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星明

作品数:79 被引量:851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7篇文化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4篇旅游
  • 13篇城市
  • 9篇文化
  • 9篇旅游业
  • 9篇经济带
  • 9篇长江
  • 8篇乡村
  • 8篇长江经济
  • 8篇长江经济带
  • 6篇空间结构
  • 5篇地理
  • 5篇乡村旅游
  • 5篇旅游地
  • 4篇影响因素
  • 4篇文化空间
  • 4篇旅游资源
  • 4篇空间分异
  • 3篇实证
  • 3篇武汉城市圈
  • 3篇民族

机构

  • 77篇华中师范大学
  • 20篇西南大学
  • 10篇武汉大学
  • 8篇湖北省发展和...
  • 5篇湖南大学
  • 4篇河池学院
  • 4篇南宁师范大学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黔南民族师范...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夏威夷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河南工程学院
  • 1篇惠州学院

作者

  • 77篇李星明
  • 5篇曾菊新
  • 5篇朱媛媛
  • 4篇熊元斌
  • 4篇赵良艺
  • 3篇刘睿
  • 3篇胡娟
  • 3篇陈伟
  • 2篇张毅
  • 2篇张祥
  • 2篇程绍文
  • 2篇覃举东
  • 2篇冯娟
  • 2篇余斌
  • 2篇郭敏
  • 2篇李迪
  • 2篇韩晶晶
  • 2篇李家成
  • 1篇谢双玉
  • 1篇余意峰

传媒

  • 10篇资源开发与市...
  • 9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经济地理
  • 3篇人文地理
  • 2篇襄樊学院学报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中国软科学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旅游论坛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商业研究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四川烹饪高等...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10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化被引量:13
2007年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周边8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发展传统,其历史轨迹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949)为产业发展起步时期,第二阶段(1949~1994)为产业结构强化时期,第三阶段(1994~)为产业体系调整时期;与此相适应,区域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均呈现典型的集中特征,以2003年区域制造业的增加值为指标,武汉市的空间集中度为50.5%,前10类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为60.6%。据此,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以2001~2004年武汉城市圈9城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制造业分行业的年均增加值和增长率为指标,计算和分析其区域产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武汉城市圈应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路径,通过完善集群网络规划、强化区域空间关联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等政策措施,有效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余斌李星明曾菊新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网络
基于2003年~2014年的广西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特征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以2003年-2014年广西入境旅游人数作为衡量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的重要指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绝对集中指数和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研究了广西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广西入境旅游等级规模结构虽处在优化进程中,但仍处于演进过程中的初级阶段.2)广西入境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旅游市场等级规模结构都属于典型的首位度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等级规模体系发育不完善.3)广西入境旅游目的地等级规模结构相对稳定,其演化进程优于入境旅游市场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化.
时朋飞熊元斌李星明冯谨覃举东邓霄莺
关键词:等级规模结构入境旅游
文化自信导向的初中文化地理教学策略探析
2023年
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文章基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梳理教材蕴含的文化教学内容,以认知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自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觉醒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开发文化教学资源、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运用文化异同对比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初中生文化自信,拓宽地理学科课程思政育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曹白凤李星明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地理教学
构建'1+8'武汉城市旅游圈初探
在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及旅游发展协作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1+8'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策.对策包括统一规划,整合旅游资源,进行圈内功能分区,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等.
李星明
关键词:城市旅游圈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发展
文献传递
基于LUR模型的大气PM2.5浓度分布模拟与人口暴露研究——以湖北省为例被引量:5
2019年
大气细颗粒物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该文以湖北省为例,采用LUR(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对各监测站点的PM-浓度进行空间化模拟,并考察污染暴露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为PM2.5污染分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各站点PMz,5浓度差异较大,平均浓度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大小受到站点风速、气温、海拔与3k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等因子的显著影响.风速升高会加重污染,后3个因子增加则有利于降低污染.2)基于LUR模型的空间化结果显示,PM,.5浓度在省域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中部髙、东部低、西部最低”的梯度差序特征,其中武汉城市圈、江汉平原与襄阳部分地区污染较重,鄂西地区普遍较低.3)构建顾及人口分布疏密的PM2.5暴露强度指数,发现PM?“暴露强度与人口密度大小存在校高的空间相关性.全省超过90%的人口和面积处于中等及以下暴露强度,总体健康风险较低.暴露高值区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东部地区.
宋万营杨振王平平丁启燕李星明
关键词:PM2.5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李星明覃小华陈伟方世巧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分析——基于区域规划的视角被引量:14
2007年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特色鲜明,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致使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失衡。区域创新体系空间优化的参考路径之一是构建基于市场联系的产业集群网络,通过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创新的空间均衡发展,提升城市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余斌李星明曾菊新罗静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空间结构产业集群武汉城市圈
基于水土之美的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研究——以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被引量:6
2020年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将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与措施的生态治理、知识普及和景观体验等功能开展研学旅行,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主要技术与措施具有生态性、科技性和教育性的特性,其内涵与载体具有生态美、科技美和知识美,即形成水土资源的水土之美.基于水土之美,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的案例地,研究开发体现水土之生态美、水土之科技美和水土之知识美的研学旅行项目,以探索依托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李星明雷雯陈芷涵李家成
关键词:生态文明
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与优化策略被引量:10
2017年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均十分优异,其他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则相对缓慢。拟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保持地域特色人居文化环境;强化政府文化服务职能,以完善人居文化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旨在提高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
朱媛媛杨晴青曾菊新金鑫李星明
关键词:文化空间人居文化楚文化水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驱动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多元化路径研究——基于fsQCA的分析
2024年
在厘清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逻辑关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两者的时空演化特征和两者的非对称格局演变规律,并基于数字经济视角运用fsQCA分析了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前因组态与驱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均呈上升态势,两者均具有较强的发展韧性,同时两者核心-边缘空间特征显著,且发展不均衡性凸显;(2)数字经济驱动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具有“非对称性”和“多重并发”的特点,数字经济的4个分维度均无法独立地成为必要条件,信息化基础、数字创新基础缺失是低组态路径形成的关键因素,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不足也是共性障碍因素;(3)高组态的3条路径可进一步凝练为“信息化基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双因素交互驱动型与“信息化基础-数字创新基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多因素交织驱动型等2种类型,2条主导路径发挥作用还需要辅助条件协助。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优化城市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布局的协同策略与根据各城市数字经济组态特征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策略。
时朋飞张鸿浩李星明
关键词:数字经济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