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凤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粒度
  • 2篇粒度特征
  • 2篇风成沉积
  • 2篇风成沉积物
  • 1篇植物
  • 1篇沙地
  • 1篇沙漠化
  • 1篇土地沙漠化
  • 1篇土壤改良
  • 1篇气候意义
  • 1篇前处理
  • 1篇前处理方法
  • 1篇青海湖流域
  • 1篇粒度测量
  • 1篇古气候
  • 1篇古气候意义
  • 1篇古土壤
  • 1篇固沙
  • 1篇固沙植物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鲁瑞洁
  • 4篇李金凤
  • 2篇赵超
  • 1篇贾飞飞
  • 1篇陈璐
  • 1篇李腾飞

传媒

  • 2篇中国沙漠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及表土粒度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土地沙漠化是青海湖流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选取1977、1987、2000、2004年和2010年等5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得到流域30余年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状况。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是沙漠化土地增幅最大的时期,之后3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趋于稳定;1977—2000年是沙漠化土地增长时期,2000年以后沙漠化土地相对稳定并有轻微的逆转趋势。对典型样点的地表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细颗粒物质含量减少,粗颗粒物质含量增加,平均粒径逐渐增大,标准偏差逐渐减少;植被盖度与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不完全一致,判断土地沙漠化程度不能完全依赖植被状况,需要综合考虑植被和土壤粒度、养分、水分等其他信息。
赵超鲁瑞洁李金凤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粒度
青海湖东岸沙地风成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5
2017年
粒级-标准偏差的计算可用来提取沉积序列的粒度敏感组分。采用线性粒级和对数粒级两种粒度划分方法 ,对青海湖东岸沙地多个风成砂-古土壤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粒级划分对于敏感组分提取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数粒级提取的粗粒敏感组分比细粒组分具有更大标准偏差,而线性粒级的提取结果则显示细粒组分对于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两种方法提取的细粒敏感组分差异较大,而较粗组分和粗粒组分较为一致。在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环境敏感粒度指标时,两种划分方法都能有效地提取粗粒敏感组分,而在提取细粒敏感组分方面线性粒级较对数粒级划分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采用线性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了青海湖东岸沙地风成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发现黏粒组分(0~4μm)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中细砂组分(144~321μm)可以指示风沙活动的强弱,极细砂组分(60~126μm)可能受局部地形的影响较大,其古气候意义有待进一步查明。
李腾飞李金凤鲁瑞洁刘小槺陈璐
关键词:粒度古气候风沙活动
前处理方法对青海湖地区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粒度测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青海湖湖东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的粒度前处理试验表明:1)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对风成砂影响不大,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后古土壤粗颗粒含量减少、细颗粒含量增多。2)分散剂对现代流动沙丘砂基本没有影响;对古风成砂影响微弱;在分散剂的作用下,古土壤的分散效果较好,但在G法(去除碳酸盐后加分散剂)和H法(去除有机质和碳酸盐后加分散剂)中分散效果不明显,说明分散剂主要是降低碳酸盐对颗粒的胶结作用。3)超声震荡对风成砂几乎没有影响,浸泡但未进行任何化学处理(A法)的古土壤样品经过超声震荡粗颗粒含量减少,细颗粒含量增多,但是超声震荡对于经过化学处理(去除有机质或碳酸盐或加入分散剂)的古土壤样品影响较小。针对本区风成沉积物,适宜的前处理方法除采用传统的方法(H法)外,风成砂还可以采用A法(浸泡),古土壤还可以采用E法(去除有机质和碳酸盐)或G法。
李金凤鲁瑞洁贾飞飞
关键词:粒度特征风成砂古土壤
青海湖地区典型固沙植物对根下土壤改良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通过调查青海湖地区典型固沙植物沙蒿(Artemisa desterorum Spreng.)、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的根系分布情况,测定灌丛根下及裸沙地土壤温湿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等理化指标,初步分析了3种典型固沙植物在植被恢复初期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均高于空气温度,其中裸沙地和沙棘根下土壤温度略高;植物根下土壤水分均低于裸沙地,植物生长耗水表现为沙蒿>沙棘>乌柳;3种植物对土壤养分及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均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表层土壤(0-10cm)的改良效果明显。自然植被沙蒿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最明显,而人工植被乌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极端贫瘠的高寒沙地,人工植被能够改善植被恢复区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状况,从而进一步促进自然植被的恢复。
鲁瑞洁刘小槺李金凤赵超
关键词:土壤改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