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琼 作品数:10 被引量:49 H指数:2 供职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历史地理 更多>>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英语广告语篇的创新运用机制 2018年 关联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被频繁应用于翻译、语用等领域。本文基于关联理论,对广告语篇的一些显著特点,如明示刺激、言外之意、隐喻等在不同类型广告个例中的频繁运用进行语言、语用分析,以阐明广告语言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取得最佳关联,加强额外的语境效果,完成交际功能和实现劝说目的。 何琼关键词:广告 语境效果 习语在广告中的创造性运用认知机制 2011年 以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的补充理论为根据,重点讨论习语在广告中的创造性运用认知机制。广告中的习语主要有两种模式:引申习语和变动习语。在引申习语广告中,隐喻意义较为重要,人们往往会先获得字面意义。而在变动习语广告中,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同时得以激发。作者认为这两种区别并不明显,有时可能同时出现,前者的引申部分会创造强烈的双关效果。在这些创造性的例子中,隐喻和概念合成所起的作用与日常语言含有的认知规则相同,但还是有许多过程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 何琼关键词:习语 《茶经》文化内涵翻译的“得”与“失”——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0 2015年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何琼关键词:《茶经》 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的文化透视功能 2008年 文章依据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将词汇文化分为无对等词词汇、有着很强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词汇、习语以及礼仪性的客套语四类,探讨了英语词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透视功能,揭示了词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与文化密不可分的事实,同时指出了剖析词汇层面的文化内涵是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何琼关键词:英语 词汇 文化透视 《茶经》英译的几个问题——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等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21 2013年 作者将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和姜欣等两个《茶经》英译本为例,探讨《茶经》英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意象的英译、茶诗的英译以及篇章语言的英译等问题,期望达到中外译者在典籍翻译过程中能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何琼关键词:茶经 文化意象翻译 商界人物特写语篇中“战争”隐喻的比较分析 2017年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采取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英汉商业杂志中的商界人物特写语篇中的"战争"隐喻为考察对象,对比分析"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使用效果、应用范围、生成机制以及性别差异等。结果表明:在汉英文本中,"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均为最高。人们通常用将军、士兵、斗士等战争形象描述商界人物;英汉"战争"隐喻在使用效果、应用范围和生成机制等方面比较相似,但也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 何琼关键词:语料库 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参与程度的影响 2010年 教师课堂话语使用的质与量决定着是构建还是消除英语学习者学习障碍,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起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教师课堂话语是如何帮助或阻碍英语学习者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 韩慧 何琼关键词:教师课堂话语 英语学习 情感隐喻和情感的跨语言概念化 被引量:1 2010年 某些情感隐喻透过语言表层看没有变化,而有些却显示出重大的跨语言变化。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语言中情感的概念化,基于英汉语料,可以说不同的情感是通过不同的隐喻机制而概念化的,并且情感隐喻的跨语言行为依赖于它形成中所运用的概念机制。 何琼 杨建华关键词:情感隐喻 隐喻机制 语言特点 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2016年 通过Kachru和Nelson的"三圈理论"对我国现行大学英语两套主要听力教材:《全新编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中所涉及的文化问题进行归类和评价,试图探索文化和文化内容在这两本教材中的分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结果将为大学英语听力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何琼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 《茶经》辞格的认知意象翻译 被引量:1 2020年 《茶经》典籍的翻译对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意义重大。《茶经》不仅是传播茶道思想的经典,也是一部在章法、修辞、语言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巨著,作者在《茶经》中大量运用了对比、并列、对偶、排比、比喻等辞格,给中外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将基于认知意象理论,对《茶经》双译本的辞格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其在修辞翻译效果方面存在的差异。 何琼关键词:《茶经》 辞格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