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娟

作品数:30 被引量:175H指数:9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静脉
  • 8篇新生儿
  • 7篇导管
  • 7篇早产
  • 7篇早产儿
  • 7篇外周
  • 7篇PICC
  • 7篇产儿
  • 6篇中心静脉
  • 5篇中心静脉导管
  • 5篇静脉导管
  • 5篇护理
  • 4篇置管
  • 4篇置入中心静脉...
  • 4篇外周静脉
  • 3篇重症
  • 3篇外周静脉置入
  • 3篇外周静脉置入...
  • 3篇危重
  • 3篇脑梗

机构

  • 30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省天长市...

作者

  • 30篇杨丽娟
  • 18篇徐兵
  • 14篇戴明红
  • 9篇杨丽君
  • 5篇骆嵩
  • 4篇邢彩英
  • 3篇陈娟娟
  • 3篇蔡娟
  • 3篇蔡振华
  • 2篇李莉
  • 2篇王菊
  • 2篇王玉玲
  • 2篇屈洪党
  • 2篇宁艳飞
  • 1篇张云莲
  • 1篇李秀川
  • 1篇蔡荣兰
  • 1篇陈贞祥
  • 1篇刘传苗
  • 1篇徐永丽

传媒

  • 10篇蚌埠医学院学...
  • 6篇中华全科医学
  • 5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科技视界
  • 1篇循证护理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尿酸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脑梗死病人血清尿酸(UA)水平,研究血清UA与脑梗死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病人400例,按照不同性别正常血清UA水平,分为低血清UA组、正常血清UA组和高血清UA组,比较各组病人血清UA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关系,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对不同血清UA组与病人入院时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血清UA水平的脑梗死病人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UA水平的升高,病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血清UA水平对脑梗死病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骆嵩杨丽娟屈洪党刘晓林骆嵩
关键词: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尿酸
基于SBAR沟通程序的反向交接班模式在新生儿监护室交接班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程序的反向交接班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5例危重症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方式进行交接班;另将2018年3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58例危重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基于SBAR程序的反向交接班模式,通过相关专业理论调研与专家指导构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SBAR反向交接班指引单,并对全科护士进行系统培训,考核合格后实施。比较两组护理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护士交接满意度和护士交接班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5%(2例),低于对照组的16.36%(9例);观察组护理交接班信息的完整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合格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2%;观察组护士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护士满意度(82%),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平均交接班时间为(18.56±2.10) min,观察组平均交接班时间为(19.12±2.16) min,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BAR程序反向交接班模式可降低护理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士交接患儿信息完整率,同时也提高护士汇报病情的临床思维能力与满意度,让护士有依据有方向有条理的交接患儿信息,减少护理风险,因此这一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杨丽娟徐兵邢彩英戴明红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室
洗胃及微量喂养对重症缺氧缺血性脑病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洗胃及微量喂养对重症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重症HIE 35例作为对照组,在入院时未洗胃,根据患儿病情直接给予常规喂奶及综合治疗和护理;2009年重症HIE35例作为干预组,在综合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在入院时即给予1%碳酸氢钠洗胃,禁食6 h后再给予微量喂养。比较2组在入院7 d内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相比,胃肠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45.71%和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中,洗胃时发现先天性食道闭锁1例,应激性溃疡3例。结论:重症HIE在入院后给予洗胃及微量喂养,可有效降低重症HIE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及时发现消化道异常,采取相对性的措施,可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徐兵李莉戴明红杨丽君蔡娟杨丽娟
关键词:脑缺血脑缺氧洗胃胃肠功能紊乱
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 :分析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的P波比例及体位改变对P波比例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蚌埠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2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置管成功后将患儿肢体摆放于体位1与体位2(自然体位)时分别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固定后拍摄体位2时胸部X片。比较两种体位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研究体位2时P波比例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 :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腋静脉、头静脉、颞浅静脉置入PICC时,两种体位时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尖端位于T4-T6时,P波比例95%CI为0.64~0.67;腔内心电图定位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4.9%与100.0%。结论: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特征性P波比例在0.64~0.67之间时,PICC导管尖端有95%的可能处于最佳位置,体位改变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
杨丽娟杨丽娟刘安诺徐兵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早产儿
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对新生儿PICC定位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杨丽娟徐兵王茜陈娜戴明红
关键词:新生儿PICC置管心电图定位P波
维生素E按摩护理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E局部按摩护理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方法将41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新生儿硬肿症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维生素E硬肿处外用按摩。结果干预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0%。两组应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E局部外用按摩应用于新生儿硬肿症,可促进硬肿消退;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戴明红戴卫红李莉杨丽娟蔡娟王菊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按摩维生素E护理
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 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 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
戴明红徐兵杨丽娟邢彩英杨丽君宁艳飞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腋静脉肘部静脉
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PICC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对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P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干预组23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置管;干预组在置管前将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预冲在PICC导管的保护套膜内,浸泡PICC导管5 min左右后进行置管,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0例,发生率43.5%;干预组发生静脉炎3例,发生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再进行PICC穿刺,可有效地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
邢彩英徐兵戴明红杨丽娟
关键词:早产儿PICC地塞米松静脉炎
改良体表外测量法在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4年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早产儿特别是低体重或极低体重儿常用的一项静脉置管技术,可有效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的疼痛刺激,防止高渗药物和强酸强碱性药物对外周血管壁的损伤,减轻护理工作量.目前,对于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缺乏统-标准,影响了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的准确性.
徐兵杨丽娟戴明红王茜
关键词:早产儿体重置管长度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意义及其与脑梗死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206例,入院后完善相关病史资料、体格检查、常规入院检验检查,以及CYP2C19基因检测等项目,按照临床症状进展与否,分为脑梗死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据此进一步分析CYP2C19基因检测中的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其在常规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中对于脑梗死病人临床转归的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病人CYP2C19基因代谢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进展组病人PM型比例较高,EM型比例较低。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氯吡格雷治疗后病情进展有关。
骆嵩杨丽娟屈洪党
关键词:氯吡格雷神经功能缺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