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
- 作品数:17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盐县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持续颅内压监测。评价两组预后,并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剂量和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0.05),甘露醇使用剂量小于对照组(<0.05),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降低甘露醇使用量和使用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曾刚孙涛贺志华
- 关键词:持续颅内压监测
- 脑无牵拉技术在自发性脑出血开颅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比较脑无牵拉技术应用于自发性脑出血开颅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手术,按收治患者的时间不同,术中采用不同的脑牵拉方式。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为观察组,术中采用脑无牵拉技术(即全程不使用脑压板牵拉的暴露技术);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为对照组,术中采用手持脑压板的牵开方式。出血病因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肿瘤、卒中。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脑牵拉压(brain retraction pressure,BRP)的大小,脑牵拉伤(brain retraction injury,BRI)的发生率及其预后和残疾程度。结果观察组BRP(0.46±0.13)kpa,BRI发生率6.67%,术后再出血率6.67%;对照组BRP(3.17±0.35)kpa,最高可达8.51kpa,牵拉时间平均32分钟,BRI发生率80.00%。术后3个月死亡观察组6.67%,对照组16.67%。均获得上门或电话随访,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评定预后,GOS分级良好率观察组为63.33%,对照组为33.33%。其余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脑无牵拉技术处理脑深部病灶,可将医源性脑损伤降到最低,能有效降低BRP的大小、BRI的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率。
- 彭海涛贺志华沈一问宋惠明曾刚
-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
- 尼莫同术野灌洗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被引量:1
- 2010年
- 颅脑损伤常伴发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积极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CVS,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已得到广泛重视。作者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4月,对tSAH18例患者采用尼莫同溶液术野灌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 沈一问贺志华宋惠明曾刚彭海涛
-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尼莫同灌洗术野继发性脑损害
- 便携式B超在脑出血术中血肿定位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分析便携式B超在颅脑出血术中血肿定位清除的应用价值,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患者60例,治疗医师根据确定血肿位置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评分两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30例,行便携式B超确定血肿并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术前CT检查血肿量及位置并术中进行清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治疗前后IL-6、IL-8、TNF-α检查指标;术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采用便携式B超下进行血肿清除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证明了采用便携式B超术中血肿定位清除术对患者的创伤小、减少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IL-6、IL-8、TNF-α检查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术后IL-6、IL-8、TNF-α检查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估比较,观察组的恢复良好者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重度残疾者、死亡者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轻度残疾者、植物生存者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便携式B超在颅脑出血术中血肿定位清除的应用价值显著,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 贺志华彭海涛曾刚潘昊
- 关键词:颅脑出血
- 比较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和持续性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隙出血血管痉挛的疗效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和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SAH)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160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持续性腰大池引流(引流组)80例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置换组)80例。比较两组头痛持续时间、颅内压恢复时间、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CAVm)及Lingdegaard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引流组头痛持续时间和颅内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44±3.21),(6.91±2.87)d,均明显短于置换组的(10.93±4.16),(10.26±3.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1,-6.110,P〈0.05)。两组治疗前MCAVm、Lingdegaard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引流组MCAVm、Lingdegaard指数明显低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74,-9.619,P〈0.01)。引流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置换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改善SAH血管痉挛的效果更加明显,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曾刚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置换术
- “血管隧道”技术防治重型颅脑伤后脑梗塞
- 外伤后脑梗塞是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较高。已得以重视,并积极探索防治技术。笔者自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运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及“血管隧道技术”16例, 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 沈一问贺志华宋惠明彭海涛曾刚
- 关键词:重型颅脑伤
- 文献传递
- 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外伤开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送检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1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3株占70.3%;所有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50.00%,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青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及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均>50.00%。结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是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且耐药性严重,加强细菌培养检测和药敏试验,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及时给予治疗。
- 贺志华彭海涛曾刚张定元陈伟
- 关键词:脑外伤开颅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 骨缝引流在分离型开放性颅骨骨折清创术中的应用
- 2010年
- 本院于2005年以来对收治的分离型开放颅骨骨折31例在清创术中常规应用骨缝引流,与收集的2005年前类似病例25例采用不引流或普通皮下引流进行结果对照,报告如下。
- 彭海涛贺志华沈一问宋惠明曾刚
- 关键词:皮下引流清创术骨缝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引流时间对血肿复发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的引流时间对于血肿复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了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共62例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的CSDH病人。A组病人(28例)术后引流时间为2~4天;B组病人(34例)术后引流时间为5~7天。结果A组病人中4例(14%)出现复发,B组病人中1例(3%)出现复发。两组病人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行头CT检测剩余血肿的厚度,两组病人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钻孔引流术后2~4天的引流时间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是5~7天的术后引流时间可以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而且不会增加血肿复发的风险。
- 宋惠明陈洁张定元曾刚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引流术
- 尼莫同术野灌洗防治创伤性蛛血后脑血管痉挛18例
- 目的探索外伤后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方法18例脑挫伤手术病人行手术野尼莫同稀释溶液灌洗。术后行TCD,检查MCA,确定脑血管痉挛(CVS)发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CVS)发生率,以及手术后4月ADL.了解尼莫同术野灌洗对创...
- 沈一问贺志华宋惠明曾刚彭海涛
- 关键词:尼莫同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