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作品数:49 被引量:10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更多>>
甲烷和氦测定有效肺泡容量的对比研究 1998年 在肺弥散功能测试中,探讨从甲烷(CH_4)替换氦(He)作为示踪气体对有效肺泡容量 V_A 测定的影响。采用一次呼吸法,分别通过氦分析仪及快速红外分析仪,对30例不同肺部疾病患者进行 He 稀释法和 CH_4稀释法自身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有效肺泡容量结果分别为5.04±1.35(V_ACH_4)和4.88±1.24L(V_AHe),V_ACH_4值略大,但相关系数仍达0.7679。其 CO 弥散量和弥散常数也相关良好。结论认为,He 和 CH_4虽溶解度及分子量有差别,但在肺泡容量及弥散量测定上无影响,也不受气流阻塞及气体分布不均的影响。 黄绍光 邵胜利 潘玉明 何平 黄烨关键词:氦 甲烷 噬菌体解聚酶及其与细菌荚膜间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1年 噬菌体疗法随着临床上耐药菌的种类与数量的增多而重新受到重视。细菌荚膜一方面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另一方面也为噬菌体的识别和侵染宿主菌提供吸附位点。近年来研究表明部分噬菌体能产生降解细菌荚膜多糖的解聚酶,从而破坏细菌表面的保护结构,帮助噬菌体完成侵染,也利于血清或抗生素发挥作用。并且解聚酶具有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效应稳定的特点,适合于大量生产。这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重点论述噬菌体解聚酶的结构与功能,并进一步阐述其与细菌荚膜间的作用机制,包括解聚酶的活性中心结构特征以及在荚膜上的作用位点等。 朱明希 何平 盛跃颖关键词:噬菌体 荚膜多糖 活性位点 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 被引量:15 2008年 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教学改革实践中,对传统讲授式教学与案例讨论式教学作了比较。在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时,应注重进一步夯实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使传统教学方式与讨论式教学方式优势互补。讨论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思路创新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 何平 陈洪 张湘燕 郭晓奎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传统教学 学龄前儿童尿镉水平调查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尿镉水平。方法对无锡市南长区和上海市徐汇区、宝山区607例0~7岁学龄前儿童尿镉水平进行调查,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结果学龄前儿童尿镉水平为0~4.857μg/g Cr,均值为(0.822±0.926)μg/g Cr,所有调查对象的尿镉水平均没有超过职业性镉中毒标准。无锡市南长区儿童尿镉水平为0.002~4.646μg/g Cr,均值为(0.969±0.914)μg/g Cr,上海市徐汇区和宝山区儿童尿镉水平为0~4.857μg/g Cr,均值为(0.452±0.741)μg/g Cr,两地区尿镉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镉水平在各年龄组及性别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尿镉均值较低,无超标的异常值,但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应重视食物镉污染的现状,加强生活卫生宣教,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殷俊 何平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尿镉 镉暴露 性别 年龄 噬菌体多糖解聚酶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017年 随着临床上广泛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新型抗菌药物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噬菌体治疗上,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些噬菌体能够产生降解细菌胞外聚合物基质的多糖解聚酶,继而裂解并杀死宿主菌。该文综述了噬菌体多糖解聚酶的分类和作用方式,判断噬菌体是否产生解聚酶的方法,以及该酶在治疗细菌性感染、降解生物膜和细菌荚膜分型上的应用。 李晓倩 王睿 顾川佳 徐梦莎 徐梦莎 何平关键词:噬菌体 生物膜 细菌性感染 香烟烟雾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RIG-I样受体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吸烟对肺泡巨噬细胞RIG-I样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功能。方法制备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smokeextract,CSE),用病毒模拟物Poly(I:C)及不同浓度CSE单独或者联合刺激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收集细胞并抽提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IG-I、MDA-5、干扰素8(IFNB)、IL-1及IL-6mRNA表达水平。结果单独的CSE刺激能引起IL-1、IL-6mRNA等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而对RIC-I、MDA-5及IFN-0mRNA几乎无影响;CSE能够抑制Poly(I:C)刺激引起的RIG-I、MDA5受体及分子IFN—β、IL-1、IL-6增高现象,尤其对IFN—βmRNA的抑制最为明显,并且CSE的这种抑制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单独CSE刺激MH—S细胞可以引起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升高,Poly(I:c)刺激引起的RIG-I样受体抗病毒信号通路中相关受体、IFN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增高现象可以被CSE抑制,巨噬细胞对病毒防御功能的减低可能与吸烟抑制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功能有关。 张秋蕊 董冉 万欢英 何平 周敏关键词:肺泡巨噬细胞 以肝脾冷脓肿为首发症状的结核病一例报道 2013年 以肝脾冷脓肿为首发症状且累及全身多器官的结核病较为少见。