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鹏
- 作品数:11 被引量:54H指数:3
- 供职机构:航空工业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7
- 2020年
-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1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连续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抗心衰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主要观察终点:治疗3个月时患者的临床疗效变化,次要观察终点:(1)治疗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变化: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舒张末径(LVEDD)、左房内径(LA)、舒张早期与晚期间血流最大峰值的比值(E/A)及舒张早期最大峰值(E/e’);(2)血清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清β-内啡肽(β-EP)、心肌营养素-1(CT-1)及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 BNP)变化;(3)治疗一年后比较两组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研究组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95.8%vs 83.3%,P<0.05);研究组的次要观察终点LVEF改善程度及E/A水平升高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LVEDD、LA及E/e’水平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β-EP及CT-1水平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NT-pro BNP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年,研究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7%vs 65.9%,P=0.03)。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疗效,并且可显著提高1年生存率。
- 姜阳董鹏刘芳颜平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Β-内啡肽心肌营养素-1
- 桡动脉痉挛分析及药物干预试验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通过桡动脉造影法观察桡动脉痉挛(RAS)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配方血管解痉剂对于RAS的效果。方法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的患者180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83例。随机分入硝酸甘油组(硝酸甘油200μg),尼卡地平组(尼卡地平200μg),鸡尾酒组(硝酸甘油100μg+尼卡地平100μg),每组60例。在常规桡动脉造影后分别经鞘给予协定药物。给药后1、2 min分别行桡动脉造影。以方差分析法比较3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2 min RAS发生率的变化。桡动脉痉挛程度通过计算机定量分析法(QCA)测得,桡动脉狭窄>70%定义为桡动脉痉挛,出现导管因痉挛发生推送、旋转困难以及拔管时阻力大、疼痛等临床表现定义为临床桡动脉痉挛。用Logistic回归分析桡动脉痉挛相关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桡动脉正常参考段内径在基线水平为1.08~3.76 mm,平均为(2.24±0.52)mm。用药前RAS总发生率为10.6%,临床RAS发生率为6.2%。桡动脉直径、桡动脉鞘直径及既往TRI术≥2次是RAS的独立相关因素。硝酸甘油组、尼卡地平组和鸡尾酒组在桡动脉穿刺后RAS的发生率分别为15.0%、8.3%和8.3%,给药后1 min分别降至3.3%、5.0%和1.7%,给药后2 min分别降至1.7%、3.3%和0%。硝甘-尼卡组、尼卡-鸡尾酒组RA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硝甘-鸡尾酒组桡动脉RA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S总发生率为10.6%,其独立相关因素包括桡动脉直径、桡动脉鞘外径及既往TRI术≥2次。硝酸甘油及尼卡地平均具有明显扩张桡动脉的作用,但硝酸甘油及两者联合应用比单用尼卡地平有更大优势。
- 李小龙董鹏靳维华曲涛王斌
- 关键词:桡动脉痉挛硝酸甘油尼卡地平
- 碎裂QRS波对肥厚型心肌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对肥厚型心肌病伴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航空总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复发将所有患者分为复发组(45例)与未复发组(5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手术时间、透视时间、碎裂QRS波以及校正QT间期(QTc)情况,并进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阵发性房颤患者占比以及房颤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左心房内径大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碎裂QRS波患者占比、QTc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碎裂QRS波、QTc均是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碎裂QRS波与QTc对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的预测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李邦合万海伟董鹏李伟颜平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碎裂QRS波复发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球囊实际破裂压的体外研究
- 目的观察不同厂家PCI球囊(简称球囊)在体外的实际破裂压(real rupture pressure RRP),研究其与支架长度、直径、扩张时间、扩张次数及最大扩张压力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完成体内扩张的球囊在室温下以每...
- 李小龙董鹏张萌靳维华曲涛王斌
- 文献传递
- 冠状动脉多聚合物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977年Gruntzig发明了PTCA治疗冠心病,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人们希望有一种冠状动脉支架,既可以有像药物洗脱支架一样的低再狭窄率,同时又有较好的远期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目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临床上研究的可吸收支架主要有2种:即多聚合物型可吸收支架和可吸收金属支架。
- 马彩云柳景华任凤学董鹏彭红玉
- 关键词:冠状血管生物聚合物冠状动脉再狭窄可吸收性植入物
- 4F与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及与5F共用型造影导管的区别。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354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不同分为4F导管组(n=143)和5F导管组(n=211)。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痉挛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平均X线透视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打折率及痉挛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血管闭塞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常用的5F造影导管相比造影成功率无明显差异;采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延长,且导管打折率增加,但痉挛发生率降低。
- 董鹏李镝靳维华曲涛王斌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
- 经桡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设计的改良与临床初步应用结果
- 董鹏
-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课题组研究的项目属于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心血管病部分,在这个领域中,介入诊疗技术的应用正越来越广泛。主要研究开发内容:研究开发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应用寻找一种安全快捷的造影导管。经过研究对比,证明新设计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血管病手术操作
- 锚定球囊的研发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
- 2018年
- 研发背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中,常需要微导管辅助以增加支撑力及导丝通过病变的成功率^([1])。当微导管使用结束后,PTCA导丝保留在病变部位,将微导管撤出,后续治疗器械到达病变部位。由于微导管均为细长管状结构,且微导管的长度与导丝的长度相差不大,在回撤过程中,管腔内壁与导丝存在一定摩擦力,可能导致将PTCA导丝带出病变部位。为此,临床上可能采取压力泵反冲技术、延长导丝技术、PTCA球囊锚定技术等技术方式防止微导管在回撤过程中将导丝带出[1‑3],但上述技术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表1,图1)。
- 董鹏黄河高晓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微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导丝
- 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并联合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方法共入选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航空总医院住院102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对所有患者常规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于服药后1小时、24小时及1周后抽血,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IPA。按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组,随访1月,记录MACE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慢代谢型所占比例为13.72%。不同时间点慢代谢型组IPA均显著低于快代谢型组和中间代谢组(P基因型<0.001);慢代谢型组各种MACE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快代谢型组和中间代谢组(P<0.05)。结论 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并不能有效预防MACE发生率。建议对择期PCI患者行基因型检测,建议对急诊PCI患者使用其他不受基因型影响的抗血小板药物。
- 姜阳董鹏王立中李远征刘芳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