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福

作品数:94 被引量:676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9篇细胞
  • 35篇干细胞
  • 29篇表皮干细胞
  • 18篇愈合
  • 16篇分化
  • 14篇蛋白
  • 14篇骨折
  • 13篇瘢痕
  • 13篇创面
  • 12篇表皮
  • 10篇增殖
  • 8篇应力
  • 8篇烧伤
  • 8篇皮肤
  • 8篇缺损
  • 8篇外固定
  • 7篇汗腺
  • 6篇胚胎
  • 6篇细胞分化
  • 6篇细胞培养

机构

  • 48篇第三军医大学...
  • 33篇解放军总医院...
  • 1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内蒙古医学院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武警湖南总队...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解放军466...
  • 1篇解放军第25...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威尔斯亲王医...

作者

  • 94篇李建福
  • 47篇付小兵
  • 28篇盛志勇
  • 24篇孙同柱
  • 11篇李起鸿
  • 11篇程飚
  • 9篇孙晓庆
  • 8篇李世荣
  • 7篇许建中
  • 5篇方利君
  • 5篇唐康来
  • 5篇曹川
  • 5篇杨柳
  • 5篇王序全
  • 5篇刘洋
  • 5篇王珍祥
  • 5篇程天民
  • 5篇王玉新
  • 5篇陈伟
  • 4篇毋巨龙

