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欣欣

作品数:10 被引量:112H指数:8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PICC
  • 4篇导管
  • 4篇中心静脉
  • 4篇肿瘤
  • 4篇肿瘤患者
  • 4篇外周
  • 4篇静脉
  • 3篇置管
  • 3篇置入中心静脉...
  • 3篇中心静脉导管
  • 3篇外周静脉
  • 3篇经外周静脉
  • 3篇静脉导管
  • 3篇超声
  • 2篇肿瘤患者PI...
  • 2篇外周静脉置入
  • 2篇外周静脉置入...
  • 2篇经外周静脉置...
  • 2篇经外周静脉置...
  • 2篇经外周静脉置...

机构

  • 10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10篇朱玉欣
  • 10篇尹欣欣
  • 9篇张欣
  • 5篇刘富德
  • 3篇刘朝兴
  • 3篇胡小艳
  • 2篇张秀霞
  • 2篇杨月婷
  • 1篇王红磊
  • 1篇黄卫红
  • 1篇高静芳
  • 1篇赵熙

传媒

  • 8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效果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留置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使用10ml0.9%氯化钠溶液封管),B组(使用浓度为10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和C组(使用浓度为50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每组60例。记录3组患者PICC堵管率和血栓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和再通后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堵管发生率分别为6.67%、5%、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05),3组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6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P>0.05),治疗前及再通后,3组患者血清中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7,P>0.05)。结论应用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对置入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封管,对导管堵塞和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无明显差别,对凝血功能也无明显不良影响,暂支持INS指南上规定的PICC封管液的肝素浓度范围:0~10U/ml。
尹欣欣胡小艳朱玉欣王红磊张欣张汝攒高静芳
关键词:PICC肝素封管导管堵塞
依据患者身高加不同数字的体表测量方法对PICC到位率的效果观察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依据患者身高添加不同数字的体表测量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PICC)理想位置到位率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PICC置管的31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1例采用新的体表测量方法,即从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根据患者身高再加数字5~8 cm,为预置入导管长度;对照组105例采用常规"横L法"测量预置入导管的长度,比较2组PICC尖端到位率。结果观察组测量方法的置管长度短于对照组(F=74.926,P=0.000);观察组测量方法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2.880,P=0.000)。结论采用依据身高加数字的PICC体表测量方法,可相对准确测量预置入导管的长度,减少体外导管的预留长度,降低调管的次数,提高导管尖端的到位率,便于导管留置期间的维护,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朱玉欣张欣刘朝兴刘富德尹欣欣赵伟娟
关键词:PICC
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血栓形成在肿瘤患者PICC拔管中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在肿瘤患者PICC拔管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无症状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治疗结束正常拔管或非计划意外拔管肿瘤患者资料,126例患者拔管前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上肢静脉血管的情况,观察置管肢体血管血栓形成情况,记录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显像结果。结果超声筛查结果显示,126例肿瘤患者18例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率为14.29%,其中有症状血栓4例,无症状血栓者14例;18例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贵要静脉血栓形成5例,肱静脉血栓形成6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3例,肱静脉至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4例,拔管过程中出现拔管困难3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超声声像图为静脉管腔增宽,有实质回声,探头加压血管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彩色多普勒显像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方便、快捷、无创地评价PICC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肿瘤患者拔管前血栓的筛查至关重要,值得推广。
张欣朱玉欣刘富德刘朝兴尹欣欣
关键词:血栓形成肿瘤患者
肿瘤患者PICC拔管各种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PICC拔管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主动拔管或被动拔管84例肿瘤患者,拔管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上肢静脉血管血栓形成情况,预测拔管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肿瘤患者PICC拔管困难相关影响因素,规范拔管流程,观察拔管后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经统计84例拔管的肿瘤患者,计划拔管66例占78. 57%,非计划拔管18例占21. 43%,其中出现不能处理的并发症14例; 84例拔管的肿瘤患者中出现拔管相关的并发症18例(21. 43%)。结论 PICC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出现各种不能处理的并发症而拔管,使PICC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导管留置时间长,可能出现各种拔管相关并发症。通过分析导管留置期间及拔管出现的问题,规范导管维护及拔管操作,以其做到安全使用及撤出PICC,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
张欣朱玉欣刘富德刘朝兴尹欣欣张聪聪
关键词:肿瘤患者非计划拔管
PICC改良固定方法保护特殊皮肤损伤患者皮肤再损伤的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管后改良固定方法减少特殊皮肤病患者皮肤再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住院因疾病治疗需要留置PICC同时伴有特殊皮肤损伤患者60例,采用历史对照回顾性方法分析不同固定方法出现皮肤再损伤的情况。常规固定方法为纱布加纱布绷带固定导管;改良固定,方法1为采用碘伏浸透无菌无纺布纱布覆盖皮肤创面,上覆盖干燥无菌纱布,再用纱布绷带交叉固定;改良固定方法2为改用干燥的无菌无纺布纱布覆盖在皮肤上,导管固定在纱布上再用裁剪后的透明贴膜,外加纱布绷带交叉缠绕固定。结果观察组皮肤再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痊愈率为81.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导管外移、感染、堵管和血栓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渗血渗液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导管固定方法取材方便,不增加患者费用,固定牢固,不易脱管,经临床观察效果很好,值得临床推广,也可用于PICC相关严重皮肤过敏患者。
