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晓平

作品数:17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恶性疟
  • 14篇原虫
  • 14篇疟原虫
  • 14篇恶性疟原虫
  • 8篇敏感性
  • 4篇青蒿
  • 3篇药物
  • 3篇青蒿素
  • 3篇咯萘啶
  • 3篇抗疟
  • 3篇抗疟药
  • 2篇双氢青蒿素
  • 2篇体外
  • 2篇内脏利什曼病
  • 2篇利什曼病
  • 2篇氯喹
  • 2篇氯喹抗性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层析
  • 2篇免疫层析试条

机构

  • 17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海南省疾病预...
  • 3篇云南省寄生虫...
  • 2篇海南省热带病...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7篇冯晓平
  • 11篇刘德全
  • 7篇林世干
  • 4篇汤林华
  • 4篇王善青
  • 3篇杨恒林
  • 3篇陈文江
  • 3篇夏志贵
  • 2篇陈勤
  • 2篇陈溥林
  • 2篇徐馀信
  • 2篇汪俊云
  • 2篇沈玉娟
  • 2篇张国庆
  • 2篇官亚宜
  • 2篇杨玥涛
  • 2篇吴惠敏
  • 2篇高春花
  • 2篇石锋
  • 2篇陈昌

传媒

  • 5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测定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了解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情况,以指导用药。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于1999年测定氯喹、哌喹、咯萘啶、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及其加用氯喹的敏感性。结果测定上述药物的ID50依次为244nmol/L、464nmol/L、71nmol/L、3nmol/L、4nmol/L与11/1.32nmol/L。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浓度(CIMC)依次为353nmol/L、672nmol/L、102nmol/L、10nmol/L、13nmol/L与19/1.86nmol/L。前3种药的抗性率依次为85.71%、42.86%与14.29%。结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咯萘啶产生抗性,对青蒿琥酯与双氢青蒿素均敏感,氯喹与双氢青蒿素联用体外测定有增效作用。
林世干刘德全卓开仁张韵虹胡玉銮冯晓平林翠芬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抗疟药敏感性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97 9%降至 1997年的 2 6 7%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 10 46± 7 14 pmol/μl血 降至 1 63± 1 47pmol/μl血 (P <0 0 1) ,用较高药浓度 (>6 4pmol/μl血)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所占比例由 83 3 %降为 6 7% (P <0 0 1)。体内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84 2 %降为 1997年的 18 4% (P <0 0 1) ,三级抗性 (RⅢ )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 5 3 1%降为 14 3 % (P <0 0 1) ,血中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由 72 0± 2 1 6h变为 5 0 7± 16 1h。2 0 0 1年三亚市雅亮乡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 5 9 8% ,平均抑制药浓度 3 5 6± 2 12 pmol/μl血 。 2 0 0 3年乐东县福抱乡体内法测定抗性率为 62 5 % ,RI、RⅡ和RⅢ分别占抗性病例 5 0 %、 3 0 %和 2 0 % ,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 5 6 9± 17 2h。云南省勐腊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97 4%降至 1999年的 77 8%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由 17 2± 12
刘德全冯晓平杨恒林林世干陈文江杨品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性病药物浓度体外法体形
恶性疟原虫MAL13P1.129基因的抗原表位预测及免疫学分析
2011年
目的对恶性疟原虫MAL13P1.129基因的抗原表位进行预测,表达其重组蛋白并进行免疫学鉴定。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MAL13P1.129基因的线性抗原表位进行预测,从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及二级结构等方面对抗原表位进行筛选。人工合成经密码子优化的MAL13P1.129基因,构建至PET32a(+)表达载体,获得PET32a129表达质粒,热激转化至宿主菌Rosettagami(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分别用抗His-标记的IgG及恶性疟患者的血清作Western印迹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MAL13P1.129基因具有2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分别位于氨基酸44~51、98~106。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与His-标记的IgG进行Western印迹有反应条带,与恶性疟患者血清无反应条带。结论MAL13P1.129蛋白具有2个抗原表位,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的重组蛋白能被His-标记的IgG识别,但不能被恶性疟患者血清识别。
陈勤张国庆徐馀信沈玉娟官亚宜冯晓平曹建平汤林华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抗原表位预测大肠杆菌基因表达
一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检测我国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血样的效果。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粗抗原作为包被抗原.以链球菌G蛋白标记胶体金制成检测特异抗体的免疫层析试条(immunochromatographicstriptest.ICT)。用该试条检测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动物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和甘肃省漳县(非流行区)犬的腿弯处静脉血样品。同时用镜检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1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分别检测犬骨髓、静脉血和血清样本,并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差异。结果对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105头犬的骨髓涂片镜检,阳性检出率为7.62%(8/105)。应用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8.57%(51/105);检测非流行区30份犬静脉血,1份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33%(1/30)。试条法和ELISA法检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105份犬血样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38%(34/105)和33.33%(35/105):检测内脏利什曼病非流行区的30份犬血样均为阴性。镜检法的阳性检出率低于PCR法、试条法和EUSA法(x^2=43.58、20.12、21.32,P〈0.05),PCR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镜检法、试条法和EUSA法(x^2=43.58、5.71、5.04,P〈0.05),试条法和EUSA法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x^2=0.02。P〉0.05)。结论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适用于检测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血样中特异性抗体。
冯晓平石锋杨玥涛高春花汪俊云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免疫层析试条
