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鸿
- 作品数:24 被引量:88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阿泰宁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阿泰宁)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将223例经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疗程10 d);B组(三联疗法+阿泰宁,疗程10 d);C组(三联疗法+阿泰宁10 d后再继续单独服用阿泰宁20 d),三组疗程结束后停药4周再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比较各组H.pylori的根除率、消化道症状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治疗过程中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共208位患者完成随访,对A、B、C三组的根除率分别行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显示B组根除率(77.3%、84.1%)稍高于A组(72.2%、77.6%,P>0.05),C组根除率(89.5%、94.4%)均高于A、B组(P<0.05);(2)对三组消化道症状缓解率进行PP分析:B组症状缓解率(81.2%)稍高于A组(74.6%,P>0.05),C组(93.1%)明显高于A、B组(P<0.05);(3)对三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PP分析:B组(11.6%)低于A组(19.4%,P>0.05),C组(8.3%)均低于A、B组(P>0.05);对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PP分析:A组(14.9%)明显高于B组(8.7%,P>0.05)及C组(4.2%,P<0.05);(4)对A、B、C三组影响因子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吸烟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低于不吸烟患者。结论阿泰宁序贯联用三联疗法10 d后,继续单独服用阿泰宁20 d可明显提高H.pylori根除率,增加消化道症状缓解率,减少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此外,发现吸烟可降低H.pylori根除率。
- 刘鹏鸿霍丽娟贾慧郭艳娥孙文莉张媛媛王丽琼
- 关键词:酪酸梭菌根除幽门螺杆菌症状缓解率胃肠道不良反应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22年
- 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作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对青少年的心身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种安全性和无创性的神经调节技术,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已被众多研究证明。该文就青少年抑郁症NSSI行为的病因、机制和rTMS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康鹏丽孙宁孙宁王斌红
-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重复经颅磁刺激
- 阿泰宁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 刘鹏鸿
- 肠道菌群失调致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0
- 2019年
-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达15%,带来的负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3%,且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社会、环境、个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在抑郁症形成中的作用已明确,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兴起以及关于"抗抑郁药安全且有效"的说法被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肠-脑轴"被提出,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致抑郁症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微生态治疗作一综述。
- 刘鹏鸿张克让
- 关键词:抑郁症肠道菌群发病机制益生菌
-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疗效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系统评价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CBT)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网络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数据库中iCBT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并提取数据,评价偏倚风险后运用RevMan 5.4.1和R 4.3.0软件的Metafor程序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s,2469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干预后抑郁症状评分的组间比较,疗程≤8周,干预组比对照组降低得更多(SMD=-0.63,95%CI:-0.93~-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8周,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变化都不明显(SMD=-0.23,95%CI:-0.49~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期随访后抑郁症状评分的组间比较,干预组比对照组降低得更多(SMD=-0.28,95%CI:-0.5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长期随访前后的抑郁症状评分变化不明显(SMD=0.13,95%CI:-0.03~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BT可改善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且疗效可持续较长时间,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 许婷刘鹏鸿李树峰高胜利刘丽霞
-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青少年抑郁症状META分析
- 锌指蛋白A20在精神疾病中作用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精神疾病临床疗效欠佳,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新型药物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研究发现神经免疫反应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且大量研究证实锌指蛋白A20(A20)在精神疾病中具有抗炎作用机制。A20可抑制多种炎性通路的激活,促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发挥其抗炎特性,缓解脑部神经炎症,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细胞的激活,减少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缓解精神症状,在精神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阐明上述作用机制可为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靶点。
- 李莹刘鹏鸿董涛刘志芬
- 关键词:锌指蛋白A20精神疾病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神经炎症抗炎作用
- 青春期抑郁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024年
