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
-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在双重体验的边缘行走——试论蒲宁创作中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体验被引量:2
- 2018年
- 感官体验和精神体验是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两个主要层面,通常来说,它们之间是主要与次要、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然而,在蒲宁的创作中,感官体验和精神体验是相互独立且并置的存在,二者虽然引发截然相反的情绪,却最终指向同一个目的——人在肉体和精神层面上最大限度地回归自身并同周遭世界完全融合。这既是对西方哲学界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一种呼应,又是对俄罗斯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反映出蒲宁对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缺失以及造成这一困境之原因的深刻思考。
- 张煦
- 关键词:感官体验
- 俄罗斯新农民诗歌中的空间隐喻及其文化内涵
- 俄罗斯新农民诗歌是20世纪初期俄国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当与其同时代甚至更早时期的英美乡村诗歌备受评论界关注时,这个诗人团体却因为没有统一着装而一直未能走到聚光灯照射的台前,实为一件憾事。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种...
- 张煦
- 关键词:空间隐喻文化内涵
- 文献传递
- 俄国象征派与但丁被引量:1
- 2015年
- 中世纪诗人但丁提出的"诗为隐喻说"奠定了他与象征主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他本人经由俄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译介和阐释,从原初的"人文主义作家"成为了象征主义的导师。本文尝试从永恒女性形象和先知诗人主题两个主要方面,解读但丁对俄国象征派代表人物的影响。如果说贝阿特丽齐与永恒女性的关系是但丁作品的内在精神和灵魂,那么但丁与先知诗人的关系则可以当作但丁作品的外延性特征来理解,对于这两个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我们认识俄国象征派诗人是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以及这些看法对他们接受经典作品产生了何种影响。
- 郑体武张煦
- 关键词:永恒女性
- 重构真实与迈向无限——卡维林《匪巢末日》中的泛现实主义与伦理跨越
- 2018年
- 在小说《匪巢末日》中,卡维林通过不改变犯罪小说模式,而置换其内在真实观的方法,最终完成了"新经典"的塑造。卡维林树立的范式一再为1921年后肩负小说复兴重任的俄罗斯当代作家所借鉴,而现实主义则作为一种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有效手段重新迈入人们的视野,逐渐接近"一种不断前进的永恒现象"。本文通过阐释《匪巢末日》中现实主义的三种变形,揭示卡维林是如何切断通俗犯罪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内部关联,并最终实现作品内涵和人文关怀之阈值最大化的。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清当代作家在制造"新经典"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障碍,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未被发现的"真实观",以此为线索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在当下有望得到重新诠释。
- 张煦
- 关键词:现实主义伦理
- 传承与革新:卡维林与“谢拉皮翁兄弟”二十年代的文学探索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继白银时代之后俄罗斯文学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复兴”。这是一个被革命推入高速运转轨道的年代,发生在其中的文学现象大都具有急剧转换和融合互渗的特征,表现在艺术创作在种类和体裁上的更新、艺术形式的层出不穷...
- 张煦
-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