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现场测试用的培养基和抗疟药涂药板为材料,用实验室连续培养多年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及恶性疟现症病人含虫血进行测定,观察其各种影响因素。结果 4℃保存,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和冰冻干燥培养基分别在2个月和1年内效果不变,超过上述时间,培养基支持疟原虫生长发育的能力将下降。氯喹板2年内、哌喹板6个月内效果稳定,咯萘啶板和青蒿琥酯板保存期超过3个月,效果将会变化。密封涂药板的胶带纸只可1次启封使用,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制作涂药板的塑料应选择对疟原虫生长发育无影响的原材料。4℃保存的药液超过2wk其浓度会发生变化。用于测定的疟原虫应为同步环状体阶段疟原虫,密度以1000~80000个/μl血为宜,含虫血室温保存不超过1h,4℃保存不超过48h。操作技术需熟练,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结论 涂药板、培养基、密封胶带纸、疟原虫及操作技术等均可影响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为体外微量法所用材料及操作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冯晓平刘德全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抗疟药敏感性影响因素
两种疟原虫抗原片不同保存温度及时间稳定性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比较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P.c)抗原片和人工培养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抗原片在不同保存温度与时间下检测疟疾抗体滴度的效果。方法显微镜下计数2种抗原片原虫密度,计算每个视野的平均原虫数。以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的混合血清作为已知疟疾抗体血清,稀释浓度为1∶5~1∶1 280。将2种抗原片置于4~6、25~27、33~35℃3组温度下,于放置第3、5、7、10天各取出2张,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法检测抗体终点滴度,并比较-20℃下贮藏1年和2年的2种抗原片,在3个温度组保存3 d时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2种抗原片红细胞疟原虫密度分别为2.00×105/μl和1.89×105/μl,每个视野平均疟原虫数分别为157±13和142±9。3个温度组P.c和P.f抗原其抗体终点滴度均在5 d后呈下降趋势。2种抗原片在4~6℃组及以上组的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440和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0,P〈0.05)。在4~6℃放置3 d,-20℃贮藏1年的P.c和P.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的终点滴度均为1∶640;贮藏2年的2种抗原片终点滴度分别为1∶320与1∶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c=11.362,PP.c〈0.01;tP.f=38.845,PP.f〈0.001)。结论 P.c和P.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终点滴度随存放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房文潘嘉云郑香冯晓平蒋伟康
关键词:食蟹猴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抗原抗体滴度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监测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监测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为合理使用抗疟药提供参考。方法在研制成功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开展了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及蒿乙醚等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结果海南省乐东县监测的完全抑制疟原虫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1986年为0.028pmol/μl,2002年上升至0.135pmol/μl(P<0.01);≥4pmol/μl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例数所占百分比,由1986年的5.5%上升至2002年为21.8%(0.025
冯晓平杨恒林王善青杨品芳林世干刘德全夏志贵
关键词:青蒿素敏感性恶性疟原虫
海南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和Pfmdr1基因点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氯喹抗性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fcrt)及其P-糖蛋白同系物1(Pgh1)编码基因(Pfmdr1)的点突变特征,为探讨抗性分子标记用于氯喹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巢式PCR(nested-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Pfcrt基因编码第7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和Pfmdr1基因编码第86、124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点突变情况。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检测的36份血样中,28份成功扩增Pfcrt基因,导致第76位氨基酸由赖氨酸(K)变为苏氨酸(T)的突变型占64.3%,混合型占14.3%,野生型占21.4%;29份成功扩增Pfmdr1基因,导致第86位氨基酸由天冬酰胺(N)变为酪氨酸(Y)的突变型占3.4%,混合型占6.9%,野生型占89.7%。未发现编码第124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点突变。体外氯喹敏感试验结果显示,72.2%(26/36)分离株存在抗性。治疗前恶性疟原虫Pfcrt76T突变发生率在体外微量测定法显示的氯喹抗性与敏感株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fmdr1点突变发生率在氯喹抗性与敏感株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76T可以作为监测氯喹抗性的一个分子标记。
官亚宜汤林华胡铃冯晓平刘德全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点突变氯喹
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法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检测方法,以便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抗性调查。方法研制哌喹涂药板和供现场使用培养基,经实验室测试,后在海南省及云南省现场,比较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敏感性的一致性。结果研制的哌喹涂药板及现场用的培养基质量稳定,4℃贮存哌喹涂药板和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有效期分别为14个月和2个月,哌喹涂药板判定敏感与抗性的临界药浓度为≥64pmol/井,体外微量法测得的结果与体内法一致。自1985年近30年现场监测,基本掌握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敏感性的状况,海南和云南两省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有高度抗性。结论成功建立起用体外微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对哌喹的敏感性,为大规模抗药性检测提供了条件。
冯晓平王善青林世干杨恒林孙晓东刘德全夏志贵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哌喹敏感性
HRPⅡ双抗夹心ELISA检测恶性疟原虫体外敏感性研究
2009年
目的验证富组蛋白2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Histidine-Rich Protein 2 Double-Site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HRPII-ELISA)在恶性疟原虫体外敏感性检测中的适用性。方法运用HRPII-ELISA测定氯喹、咯萘啶、青蒿琥酯、蒿甲醚及双氢青蒿素等五种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与氯喹抗性株的体外敏感性,并对所测得的量效曲线(dose-response curves)及50%有效抑制浓度(IC50)与WHO推荐的Riekmann体外微量法比较。结果HRPII-ELISA法测定的五种药物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的IC50值依次为4.7nmol/L、2.90nmol/L、3.38nmol/L、4.64nmol/L、2.72nmol/L,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IC50值依次为110.4nmol/L、3.85nmol/L、4.39nmol/L、3.90nmol/L、3.27nmol/L;同时,将上述结果与体外微量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R2=0.96,P<0.001,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结论HRPII-ELISA法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检测。
黄芳冯晓平周水森汤林华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恶性疟原虫敏感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