- 抑郁症是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点,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抑郁表型,有助于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开发新的抗抑郁药物。因此,为了筛选更符合实验要求的动物模型,本文回顾了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相关文章,全面汇总和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应激模型、遗传模型、化学诱导模型、手术损伤模型以及复合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原理、优缺点及行为评价方式等,并展望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旨在更好地模拟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为青春期抑郁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提供多种动物模型选择,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 董涛李莹高耀刘鹏鸿刘志芬
- 关键词:青春期抑郁症动物模型模型建立
- 比较不同成分短链脂肪酸的抗抑郁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对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6只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乙酸钠干预组(n=12)、丙酸钠干预组(n=15)、丁酸钠干预组(n=14)、短链脂肪酸混合物干预组(n=12)、模型组(n=13)、对照组(n=10)。除了对照组,其他组均采用CUMS进行抑郁造模,且在每日造模前连续干预。乙酸组、丙酸组、丁酸组按体质量1 mL/100 g分别腹腔注射50 mg/kg乙酸钠溶液、100 mg/kg丙酸钠溶液、50 mg/kg丁酸钠溶液;混合物组按体质量1 mL/100 g腹腔注射1∶1∶1的乙酸钠、丙酸钠、丁酸钠混合溶液;模型组按体质量1 mL/100 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每日应激前给药,持续28 d。通过糖水偏好、强迫游泳及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行为;采集盲肠粪便样本,用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糖水偏好系数降低,不动时间延长(P<0.05),丁酸组逆转了糖水偏好系数、不动时间的改变(P<0.05),混合物组提高了糖水偏好系数(P<0.05)。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独有的物种数量减少且肠道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干预后乙酸组、丙酸组、丁酸组、混合物组独有的物种数量均升高且乙酸组肠道群落结构得到部分改善。LEfSe分析发现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在丙酸组中富集,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在混合物组中富集。结论丁酸钠能明显改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乙酸钠、丙酸钠、短链脂肪酸混合物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但抗抑郁效果不明显。丁酸钠可能是一种补充短链脂肪酸干预抑郁症的更有效的选择。
- 陈金蓉张艳艳张睿彧高明雪刘鹏鸿孙宁
- 关键词:抑郁短链脂肪酸胃肠道微生物乙酸钠丁酸钠
- 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探究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并分析其与炎症因子和汉密尔顿24项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排出标准的首发未治疗的MDD患者58例以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50例。采用HAMD-24评估所有受试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法评估肠道菌群的组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和HAMD-24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DD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HC组(t=8.353,P<0.050)。Alpha多样性分析(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及Pielou指数)显示MDD组和HC组的肠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529、8.893、10.825,均P<0.050),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菌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7,P<0.050)。进一步线性判别分析发现,在属水平上,MDD组的双歧杆菌属、布劳特菌属、粪球菌属、巨单胞菌属及Dorea相对丰度较高,HC组的拟杆菌属、粪杆菌属、罗氏菌属及小杆菌属相对丰度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布劳特菌属和粪球菌属与CRP和HAMD-24评分呈正相关(r=0.258、0.284、0.235,0.262,均P<0.050),粪杆菌属和罗氏菌属与CRP呈负相关(r=−2.030、−0.221,均P<0.050)。结论MDD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改变,血浆CRP水平升高,且发生改变的肠道菌群与血浆CRP水平和HAMD-24评分密切相关。
- 郭峰涛郭峰涛徐云帆张坤张坤张桓虎
-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肠道菌群炎症因子
-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疗效Meta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 系统评价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CBT)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及满意度。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检索iCBT治疗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提取数据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运用RevMan5.4. 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s,5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评分降低更多,3个结局指标SCAS-C、SCAS-P和CSR-ADIS干预后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MD=-5.22 (95%CI:-8.16~-2.27)、MD=-7.28 (95%CI:-9.72~-4.85)、MD=-1.36 (95%CI:-1.6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iCBT可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与试验组随访前相比,试验组的焦虑症状评分随着随访时间(3~12个月)会持续降低,3个结局指标SCAS-C、SCAS-P和CSR-ADIS长期随访后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MD=-4.71 (95%CI:-7.34~-2.08)、MD=-5.07(95%CI:-7.26~-2.88,P<0.01)、MD=-1.57(95%CI:-1.9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iCBT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有长期疗效。患者和其父母(照料者)对iCBT的治疗满意度(满分为5分)分别为(3.25±0.88)分和(3.45±0.80)分,认为“治疗方案有帮助”的比例分别为85.19%和83.33%,表示“愿意把治疗方案推荐给其他人”的分别为79.63%和85.90%。结论 iCBT可改善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并在国内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
- 许婷刘鹏鸿高胜利刘丽霞荆治华王文递李树峰
-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