尹欣欣朱玉欣张欣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护理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采用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采用PICC标准护理,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和对照组(未实施),各100例。应用问卷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考核,对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PICC置管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置管后维护流程、导管固定、导管冲封、无菌操作、穿刺置管所需时间、PICC平均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标准护理在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自护能力,并降低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张欣朱玉欣杨月婷刘富德尹欣欣黄卫红
关键词:置管自我护理能力
链条式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对肿瘤科患者施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链条式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肿瘤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多媒体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2组患者干预后焦虑状况的改善情况、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后、SAS评分(41. 35±1. 67)低于对照组(53. 98±1. 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27,P <0. 05);并发症发生率(8. 93%)与对照组(17. 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 47,P <0. 05);护理满意度(96. 43%)高于对照组(89.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 54,P <0. 05)。结论对肿瘤科PICC置管患者施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秀霞朱玉欣张欣尹欣欣张聪聪杨培
关键词:肿瘤患者焦虑自评量表焦虑
改良体外测量法联合心电技术在肺癌患者前端开口式耐高压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改良式体外测量法联合心电图P波波形指导Power 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肺癌患者前端开口式耐高压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住院行Power PICC置管的10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PICC穿刺记录,均为根据身高、上腔静脉的长度、皮下静脉深度调整测量长度后置入导管,观察导管到达预定位置后心电图P波变化,再行胸部X线定位再次确认Power PICC导管尖端位置;并以胸片结果为金标准判断改良体外测量法联合心电图定位的准确性。结果108例患者中,出现特异性P波共100例,引出率为93.5%,形态有单峰和双峰P(均为正向),双峰占39%。5例P波振幅为R波的50%以下,84例P波振幅为R波的50%~80%,P波振幅大于R波的80%甚至波峰超过R波的共11例,1例P波起始段出现倒置的小Q波,8例患者没有引出特征性P波,X线片证实1例患者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异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5例位于正确位置。灵敏度95.2%,特异度75%。结论利用改良体外测量法联合心电图技术可及时、准确判断前端开口Power PICC尖端位置,大部分P波振幅为QRS波的50%~80%,对于前端开口式耐高压PICC,需要在置管前进行裁剪,体外导管总体形态为倒锥形,导管留置体外易出现脱管,建议在特异性P波起始段不出现倒置“Q”波的情况下,将导管送入到0刻度。
段盈芳胡小艳朱玉欣赵熙尹欣欣
关键词:心电图体外测量肺癌
超声引导下PICC与常规置管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常规置管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穿刺技术置入PICC,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MST)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疼痛程度和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3.8%、78.5%)、置管时间[(29.25±5.42)、(55.56±8.14)min]、疼痛评分[(3.02±1.01)、(5.32±1.48)分]、患者满意率(89.2%、5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脱管(1.54%)、静脉炎(1.54%)、堵管(4.61%)、单纯肿胀(9.24%)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8.46%、10.77%、12.31%、2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置管穿刺技术置入PICC比较,采用MST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显示疗效较好,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且疼痛程度减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月婷朱玉欣张欣高阿芳胡小艳尹欣欣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超声引导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对预防PICC异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通过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腔内心电图两种定位法对预防PICC异位的效果观察,以期发现PICC置管更优化的定位方法。方法收集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置入PICC的临床病历共计553例,超声组281例和腔内心电图组271例,比较2组PICC导管到位率、两种导管过程异位及最终异位以及两种定位方法对导管异位敏感性对比。结果 2组导管最终到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P=0.078);2组置管过程中过程异位与最终异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0 P=0.252);两种定位方法对导管异位敏感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71 P=0.043)。结论超声探头探查导管和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都能发现一部分导管的异位,置管过程中利用超声结合心电图定位方法是预防过程异位的最佳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胸片定位方法,两种定位方法结合对降低导管最终异位具有临床意义。
张秀霞朱玉欣张欣尹欣欣褚翠玲刘富德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PICC置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