传媒

  • 15篇感染.炎症....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华烧伤杂志
  • 3篇中华放射医学...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骨与关节损伤...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工程院医...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 8篇2003
  • 24篇2002
  • 10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0
  • 1篇1987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胎兔颅骨成骨细胞克隆筛选及鉴定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筛选胎兔颅骨细胞原代培养中的细胞克隆,建立成骨细胞株。方法:从胎兔颅骨组织中分离培养颅骨细胞,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稀释法行克隆传代筛选,建立成骨细胞株,并用酶组化、免疫组化及染色体染色等方法予以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颅骨细胞来源复杂,形态多样;克隆传代筛选的细胞株,细胞形态单一,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呈强阳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钙红染色显示具有成骨能力;染色体数目形态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利用有限稀释和克隆传代培养筛选建立的兔成骨细胞株,生物学性状均一,遗传学性状稳定。
唐康来吴梅英杨柳卢卫忠李建福曹佳刘胜学
关键词:成骨细胞细胞培养克隆颅骨胎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皮脂腺导管构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体外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1×10~6)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猪的皮内及皮下,分别于注射后1、2、4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 HE 染色及 BrdU 和角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部分 BrdU 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皮脂腺周围的导管中参与皮脂腺导管的形成,这些细胞经双染证实也同时表达角蛋白。提示这部分双染的导管细胞来自于植入的 MSCs。结论: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分化为皮脂腺导管细胞。
方利君付小兵程飚孙同柱李建福曹荣王玉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汗腺发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层黏连蛋白、纤连蛋白的表达特征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探讨汗腺发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 7(MMP - 7)、层黏连蛋白 (LN)、纤连蛋白 (FN)的表达特征 ,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 方法 取 1 1~ 31周胎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 ,以免疫组化 (SP)与原位杂交法动态观察汗腺MMP - 2、MMP - 7、LN、FN的蛋白质表达及mRNA信号特征。细胞角蛋白 - 8(K8)免疫组化阳性为汗腺的鉴定标准。 结果 MMP - 2、MMP - 7蛋白在 1 4~ 2 0周于汗腺细胞及其周围局部基质表达逐渐加强 ,2 0~ 2 2周达峰值 ,此后表达减弱。同期LN、FN表达主要位于基底膜及汗腺芽周围基质 ,并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2 0~ 2 2周达最低值 ,此后则逐渐回升。MMP - 2、MMP - 7、LN、FN的mRNA信号强弱在汗腺胚芽细胞或汗腺细胞中与其蛋白质表达相吻合。K8于 1 4~ 1 6周开始在汗腺胚芽细胞内表达 ,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 结论 汗腺于胚龄 1 4~ 1 6周开始发生 ,至2 4周基本成熟。MMP - 2、MMP - 7所介导的LN。
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
关键词:胚胎汗腺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
喙肱韧带的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测量喙肱韧带(coracohumeral ligament,CHL)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冻结肩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肩关节标本,用游标卡尺和钢尺测量:CHL全长、距离喙突尖端长度、距离喙突末端长度、根宽、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宽度、根厚、移行为关节囊前的厚度。结果:CHL全长为(35.7±6.0)mm(26.2~48.1mm)、距离喙突尖端长度为(12.0±4.4)mm(4.0~19.2mm)、距离喙突末端长度为(17.5±4.0)mm(6.0~21.1mm)、根宽为(21.0±3.5)mm(15.1~29.0mm)、移行为关节囊前宽度为(15.8±2.4)mm(12.1~20.1mm)、根厚为(2.15±0.70)mm(1.18~3.60mm)、移行为关节囊前厚度为(1.83±0.69)mm(1.02~3.46mm)。结论:CHL从起点到止点都是逐渐变细的,不同的人CHL解剖测量不同且数据差异太大,提示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来指导冻结肩的临床诊治。
杨会峰唐康来李建福陈伟王健许建中
关键词:喙肱韧带肩关节
条纹状骨病1例报告
1998年
条纹状骨病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骨病,国内外甚少报告。该病特点是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呈条纹状改变。Voorthoeve认为可能与骨发育障碍和骨斑点症有关[1]。有明显家族遗传性,男性发病居多,大多数在儿童期,现将收集到1例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男,16岁...
林则仕李建福
关键词:骨疾病先天性
全文增补中
骨外固定技术不植骨治疗复杂性骨不连与骨缺损应力促进骨愈合的机理与疗效评价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bone union by stress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xternal skel...
李起鸿吴雪晖许建中杨柳王序全李建福
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物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被引量:32
1998年
探讨不同内固定物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以新鲜尸体股骨做成Ⅲa型粗隆间骨折,分别用经股骨矩四枚斯氏针、三枚斯氏针、加压螺纹钉、加压滑动鹅头钉固定。在实验机上一次性承压,扭转、测定其分离位移和扭转位移变化。结果发现加压滑动鹅头钉是四种方法中最好的一种,该装置设计合理,抗弯性、弹性及抗扭转性能好,有动、静力加压作用,能使骨折端间相互嵌插紧密,对粗隆间骨折有很强的固定作用,不易出现髋内翻畸形,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张信东吴梅英李海李建福张怀芳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股骨骨折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布被引量:50
2003年
目的 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 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 4个面积为 2 5 4cm2 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将创面随机分为 2组 ,即银锌霜治疗组 ( 40个创面 ) ,空白对照组 ( 40个创面 )。分别于伤后 3天、1周、2周和 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 ,并以 β1整合素、角蛋白 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两组创面愈合率在银锌霜组为 80 % ( 32 /40 ) ,对照组为 6 0 % ( 2 4/ 40 )。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 β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 ,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 β1整合素和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 ,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更加密集 ,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 ;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 ,直到创面愈合。创面上皮化后 ,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 ,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 ;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结论 表皮干细胞能动的参与创面的修复 ,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是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
关键词:创面愈合干细胞
创面收集液对表皮干细胞表型的影响
2007年
目的 探讨全层创面收集液对表皮干细胞类型的影响。方法 以聚氨酯海绵收集成年Wistar大鼠背部全层创面渗出液;以快速黏附分离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表皮干细胞,待表皮干细胞呈克隆生长时加入创面收集液干预,分别于干预后的0,6,12,18,24,30,36,42,48,54,60,72h采用流式细胞仪及β1整合素、角蛋白19,14,10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增殖分化的鉴定。结果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收集液干预后仍可持续保持片状聚集生长的态势,但出现数量较多的角蛋白14阳性染色细胞群落,且随时间延长该阳性细胞群落呈上升趋势;另出现了散在的角蛋白10染色阳性细胞。结论创面收集液可以快速诱导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进入分化状态,且多表现为短暂扩充细胞表型,在该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仍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向启利李建福付小兵
关键词:细胞分化表型
腹膜后恶性肿瘤误诊为骨科单纯腰骶部疾患
1995年
腹膜后恶性肿瘤误诊为骨科单纯腰骶部疾患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630038)李建福,谢宝钢腹膜后恶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又缺乏直接诊断手段,临床误诊率较高。脊柱腰骶段处于腹膜后,较易受到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侵犯,而表现为骨科常见的腰腿痛或瘫痪。本文...
李建福谢宝钢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肿瘤误诊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