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亮 作品数:7 被引量:46 H指数:4 供职机构: 石河子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门诊自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诊断为无症状胆囊结石的2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随访问卷调查,最终纳入分析192例,其中57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为症状组,135例患者未出现临床症状为无症状组。对影响2组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结石数量、结石大小、糖尿病、高脂饮食、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发结石、结石直径大于等于1 cm、糖尿病是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发结石、结石直径大于等于1 cm、糖尿病、高脂饮食、肥胖可能是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的主要因素。 蔡飞 金亮 李琪 陈骞 张怀 张示杰关键词:无症状胆囊结石 预后 LOGISTIC模型 影响因素 肝血管瘤患者瘤体剥除与介入栓塞术后生存质量对比评价 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比较肝血管瘤剥除术和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AE)对肝血管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采用问卷方式测定46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15个月的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46例患者中,23例行剥除术(剥除组)与23例TAE术(TAE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前总GL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总GLQI总体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F=5.331,P〈0.05),剥除组术后1~15个月总GLQI稳步上升,TAE组术后1~6个月GLQI呈上升趋势,随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组间比较显示,剥除组术后1个月总GLQI低于TAE组[(99.5±11.2)vs.(109.0±9.2),P〈0.05],6个月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12.2±8.8)vs.(114.4±10.8),P〉0.05],12、15个月剥除组高于TAE组[(128.5±8.3)vs.(108.7±10.4)、(129.2±8.5)vs.(108.2±9.5),均P〈0.05]。组内比较显示,剥除组术后12、15个月总GLQI较术前明显升高[(128.5±8.3)、(129.2±8.5)vs.(111.7±9.3),均P〈0.05];TAE组术后6个月总GLQI较术前明显升高[(114.4±10.8)vs.(108.3±9.8),P〈0.05],术后12、15个月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血管瘤剥除术较TAE更有利于肝血管瘤患者术后远期恢复及生存质量的改善。 金亮 蔡飞 李琪 张怀 陈骞 张示杰关键词:血管瘤 肝血管瘤患者瘤体剥除与介入栓塞术后生存质量评价 目的:调查肝血管瘤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比较肝血管瘤剥除术(剥除组)和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AE组)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差异。从而为治疗决策分析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指数)量表调查分... 金亮关键词:肝血管瘤 介入栓塞术 石河子地区1517例胆囊结石发病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石河子地区胆囊结石的发病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确诊胆囊结石并在本地居住5年以上的住院患者共1517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居住地分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结石住院数逐年增多,2011-2013年占肝胆外科总住院数比依次为49.29%、51.36%、52.42%;女性(62.7%)多于男性(37.3%),男性和女性患病率比为1∶1.69;40岁及以上患者比例明显增加,高峰年龄为60-〈70岁(24.3%);〈60岁与≥60岁者患病率比为1∶4.09;少数民族仅占9.6%,与汉族患病率比为1.64∶1;职业构成中工人占41.4%,农民占39.7%,职员占8.3%,其他占10.6%;城市居住者占55.8%,非城市居住者占44.2%。结论胆囊结石是石河子地区肝胆外科主要的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女性、老年人、少数民族患病率较高,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城市与非城市来源差别不大。 连文波 王彦超 张小昭 金亮 蔡飞 张示杰关键词:胆囊结石 胆石病 构成比 外科手术与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与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肝血管瘤患者15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者81例为手术组,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者75例为介入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愈率,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结果手术组手术时间[(125.46±54.24)min]、术后住院时间[(12.95±5.58)d]较介入组[(85.86±19.16)min、(6.37±1.25)d]长(P<0.05),治愈率(100.0%)高于介入组(92.0%)(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9.8%)与介入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4.9%)及复发率(0)低于介入组(17.3%,20.0%)(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首选方法;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远期并发症与复发率较高,可作为肝血管瘤手术治疗的辅助方案。 张小昭 王彦超 连文波 金亮 蔡飞 张示杰 张永久 周旭坤关键词:肝血管瘤 外科手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接种肝泡状棘球蚴沙鼠体内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CD34在接种肝泡状棘球蚴(HAE)沙鼠体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0只健康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即模型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泡球蚴原头节混悬液0.1ml。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接种等量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假手术组开腹肝穿后直接缝合。接种后120天,眼球取血。模型组取泡球蚴组织、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和远端肝组织,剩余两组取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YEGF及CD34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肝脏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阳性VEGF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主要存在于胞质,偶见于包膜。泡球蚴组织、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和远端肝组织以及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肝组织VEGF评分和VEGF/β-肌动蛋白比值分别为5.13±1.81和1.12±0.05、4.20±1.52和0.91±0.02、2.464-1.06和0.28±0.02、2.20±0.77和0.30±0.02、2.13±1.72和0.25±0.01。VEGF的表达随组织部位的不同呈梯度改变,在泡球蚴组织中表达最高(P〈0.05)。阳性CD34颗粒呈黄褐色,主要位于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泡球蚴组织、泡球蚴周围肝组织CD34计数和CD34/β-actin比值分别为:5.06±2.46、0.66±0.01和2.43±1.26、0.58±0.02,以泡球蚴组织中表达最高(P〈0.05),其余部位未检测到CD34阳性表达。模型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沙鼠血清VEGF和CD34的表达分别为(106.17±14.17)pg/ml和(1.47±0.28)ng/ml、(38.13±21.36)pg/ml和(0.82±0.12)ng/ml、(42.88±17.25)pg/rnl和(0.72±0.16)ng/ml。模型组沙鼠血清VEGF和CD3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0.05)。结论沙鼠HAE组织存在血管新生迹象,而血管新� 李琪 金亮 蔡飞 陈骞 张怀 张示杰关键词:泡状棘球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血管新生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治疗指征探讨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7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恶性危险 PLG 患者28例(7.5%,危险组),无恶性危险 PLG 患者347例(92.5%,无危险组)。对两组患者息肉长径大小、数量、形态、无有合并结石及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患者年龄≥50岁、合并结石、单发息肉、息肉大于10 mm 、无蒂或宽基和有增大趋势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不同性别、有无临床症状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绝大多数 PLG 无恶性危险,可随访观察;但对于年龄≥50岁、直径≥10 mm 、单发息肉、无蒂或基底较宽、合并胆囊结石及短期有增大趋势者恶变危险性明显增加,应视为 PLG 的手术指征。 连文波 王彦超 张小昭 金亮 蔡飞 张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