种或品系中是否...
田纪春李青芳陈建省张莹邓志英陈广凤孙彩铃
小麦4B染色体粒重QGW4B-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4B染色体粒重QGW4B-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粒重控制基因位点QGW4B-17位于小麦4B染色体短臂31.3~36.3cM处,处于小麦4B染色体分子标记Ex_c101685_705和分子标记RAC...
陈建省田纪春李青芳刘凯陈广凤谷植群
一种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分子标记QSt5B‑488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小麦品质育种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分子标记,该标记位于小麦5B染色体RAC875_C29431_1849和WSNP_KU_C14332_22613741之间;通过该分子标记...
陈建省田纪春刘佟佟李青芳刘凯张永祥孙彩玲王芳芳安玉玲
文献传递
小麦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QTL的连锁和关联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小麦茎秆断裂强度与倒伏特性关系密切,并对产量有很大影响。本研究旨在解析茎秆断裂强度的遗传机制,开发与该性状紧密连锁/关联的分子标记。利用山农01-35′藁城9411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含173个F8:9株系)和由205个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借助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T芯片及传统分子标记技术,在2个环境中对两群体的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谱,在4B染色体的TDURUM_CONTIG63670_287–IACX557和EX_C101685–RAC875_C27536等区段上,检测到9个控制小麦茎秆断裂强度、株高、茎秆第2节间充实度、茎秆第2节壁厚相关性状的加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9.40%~36.30%。同时,利用包含24 355个SNP位点的复合遗传图谱,在自然群体中检测到37个与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P<0.0001)的标记,分别位于1A、1B、2B、2D、3A、3B、4A、4B、5A、5B、5D、6B、7A、7B和7D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7.76%~36.36%。在4B染色体上,以连锁分析检测到控制茎秆断裂强度的RAC875_C27536与关联分析检测到的Tdurum_contig4974_355标记,在复合遗传图谱上的距离为6.7 cM,说明该区段存在控制小麦茎秆断裂强度的重要基因。
刘凯邓志英张莹王芳芳刘佟佟李青芳邵文赵宾田纪春陈建省
关键词:普通小麦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