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

作品数:68 被引量:199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哮喘
  • 11篇细胞
  • 8篇支气管
  • 6篇多态
  • 6篇胸腔积液
  • 6篇沙星
  • 6篇气管
  • 5篇多态性
  • 5篇胸腔
  • 5篇真菌病
  • 5篇免疫
  • 5篇积液
  • 5篇急性
  • 4篇蛋白
  • 4篇支气管哮喘
  • 4篇气道
  • 4篇足部
  • 4篇菌病
  • 4篇康唑
  • 4篇急性发作

机构

  • 66篇广东医学院附...
  • 9篇广东医学院
  • 6篇深圳市龙岗区...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深圳市龙岗中...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深圳市第五人...
  • 1篇吴川市人民医...

作者

  • 67篇李文
  • 18篇吴斌
  • 15篇黄文明
  • 10篇樊翌明
  • 9篇陈敏
  • 8篇李顺凡
  • 6篇吴东
  • 6篇杨艳平
  • 6篇岑慧
  • 5篇孙杰
  • 5篇陈秋霞
  • 4篇黎东明
  • 4篇陈衡华
  • 4篇郭兰萍
  • 4篇张卫珍
  • 3篇李观强
  • 3篇梁标
  • 3篇张少春
  • 3篇邓日强
  • 3篇史建强

