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张量成像
  • 2篇综合征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张量
  • 2篇弥散张量成像
  • 2篇成像
  • 1篇异己手综合征
  • 1篇预后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疾病
  • 1篇手综合征
  • 1篇睡眠
  • 1篇睡眠障碍
  • 1篇髓鞘
  • 1篇中枢神经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轴索
  • 1篇胼胝

机构

  • 5篇河北大学

作者

  • 5篇高娟
  • 5篇李岩
  • 4篇安迪
  • 4篇刘媛媛
  • 3篇苏立凯
  • 2篇殷小平
  • 1篇崔蕾
  • 1篇代瑞廷
  • 1篇代瑞延
  • 1篇李会敏
  • 1篇白艳梅
  • 1篇李伟斌
  • 1篇赵永侠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研究与教...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胼胝体梗死16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差8例,肢体无力9例(以下肢肌力减退为主),失语6例,构音障碍3例,共济失调6例,精神障碍3例,异己手综合征2例,双侧肢体瘫痪2例,单肢无力2例,偏身感觉障碍2例,左侧同向性偏盲2例,左手摸索、强握2例,一过性尿潴留1例,尿失禁2例。MRI检查发现病灶21处。治疗3个月后,5例患者基本痊愈,8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3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肢体麻木、无力、失语、眩晕、认知及情感障碍,头颅MRI可明确其诊断,该病经及时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刘媛媛安迪高娟苏立凯李岩
关键词:胼胝体脑梗死异己手综合征
DTI及DTT在评价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价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1.5T DTI和DTT检查,此检查均在发病72h内进行。测量梗死灶区与对侧镜像区、梗死灶边缘区、双侧大脑脚的FA值及ADC值。据CST受损程度分为3级。对20例患者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简式Fug-Meye运动功能评分(FMS)。将CST分级与发病3个月时NIHSS及FM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CST损伤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FA值及ADC值较健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急性期缺血缺氧已造成病灶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CST受损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分级成高度负相关性(r=-0.843,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运动功能分级越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CST受损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成高度正相关性(r=0.819,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低,神经功能预后越差。结论 DTI及DTT为定量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组织及CST损伤程度提供了途径,为早期准确判断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李岩高娟苏立凯殷小平李会敏赵永侠崔蕾李伟斌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3
2015年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当前可对脑白质纤维束行三维重建的新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逐渐发展,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分析病变组织的弥散变化,及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此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卒中、脑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脱髓鞘疾病、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刘媛媛安迪高娟苏立凯殷小平李岩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成像中枢神经系统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其与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测评表(PSQI)评价38例GBS患者入院前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采用理查德睡眠评分量表(RCSQ)评价患者入院24 h期间的睡眠质量,观察其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检测38例患者的脑脊液hcrt-1。结果 38例GBS患者中PSQI评分(9.58±0.82)分,睡眠障碍率65%(25/38),RCSQ评分(59.58±3.26)分,睡眠轻度异常率45%(17/38),高度异常率为47%(18/38)。按照RCSQ>66分将GBS患者分为出现睡眠障碍者18例、睡眠正常者12例,脑脊液hcrt-1水平分别为(37.03±3.90)、(50.37±5.57)ng/L,二者比较,P<0.05;按照PSQI>11分将GBS患者分为出现睡眠障碍者24例、睡眠正常者6例,脑脊液hcrt-1水平分别为(37.85±3.40)、(54.69±6.92)ng/L,二者比较,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CSQ、PSQI评分和脑脊液hcrt-1水平均成负相关(r分别为-0.95、-0.94,P均<0.05)。结论 GBS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几率较高,可能与脑脊液HCRT-1水平变化有关。
安迪白艳梅代瑞廷高娟李岩刘媛媛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睡眠障碍脑脊液
吉兰-巴雷综合征亚型被引量:6
2016年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1]是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的一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是一种最常见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最初由Guillian和Barre两位国外学者报道而得名。GBS呈急性或亚急性临床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可引起双侧面瘫和呼吸肌麻痹。
安迪刘媛媛高娟代瑞延李岩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呼吸肌麻痹轴索临床发病外周神经腱反射髓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