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林

作品数:29 被引量:172H指数:10
供职机构: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2篇骨折
  • 11篇手法
  • 8篇腰椎
  • 7篇椎间盘
  • 6篇有限元
  • 5篇旋转手法
  • 5篇应力
  • 5篇粉碎性
  • 4篇腰椎间盘
  • 4篇远端
  • 4篇咔哒声响
  • 4篇桡骨远端
  • 4篇粉碎性COL...
  • 3篇远端骨折
  • 3篇正骨
  • 3篇三七散
  • 3篇手法治疗
  • 3篇桡骨远端骨
  • 3篇桡骨远端骨折
  • 3篇小夹板

机构

  • 19篇深圳平乐骨伤...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解放军广州疗...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惠阳市第一人...

作者

  • 29篇王国林
  • 14篇高彦平
  • 11篇樊培新
  • 10篇李义凯
  • 9篇徐海涛
  • 6篇张美超
  • 5篇邱桂春
  • 4篇徐达传
  • 4篇郑军
  • 4篇李伟
  • 3篇李云贵
  • 2篇王瑞红
  • 2篇邱海彦
  • 2篇吕海波
  • 2篇王勇
  • 1篇董树平
  • 1篇万磊
  • 1篇桂书斌
  • 1篇周大鹏
  • 1篇郭威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医研究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风湿病与关节...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伤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治疗效果和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是因外伤、手术或脑卒中等原因引起的一种涉及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目前,对于RSD的诊断尚缺乏一种既灵敏又可靠的检查手段,早期诊断不明确也常常导致漏诊和误诊,以致遗留迁延难愈的并发症.笔者对创伤后继发R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RSD综合治疗方法的效果.
高彦平王国林
关键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创伤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综合治疗方法RSD
三七散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石骨症并胫骨干骨折1例被引量:1
2015年
1例石骨症并胫骨干骨折的儿童患者,经手法整复后用U型管型石膏外固定6周,并在骨折断端处开窗,每日三七散外敷。复位固定第1周,患者骨折断端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均治疗前好转,肿胀程度由最初的Ⅱ度变为Ⅰ度,2周后基本无小腿肿胀。复位后3周,X线检查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有少量骨痂生成,复位外固定后5周,复查X线片示骨折端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复位后6个月恢复到受伤前水平。说明三七散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石骨症并胫骨干骨折临床疗效确切。
樊培新高彦平王国林王瑞红王勇
关键词:石骨症胫骨骨折外固定三七散
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组(治疗组)和传统手法复位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高彦平王国林樊培新
关键词:粉碎性COLLES骨折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郭氏缠绑夹板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郭氏缠绑夹板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自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1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8)和B组(n=55)。A组给予郭氏缠绑夹板法治疗,B组给予传统小夹板治疗,比较两组的固定可靠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夹板移位、扎带滑动、肿胀及骨折移位等情况均显著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atra腕关节评分平均为94.5分,高于B组的90.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郭氏缠绑夹板法有效解决了夹板易滑动松脱的技术难题,改进了夹板外固定技术,具有取材及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势,疗效显著。
吕海波樊培新李郑林王国林高彥平周大鹏胡学军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坐位旋转手法对腰椎内在应力的实时监测被引量:27
2005年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对腰椎内在应力分布的特点。方法:使用L4 ̄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 ̄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正常腰椎在旋转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椎体、终板和椎间盘处。退变腰椎在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L4小关节的下关节突和椎弓,且应力分布集中。结论:(1)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对于正常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椎体、终板和椎间盘等前部结构。(2)对于退变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后部结构,并且所受应力分布集中,易损伤小关节、椎弓。
陈浩徐海涛张美超李义凯王龙江王国林邱桂春
关键词:腰椎有限元椎间盘应力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舟状骨骨折13例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舟状骨骨折治疗方法。方法 13例患者,根据桡骨远端骨折并腕舟状骨骨折的移位程度分为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结果 13例随访10例,随访6个月~2 a,平均10个月。9例愈合,1例Ⅳ型,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桡骨茎突截除并腕舟状骨折处植骨可吸螺钉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愈合。腕关节背伸65°±3°,掌屈64°±2°,桡偏16°±3°,尺偏27°±4°,腕关节不稳1例,无腕舟状骨坏死。结论将桡骨远端骨折并腕舟状骨骨折分型治疗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王国林郭威郑军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不施加任何镇痛药物及麻醉,直接行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外固定。比较2组复位前、中、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VAS评分。结果手法复位过程中及复位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均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72±0.9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76±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整复粉碎性Colles骨折,安全、有效,能很好缓解疼痛及因疼痛引起的并发症。
高彦平王国林樊培新
关键词:COLLES骨折小夹板臂丛神经阻滞
颈腰椎旋转手法拇指最大推扳力比较及量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比较颈、腰椎定点旋转手法作用时,拇指对棘突的最大推扳力的差异,为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检测并记录旋转手法作用时出现咔哒声响时术者拇指推扳颈、腰椎棘突的最大推扳力。结果以出现咔哒声响作为颈、腰椎旋转手法成功的标志,此刻在腰椎左、右手拇指的最大平均推扳力分别为5.08±1.289kg和6.636±1.484kg。颈椎此刻术者左右手拇指的最大平均推扳力分别为4.75±1.04和6.44±1.34kg。结论颈、腰椎同侧的最大推扳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腰椎咔哒声响的发生与拇指推扳力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李义凯邱桂春徐海涛王国林
关键词:旋转手法咔哒声响手法
三种腰椎前屈状态下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比较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探讨三种前屈状态下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对退变椎间盘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手法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退变的腰椎间盘的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按A、B、C三种腰前屈角度(A=6°;B=9°;C=12°)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随着屈度的增加,旋转侧椎间盘的后外侧应力不断增加。除去C状态外,A、B两种状态的椎间盘两后外侧位移相近。C状态旋转侧后外部明显向后内侧突出。增加了该部位位移。结论从解除粘连的考虑,旋转手法时,屈度不能太大,具有使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王国林张美超李义凯徐海涛邱桂春
关键词:腰椎有限元椎间盘应力
坐位旋转手法时L4-5变形和位移的研究被引量:30
2008年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腰椎各结构变形和位移的特点。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各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变化。结果:(1)正常腰椎间盘的前侧出现压缩变形,并向前膨出移位;左侧后部出现拉伸变形,并向前、向内侧回缩移位,髓核内的变形和位移变化相对较小,腰椎最大位移位于L4的棘突;(2)退变腰椎间盘变形和位移右侧大于左侧、前缘大于后缘,右后角有压缩变形,向后突出,髓核有后突的趋势,腰椎最大位移出现在L4的上关节突,左侧椎间孔增大。结论:(1)旋转手法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2)向突出椎间盘的对侧旋转较为合理;(3)同样推拿力时退变腰椎的变形和位移较大,因此对退变腰椎的手法要轻柔。
徐海涛徐达传张美超李义凯李云贵王国林
关键词:腰椎有限元旋转手法椎间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