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漪

作品数:13 被引量:13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单核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4篇人脐
  • 4篇人脐血
  • 4篇人脐血间充质...
  • 4篇脐血间充质干...
  • 4篇巨噬细胞
  • 3篇单核细胞
  • 3篇炎症
  • 3篇炎症反
  • 3篇炎症反应
  • 3篇睡眠
  • 3篇核细胞
  • 2篇单核巨噬细胞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压

机构

  • 12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2篇余国龙
  • 12篇彭漪
  • 7篇徐维芳
  • 4篇孙梅琴
  • 3篇肖轶
  • 2篇胡兴祥
  • 1篇余再新
  • 1篇杨天伦
  • 1篇许芬芬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生物活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蛋白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亚型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背景:干细胞以旁分泌或远距分泌的方式对炎症反应产生调节作用,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的主要机制之一。移植的干细胞分泌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蛋白(tumor necrosis factorαstimulating gene-6 protein,TSG-6)等,影响单核/巨噬细胞从促炎M1表型转化为抑炎M2表型,协调促炎和抗炎因子的平衡,是其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而目前干细胞分泌因子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亚型转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TSG-6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究TSG-6蛋白介导的巨噬细胞M2极化的机制。方法:①无菌提取6-8周龄Balb/c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脂多糖及干扰素γ诱导为M1巨噬细胞,分M1(M1)、MT(M1+rhTSG-6)、MM(M1+MSCs)、MMsi(M1+MSCs+TSG-6siRNA)4组共培养3 d,收集巨噬细胞和上清液,流式检测巨噬细胞表型比例;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0、TSG-6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p/t-STAT1/3/6及TSG-6水平;RT-PCR检测精氨酸酶1、白细胞介素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表达。②阻断M1表面CD44:分M1(M1)、MT(M1+rhTSG-6)、bMT(M1+TSG-6+blkCD44组)、MM(M1+MSCs)、bMM(M1+MSC+blkCD44组)5组共培养3 d,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D44、p/t-STAT1/3/6水平;RT-PCR检测CD44、STAT1/3/6 mRNA和目的基因表达水平;流式分析阻断CD44后TSG-6黏附阳性M1巨噬细胞。结果与结论:小鼠M1巨噬细胞加入rhTSG-6或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观察到:①M1细胞减少、M2细胞增加、M1/M2下降(P<0.05);②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2水平降低(P<0.05),抗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和TSG-6水平升高(P<0.0
赵吉玲彭漪彭智勇余国龙
关键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D44STAT
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IL-37、hs-CRP、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影响
余国龙孙梅琴彭漪徐维芳陈柄泉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炎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祖细胞,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试验过程中,其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活性逐渐受到关注。在炎症反应中,移植的MSCs介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进而调控炎症反应、维持组织稳态、促进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和再生。MSCs通过白细胞介素-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前列腺素E 2等途径,以旁分泌形式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此外,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调节性T细胞、外泌体等途径亦参与巨噬细胞极化。
赵吉玲余国龙彭漪肖轶彭智勇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调节性T细胞外泌体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白细胞介素-37、超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评估上述炎症指标与ACS类别、Gensini评分、心脏重构和功能关系。方法检测58例ACS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 h血浆IL-37、hs-CRP水平、单核细胞(M)计数及NLR,常规检测血脂、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另选同期因胸痛入院且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患者PCI术前血浆hs-CRP水平、M计数及NLR均显著增高,血浆IL-37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与PCI术前比较,ACS患者术后血浆hs-CRP水平、M计数及NLR增高,血浆IL-37水平降低(P均<0.05)。ACS患者PCI术前血浆IL-37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hs-CRP水平、M计数、NLR与Gensini评分、LVEDD和NT-pro BNP水平呈正相关,NLR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 PCI导致体内抗炎/促炎反应失衡加重;PCI术前炎症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损伤状况。
孙梅琴彭漪徐维芳余再新余国龙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单核细胞计数NLR
睡眠质量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晨峰血压达标的影响
余国龙胡兴祥徐维芳彭漪陈柄泉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继发性炎症反应、心肌缺血损伤范围和心室重构关系。方法对36例STEMI患者心肌梗死病程第5天采血,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亚群,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病程前3天心电图ST段弓背上抬导联最大数目(NSTE)及病程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取健康成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TEMI患者单核细胞数增多(P<0.01),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比例降低(P<0.01),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升高(P<0.01);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比例与外周血WBC、hs-CRP水平、NSTE、CK-MB峰值水平、LV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1);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比例与外周血WBC、hs CRP水平、NSTE、CK-MB峰值水平、LVD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均P<0.05);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接受急诊冠脉再灌注(PCI)治疗STEMI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比亚群例降低,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升高(均P<0.01)。结论 STEMI患者第5天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变化与STEMI患者炎症反应、缺血损伤范围及心室重构相关。
许芬芬彭漪孙梅琴余国龙
关键词:CD14CD16流式细胞术
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小鼠心内、外单核巨噬细胞M1/M2亚型的转化被引量:3
2018年
