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迪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丁苯
  • 3篇丁苯酞
  • 3篇苯酞
  • 2篇地平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性痴呆
  • 2篇尼莫地平
  • 2篇综合征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安全性
  • 2篇成像
  • 2篇痴呆
  • 2篇磁共振
  • 1篇单侧
  • 1篇单侧空间忽略
  • 1篇丁苯酞软胶囊
  • 1篇异己手综合征
  • 1篇运动疗法
  • 1篇张量成像

机构

  • 9篇河北大学

作者

  • 9篇安迪
  • 4篇代瑞廷
  • 4篇高娟
  • 4篇李岩
  • 4篇刘媛媛
  • 2篇苏立凯
  • 1篇凌丽
  • 1篇代瑞延
  • 1篇殷小平
  • 1篇王梦迪
  • 1篇田文艳
  • 1篇李静
  • 1篇陈立英
  • 1篇王惠凌
  • 1篇曹巍
  • 1篇白艳梅
  • 1篇刘阳
  • 1篇凌丽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医学研究与教...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5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3
2015年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当前可对脑白质纤维束行三维重建的新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逐渐发展,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分析病变组织的弥散变化,及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此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卒中、脑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脱髓鞘疾病、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刘媛媛安迪高娟苏立凯殷小平李岩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成像中枢神经系统
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明确诊断的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甲组给予丁苯酞及尼莫地平口服,乙组给予丁苯酞口服,丙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均3个月为1个疗程。于给药前1 d和给药3个月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3组治疗疗效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 3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对MMSE评分的改善,甲组明显优于乙、丙组(P<0.05);对ADL评分的改善,甲、乙组明显优于丙组(P<0.05),甲、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优于单一用药;对生活能力的改善,两者联合用药及单用丁苯酞效果均优于单用尼莫地平。3组用药安全性良好。
李静王梦迪代瑞廷孙菊平徐金娥安迪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丁苯酞尼莫地平疗效安全性
胼胝体梗死16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差8例,肢体无力9例(以下肢肌力减退为主),失语6例,构音障碍3例,共济失调6例,精神障碍3例,异己手综合征2例,双侧肢体瘫痪2例,单肢无力2例,偏身感觉障碍2例,左侧同向性偏盲2例,左手摸索、强握2例,一过性尿潴留1例,尿失禁2例。MRI检查发现病灶21处。治疗3个月后,5例患者基本痊愈,8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3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肢体麻木、无力、失语、眩晕、认知及情感障碍,头颅MRI可明确其诊断,该病经及时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刘媛媛安迪高娟苏立凯李岩
关键词:胼胝体脑梗死异己手综合征
以双侧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1例报告被引量:5
2019年
突发性耳聋(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ISSHL)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急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近期相关学者研究称,每年1万名居民中就有160人患有此病[1]。虽然脑出血的发病率高,但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却很少见,截止目前,国内仅报告10例。本文报告1例以双侧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
凌丽何龙张梦娇安迪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脑出血磁共振成像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其与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测评表(PSQI)评价38例GBS患者入院前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采用理查德睡眠评分量表(RCSQ)评价患者入院24 h期间的睡眠质量,观察其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检测38例患者的脑脊液hcrt-1。结果 38例GBS患者中PSQI评分(9.58±0.82)分,睡眠障碍率65%(25/38),RCSQ评分(59.58±3.26)分,睡眠轻度异常率45%(17/38),高度异常率为47%(18/38)。按照RCSQ>66分将GBS患者分为出现睡眠障碍者18例、睡眠正常者12例,脑脊液hcrt-1水平分别为(37.03±3.90)、(50.37±5.57)ng/L,二者比较,P<0.05;按照PSQI>11分将GBS患者分为出现睡眠障碍者24例、睡眠正常者6例,脑脊液hcrt-1水平分别为(37.85±3.40)、(54.69±6.92)ng/L,二者比较,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CSQ、PSQI评分和脑脊液hcrt-1水平均成负相关(r分别为-0.95、-0.94,P均<0.05)。结论 GBS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几率较高,可能与脑脊液HCRT-1水平变化有关。
安迪白艳梅代瑞廷高娟李岩刘媛媛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睡眠障碍脑脊液
吉兰-巴雷综合征亚型被引量:6
2016年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1]是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的一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是一种最常见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最初由Guillian和Barre两位国外学者报道而得名。GBS呈急性或亚急性临床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可引起双侧面瘫和呼吸肌麻痹。
安迪刘媛媛高娟代瑞延李岩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呼吸肌麻痹轴索临床发病外周神经腱反射髓鞘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报告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临床诊治一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了解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特征,探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诊断中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容易误诊,且目前该病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刘阳王惠凌安迪曹巍代瑞廷
关键词:核上性麻痹进行性帕金森病
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丁苯酞及尼莫地平口服,B组给予丁苯酞口服,C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各组治疗效果。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 3组治疗后Mo CA、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性痴呆患者Mo CA评分的改善,A组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性痴呆患者ADL评分的改善,A、B组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联合使用丁苯酞及尼莫地平优于单一用药;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联合用药及单用丁苯酞效果均优于单用尼莫地平。3组用药安全性良好。
孙菊平代瑞廷徐金娥安迪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丁苯酞尼莫地平疗效安全性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正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20例单侧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2组均接受运动疗法,实验组在给予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6周后采用4种单侧空间忽略检查方法有效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直线二等分法、线段化销法、字母删除法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画钟试验法在部分患者有改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温会欣安迪田文艳陈立英凌丽
关键词: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丁苯酞软胶囊运动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