传媒

  • 7篇广东医学院学...
  • 6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海南医学院学...
  • 4篇中国真菌学杂...
  • 3篇中国基层医药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岭南皮肤性病...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呼...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11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一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27岁,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39。℃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动物实验发现免疫抑制小鼠感染比正常对照组严重。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
林映萍黄文明李文杨艳平郭红卫樊翌明
关键词:红斑狼疮暗色丝孢霉病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发病期外周血中的Th 1/Th 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对哮喘患者发作期组 (n =15 )、缓解期组 (n =15 )及正常人对照组 (n =2 0 )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产生的Th 1/Th 2型细胞因子 (IL 2、IL 4、IL 10 )进行了测定。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PBMC产生的IL 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IL 4、IL 10水平均增高 (P <0 .0 5 ) ,缓解期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哮喘发病过程中Th 1/Th 2型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 。
岑慧郭兰萍黎东明张卫珍李文梁标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外周血单核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
CD14基因-159C/T位点多态性对哮喘患者血浆IL-5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CD14基因-159C/T位点多态性和支气管哮喘(哮喘)的相关性及其对血浆IL-5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各150例,取外周血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浆IL-5,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CD14基因-159C/T位点多态性分布。结果对照组和哮喘组等位基因C、T分布有统计学差异(Х^2=10.82,P〈0.01),C等位基因与哮喘相关(C/T的OR=1.73,95%CI=1.25—2.39,P〈0.01),两组基因型(TT、CT、CO)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r=9.73,P〈0.01);同组内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IL-5高于非携带者,以CC基因型最高;同一基因型哮喘组IL-5高于对照组。结论CD14基因启动子-159位点多态性与哮喘相关,C等位基因与血浆IL-5升高相关。
陈敏吴斌李文
关键词:哮喘CD14基因多态性白细胞介素5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06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用川芎嗪治疗组;联用川芎嗪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全血谷脱甘肤进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果:联用川芎嗪治疗组显效率为70.37%,常规疗法组为5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用川芎嗪治疗组GSH-Px和CAT明显高于常规组,而LPO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COPD急性发作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这与川芎嗪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患者增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纠正失衡的抗氧化物酶有关。
容剑雨李文
关键词:肺疾病阻塞性过氧化氢酶川芎嗪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两家系调查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总结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P)的临床病理及家系特点。方法:先证者的皮肤活检行组织病理和透射电镜检查,并对其家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家系1中8例患病,其中6例主要在小腿出现丘疹、结节,1例仅有甲营养不良,1例儿童在小腿发生水疱、糜烂、瘢痕。家系2中除先证者发生头皮毛囊炎、躯干白色丘疹样损害和小腿丘疹、结节外,3个姐姐仅有躯干白色丘疹样损害。小腿结节的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浅层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少数单个核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检查发现水疱位于致密板下层,锚原纤维数量减少。结论:不同家族或家族内不同DEBP病例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免疫荧光、透射电镜检查和突变分析可明确诊断。
朱铖垚陈嵘祎樊翌明李文周英李顺凡
关键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调查电镜检查
加替沙星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不同的给药方式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及费用的经济学影响,为合理应用加替沙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把256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常用剂量治疗组)、B组(1日1次大剂量组)、C组(序贯疗法治疗组)、D组(一直静滴治疗组),疗程为7天。每组各64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经济学成本。结果:4组间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比较表示:A组的疗效明显差于B组、C组、D组(P<0.01);而B组、C组、D组3组之间疗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品费用方面,C药A=C药B
张少春孙杰李文
关键词:加替沙星给药方式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经济学分析
球黑孢霉引起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报道1例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方法取病变趾甲作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和甲板受侵试验。结果21岁男性患者,右足拇趾甲板白色病变5个月。病变甲屑直接镜检发现孢子、菌丝和叶状分生孢子梗,组织病理显示甲板内有大量孢子及菌丝。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黑色羊毛状菌落,DNA序列分析提示为黑孢霉属。菌株可液化明胶和侵犯甲组织,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克霉唑高度敏感。伊曲康唑冲击治疗5个疗程后,病甲恢复正常。结论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确定为球黑孢霉。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为国内首例报道,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黄文明樊翌明李文张国学
关键词:甲癣伊曲康唑
枝状枝孢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报道1例枝状枝孢引起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方法采用10%KOH镜检、真菌培养、小培养、温度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损脓液10%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橄榄绿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孢梗多侧生于菌丝上,不分枝,产孢后不延伸、不膨大,淡褐色,具孢痕,枝孢呈长三角形,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于其上,形成分枝的孢子链;最适应生长温度为25—27℃;能液化明胶。因此,本菌株符合枝状枝孢特征。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肉芽肿病理相,伴有真菌菌丝孢子侵犯,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0.4g/d,8周后皮损基本消退,目前仍在服药及随访。结论本病例的致病菌为枝状枝孢,选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黄文明李文郭红卫罗艳春陈秋霞
关键词:暗色丝孢霉病伊曲康唑
球孢枝孢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一例被引量:2
2010年
患者男,53岁,农民.10年前右手背出现一小疖肿,外用红霉素软膏2周后治愈.1个月后右手背出现一蚕豆大皮肤溃疡,经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但皮损处皮肤增厚,长期外用皮炎平乳膏未见明显好转.2006年3月26日就诊.发病期间无发热.无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及外伤史.体检:右手背皮肤见一不规则疣状斑块,约2.5 cm×4 cm大小,有少许渗液.其他部位皮肤未见异常.口腔分泌物及尿沉渣真菌检查均为阴性.皮损KOH镜检见棕色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局限、绒状、墨绿色菌落,镜下见枝孢产生具分枝的球形分生孢子链.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26S rDNA D1/D2序列与GeneBank中的球孢枝孢(AB100654)相差2个碱基,ITS序列与球孢枝孢(AM176719)相同,与球孢枝孢(AY625063)相差5个碱基.结合上述发现及微量培养等结果,该菌株鉴定为球孢枝孢.皮损组织HE染色显示肉芽肿相,PAS染色见棕色孢子,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0.2 g/d,连续8周,皮损明显消退,但2个月后失访.
陈秋霞黄文明李文史建强白逢彦李顺凡
关键词:着色真菌病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肺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达CD69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从自然杀伤细胞 (NK)表面表达CD6 9的情况 ,探讨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指引。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肝素抗凝血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用PDB刺激PBMC的条件下进行细胞培养 ,于 2 ,1 2 ,2 4h后收获细胞 ,进行anti-CD5 6 -FITC与anti-CD6 9-PE免疫标记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标记细胞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刺激后 ,肺癌患者组各时点NK细胞中表达CD6 9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是(2 8 73± 1 99) % ,(5 5 0 8± 4 4 4 ) % ,(6 8 0 7± 3 5 2 ) % ,与对照组各时点相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肺癌患者NK细胞活化明显不足和功能严重障碍 ,该研究结果为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指引。
岑慧郭兰萍黎东明张卫珍李文梁标
关键词:肺癌自然杀伤细胞CD69细胞免疫外周血单核细胞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