背景:研究表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对炎症有调控作用,参与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保护和改善心功能等,但其对炎症影响的效果仍不明确。目的:探讨经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内、心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1/M2亚型转化效应及心脏保护作用。方法:七八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8只)。心肌梗死造模1周后实验组尾静脉注射含1×106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0.2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及脾脏单核细胞M1/M2比值,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TUNEL染色检测心肌凋亡及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组织巨噬细胞M1/M2比值。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外周血、脾脏及梗死心肌周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1/M2比值较低(P <0.05);(2)实验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域及周边心肌组织炎症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 <0.05);(4)实验组心肌胶原组织沉积低于对照组(P <0.05);(5)实验组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实验证实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控小鼠心肌梗死局灶及全身系统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心功能,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产生心脏保护效应机制之一。
彭漪陈柄全赵吉玲彭智勇徐维芳余国龙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移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3月至9月该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956例,采用《2012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进行失眠症诊断,经临床检查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自制人口社会学调查表调查,分析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资料完整的925例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51.4%(475/925);其中现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57.8%(364/630);无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37.6%(111/2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患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并存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症发生率分别为53.9%、56.3%、53.2%、63.0%和5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者中焦虑和(或)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4.5%(412/925),焦虑和(或)抑郁症状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75.5%(311/412),无焦虑和(或)抑郁症状患者失眠症发生率为32.0%(164/5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A型人格、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工作压力、心血管疾病、焦虑和(或)抑郁等因素为失眠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综合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失眠症发生率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心理、社会及心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
徐维芳陈柄泉彭智勇赵吉玲彭漪余国龙
关键词:门诊病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DDP)联合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脾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亚型转化、心肌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 32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移植组、CDDP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造模术后24 h,各组均接受生理盐水0.2 mL注射及0.2 mL灌胃,CDDP组将CDDP 270 mg/(kg·d)溶于灌胃生理盐水,移植组将1×106 hUCB-MSCs溶于注射生理盐水,联合治疗组接受两种治疗。治疗7 d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心梗区白细胞计数,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及脾脏单核细胞M1/M2比值,ELISA检测外周血IL-10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梗死区均有不同程度心肌细胞丢失,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形成疤痕组织,可见白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残存心肌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浸润减少,三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外周血IL-10水平升高(P<0.05),心梗区白细胞计数、胶原沉积比、脾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移植组心梗区白细胞计数增加,联合治疗组心梗区白细胞计数减少,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LVEF、IL-10水平升高,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比例下降(均P<0.05)。与移植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外周血单核细胞M1/M2比例下降(P<0.05)。结论 CDDP联合hUCB-MSCs移植治疗可促进AMI小鼠心外单核巨噬细胞M1/M2亚型转化,减低小鼠心肌梗死局灶炎症反应,并改善心功能,疗效优于单纯hUCB-MSCs移植。
赵吉玲彭漪徐维芳余国龙
关键词:复方丹参滴丸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反应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骨髓巨噬细胞M2亚型的转化作用被引量:5
2019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已经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且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向M2亚型转化来产生生物效应,但这种效应是否呈量效、时效关系及其转化效应是否需要细胞间直接接触尚不明确。目的:验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巨噬细胞M2亚型转化效应,并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巨噬细胞M2亚型转化效应的剂量与时间相关性。方法:从小鼠骨髓中提取单核细胞,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产生M0型巨噬细胞(F4/80+,CD11B+)。将M0型巨噬细胞以1×10^6/孔密度植入Transwell板或6孔培养板中,分别以不同密度(0,2×10^5,4×10^5)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含有脂多糖(100μg/L)/干扰素γ(20μg/L)完全培养基中直接或间接共培养24,48 h。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M2型巨噬细胞(CD206+,CD11C-)占整体比例,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巨噬细胞触角伸长,呈长索状M2型细胞形态特征;②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共培养、间接共培养24,48 h,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显著性增加(P <0.05);③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低浓度与高浓度组间比较,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直接或间接培养48 h的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24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⑤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共培养、间接共培养上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显著减少,而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增加(P <0.05);⑥直接或间接共培养48 h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较24 h显著上升(P <0.05);⑦结果表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直接与间接接触均促进巨噬细胞M2亚型转化,其转化效应有时效依赖性,而与细胞浓度无相关性。
陈柄全彭漪肖轶彭智勇赵吉玲余国龙
关键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