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楠楠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区
  • 1篇畜粪
  • 1篇有机碳
  • 1篇指标体系
  • 1篇中国奶业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输送机
  • 1篇酸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平原区
  • 1篇丘陵区
  • 1篇圈舍
  • 1篇全产业链
  • 1篇种养
  • 1篇蛭石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张楠楠
  • 4篇柏兆海
  • 4篇马林
  • 2篇王选
  • 1篇曹建生
  • 1篇张万军
  • 1篇刘秀萍
  • 1篇石孝均
  • 1篇马文奇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管理研究的意义与重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2023年
“农牧分离”加剧了种养系统的养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风险,而种养一体化是促进养分循环和减少养分损失的重要途径。开展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管理研究可以将田块尺度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上升到流域尺度,提高种养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在生产优化的基础上,还可以以流域环境阈值为卡口,进一步实现养分环境减排;在流域实行养分管理研究是种养系统大面积协同实现养分高效和环境减排的关键,也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综述了流域尺度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研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的技术和模式以及基于种养系统资源环境代价的空间优化,并提出未来流域尺度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已有一系列种养一体化养分管理技术,“自下而上”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减少养分环境排放。但部分地区种养系统养分承载力与环境排放量过高,仅通过技术改进仍无法将养分损失控制在环境阈值以内,还需“自上而下”地对流域种养产业进行优化布局。未来,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管理研究应包括:1)流域尺度种养系统养分流动与环境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流域尺度养分环境排放脆弱区划分;3)基于脆弱区的流域种养系统养分分区调控策略与评价研究。
赵善丽张楠楠陈轩敬石孝均石孝均柏兆海柏兆海
关键词:流域尺度长江流域
一种用于在粪污表面均匀铺洒酸化蛭石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在粪污表面均匀铺洒酸化蛭石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管式螺旋输送机、定向脚轮、料斗、电机以及轨道。所述装置能够将酸化蛭石均匀地铺洒在大面积的粪污储藏池内的粪污表面,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且运行和后...
柏兆海马林王选张楠楠
文献传递
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20年
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战略性农业产业,本文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28项指标,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基于该指标体系,利用NUFER-animal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17年中国奶业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产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阐明了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稳步提高,从2.0kg·cap.-1·a-1增加到12.5kg·cap.-1·a-1;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从2.4t·head-1·a-1增加到7.0t·head-1·a-1,种养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由8.4%提升至14.4%;单位牛奶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均呈下降趋势,生产单位牛奶的蓝水足迹由0.5 m3·kg-1降低到0.2 m3·kg-1,耕地资源投入量由18.5 m2·kg-1降低到3.3 m2·kg-1;养殖系统氨挥发量指标由21.9 g(N)·kg-1降低到7.0 g(N)·kg-1,但仍远远高于欧美国家水平;牛奶生产和加工成本逐年增加,利润却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水平。空间特征分析表明:农牧交错带和东部沿海地区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北方地区牛奶及奶制品的生产、消费水平均高于南方地区。发展种养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技术与模式、构建产销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和形成全产业链质量追踪服务体系与国民消费信任机制是促进中国奶业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巍张建杰张艳舫张楠楠王选柏兆海马文奇马林
关键词:指标体系
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为阐明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9—10月,根据河北38°N带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代表性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河北38°N生态样带,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9.03 kg·m^-2、4.26 kg·m^-2和3.51 kg·m^-2。低山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低山丘陵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明显提升了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水平。另外,低山丘陵地区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林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分别为19.45 g·kg^-1、7.89 g·kg^-1和7.55 g·kg^-1,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3个地区分别为7.70 g·kg^-1、7.09 g·kg^-1和6.00 g·kg^-1。在整个生态样带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各个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程度不同。低山丘陵地区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最大,其次为山前平原地区,滨海低平原地区变幅最小。低山丘陵地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林地,农田最小;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农田略大于林地;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林地最大,其次是荒地,农田最小。鉴于上述情况,从固碳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建议:低山丘陵区大力发展林业产品和旅游业;山前平原区集中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滨海地平原区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推广棉花种植。
张楠楠张万军曹建生刘秀萍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低山丘陵区
家畜圈舍粪尿表层酸化对氨气排放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氨气是形成雾霾前体物的关键物质,而家畜养殖圈舍是氨气的重要排放源。本文选择圈舍环节新鲜猪粪和牛粪作为试验样品,利用动态箱-硼酸吸收法,研究了不同类型酸和不同剂量酸的表层酸化对圈舍粪尿氨排放的影响,探讨圈舍氨减排的方法。研究发现:按0.31 mL·cm^-2的喷施量在猪粪表层喷施0.012 mol·L^-1和0.006 mol·L^-1乳酸, 24 h氨累积排放量可分别减少43%(P<0.05)和32%(P=0.07);喷施0.017 mol·L^-1和0.009 mol·L^-1磷酸后,氨排放可分别减少74%(P<0.01)和61%(P<0.05);粪尿表面喷洒0.017 mol·L^-1磷酸72 h后仍可减少氨排放64%(P<0.01)。另外,用同样方法对牛粪酸化可降低氨排放80%左右,且在不添加新粪的情况下,粪尿表层酸化间隔对24 h内氨减排效率无显著影响。同时,粪尿表面酸化仅改变粪尿表层pH,对粪尿整体pH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圈舍粪尿表面酸化可以大幅度降低氨气挥发,其减排效果与酸的种类、浓度及粪尿类型有关,是一种实现圈舍氨减排且经济可行的方法,此研究也可为家畜养殖业圈舍酸化氨减排技术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刘娟柏兆海曹玉博张楠楠赵占轻马林
关键词:氨挥发家畜粪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