文章报道1例以肝脾冷脓肿为首发症状的结核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脾切除后的病理学检查和CT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核病可能性较大,试行诊断性抗结核联合抗感染治疗,2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提示治疗有效。此后,穿刺液和分泌物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菌落PCR扩增及核苷酸测序证实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因此,在高度怀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可试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联合治疗),影像学检查在辅助诊断结核病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张秋蕊 陈虹 周敏 何平关键词:分枝杆菌感染 结核病 冷脓肿 脾脏 钩端螺旋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的侵袭性研究 2011年 目的比较不同毒力的钩端螺旋体(钩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的侵袭能力和通透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和EAhy926细胞构建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单层模型,分别加入钩体有毒株56606v株、减毒株56606 a株、腐生型PatocⅠ株、伤寒沙门菌14028菌株和大肠埃希菌DH5α菌株,作用2、4、8 h后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计数到达Transwell下室细菌的数量,并检测内皮细胞单层对荧光颗粒的通透性改变。56606v株和56606 a株分别与EAhy926细胞共同孵育24 h,流式细胞术Annexin V和PI染色检测内皮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下观察钩体穿透内皮细胞单层过程中的形态特征。结果感染后2 h,56606v和14028菌株开始在下室出现,而56606 a株和PatocⅠ株到4 h后才出现。随时间的延长,下室的细菌数目持续增加;感染8 h后,56606v株到达下室的数量最多,且明显多于56606 a株和PatocⅠ株(P<0.05)。不同毒力的钩体均未引起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明显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钩体56606v株和56606 a株均未引起内皮细胞凋亡;电镜观察显示,钩体穿透内皮细胞单层主要是通过穿透内皮细胞胞体而非细胞间紧密连接处。结论有毒株钩体对内皮细胞单层的穿透能力明显强于减毒株和腐生型钩体;不同毒力的钩体对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及内皮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邓聪 曾令兵 张彦 娄晓丽 何平 郭晓奎 姜叙诚关键词:钩端螺旋体 侵袭性 通透性 钩端螺旋体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2012年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可以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课题组率先开展了对中国主要致病流行株56601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测序结果显示钩体有两条染色体,共编码4 727个基因,后经重新注释为3 718个基因。基于56601株的参考序列,对其减毒株IPAV的测序结果表明,除了有101个基因出现突变之外,IPAV株基因组的大小及基因结构组成与56601株相同。基于基因组序列,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钩体的基因组芯片,开展了比较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的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显示,钩体的核心基因有2 917个,变异基因有275个,并首次发现钩体基因组中存在2个基因岛。模拟体内外钩体生长的温度条件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发现106个基因差异表达,分属9类不同的功能;对有毒株56601及减毒株IPAV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差异上调表达的22 kb的类噬菌体片段。对体外培养的56601株进行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出2 540个蛋白,进一步对这些蛋白进行磷酸化、乙酰化及甲基化的修饰进行分析,发现了32个磷酸化位点、46个乙酰化位点和155个甲基化位点。通过分析发现,钩体蛋白的很多修饰方式类似于真核生物,提示钩体在进化上比较特殊。比较毒力株56601与减毒株IPAV的蛋白组异同,一致表达的蛋白1 62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402个。基于以上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开展了对钩体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这些研究均为揭示钩体的致病机制、开发钩体的疫苗及诊断试剂、最终防控钩体病奠定了基础。 郭晓奎 秦金红 何平 朱泳璋关键词:钩端螺旋体 基因组 蛋白组 柯萨奇B组病毒VP1胞质表达系统的建立 2005年 目的 利用T7RNA聚合酶介导的胞质表达系统增加目的抗原的表达量 ,提高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1)构建带有T7启动子、脑心肌炎病毒 (EMCV) 5′非编码区和柯萨奇B组病毒衣壳蛋白VP1的质粒pT7EMCVP1。将该质粒和编码T7RNA酶的pAR 3132共转染HeLa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2 )将上述质粒分别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 0 7,让带有不同质粒的两种载体细菌共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结果 (1)经共转染 ,在HeLa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 ,目的抗原VP1在胞质中的表达比单独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VP1增加 2~ 4倍 ;(2 )两种质粒载体细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 ,目的抗原VP1也能在细胞中较好表达。结论 pT7EMCVP1和pAR 3132能在HeLa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胞质中表达 。 陈洪 刘晶星 陈淑云 何平 胡宝瑜 李振红关键词:VP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柯萨奇B组病毒 HELA细胞 共转染 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