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琳
- 作品数:14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沈从文与国内外一些作家的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概述
- 2021年
- 笔者简要梳理了沈从文与国内外一些作家的比较研究成果,主要对美学层面、意象和人物形象塑造层面以及乡土情怀层面的比较研究,做了简要概述,针对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论文,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比较研究成果的概述,了解到有关美学层面的比较研究成果最为丰厚有质。以此概述来抛砖引玉,期待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形下,对美学的比较研究有更加新颖和更具深度的作品出现。
- 刘琦琳
- 关键词:美学意象乡土
- 解读《生命的法则》体现的悲剧美
- 2010年
- 本文从关学角度对《生命的法则》所体现的悲剧性进行分析,老考斯库什被部落遗弃,孤独地在雪地与死亡抗争所体现的悲剧精神和悲剧心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整个印第安民族在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从而使人觉得生命的可贵与崇高,所以要热爱生命,无论在逆境顺境中都要体现生命的尊严和尊重生命,不要轻视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 刘琦琳刘颖
- 关键词:悲剧性悲剧精神悲剧心理
- 从“焦虑”走向平和——对《赫索格》主人公精神旅程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
- 2016年
- 《赫索格》描写了主人公赫索格从心理危机产生到心理逐渐平和这五天的精神探索的痛苦旅程。作者主要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威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主人公赫索格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人格健康理论分析了赫索格如何运用自我交流,缅怀往事和自嘲的幽默等方式使心灵得到平和,进而理清紊乱的思绪,在兄弟之爱、朋友之爱的强大支持中重新站立起来,实现自我重生。
- 刘琦琳
- 关键词:赫索格心理分析内心活动
- 自我重塑 走向协和
-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诺贝尔获奖作品,作者的人文关怀、对现代知识分子在遭遇迷惘精神困扰时的心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以至对整个人类的深度哲学思考与探讨在这本小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可以说,《赫索格》是...
- 刘琦琳
- 关键词:赫索格心理分析内心活动
- 文献传递
- 沈从文与卢梭比较研究思想概述
- 2020年
- 沈从文和卢梭是相隔了一个多世纪的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文学家,两者的审美思想、创作思想、宗教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自然与人性描写、意象意境的营造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对两者产生比较研究思想的史料基础。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兴起的沈从文研究热潮为其与卢梭的比较研究提供并启发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纬度。通过对沈从文和卢梭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人生、人性的感悟等的比较研究,可以给当代读者一种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深刻生命体验的认知方式和视角,激发当代人对生存意义和生命形式的探索,挖掘人性的美好,发现人生的价值,找到人生的理想,这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具有精神上的实践意义。
- 刘琦琳
- 关键词:卢梭
- 荒诞的世界,反抗的人生:“土生子”的生存困境
- 2020年
- 理查德·赖特是美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成名作《土生子》中展现的美国非裔人的生存困境折射出一种荒诞世界中的荒谬人生,体现出一种荒诞美。"土生子"的代表人物别格的生存困境是作者赖特和同时代黑人的缩影,赖特利用别格这个人物把这现实世界对黑人或是一般意义的人的影响,以及由此而营造的荒诞世界以强烈、极端、暴力、恐怖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个反常悖理的世界由于别格的反叛而彰显出来,看似秩序理性的美国社会却掩盖着黑人民族价值的虚幻和虚无、命运的悲情和麻木、自由和自我选择的缺失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最终别格的死亡是对他自身荒诞世界和人生的终结。这使人类深深反思自身的命运,该如何走出荒诞世界的怪圈。
- 刘琦琳
- 关键词:荒诞反抗
- 解读《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中的“暴力”
- 2015年
- 《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由马尔科姆?X和记者阿雷克斯?哈利合作完成的。马尔科姆·X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马丁·路德金齐名的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但他非主流的穆斯林身份,激烈激进的思想主张又使他与同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领袖截然不同。在多数人眼中,马尔科姆就是暴力形象的代表,但这种暴力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原因。这本书在向读者既展示了马尔科姆的铁腕硬汉形象同时又展示了非常不为众人所知的更为全面真实的马尔科姆?X以及他成长的整个历史时代背景。他的以暴制暴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他的一种思想和斗争手段,鼓舞了黑人同胞的抗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也是对一些黑人同胞作家文学创作思想的呼应。
- 刘琦琳
- 关键词:暴力黑人民族
- 美国黑人民族英雄马尔科姆·艾克斯斗争思想的演变
- 2016年
- 马尔科姆·艾克斯各阶段的思想转变,从对白人抱有幻想到幻想破灭,从皈依伊斯兰教到最终为黑人民族人权事业献出生命。他的一生是苦难、奋斗、探索改变的一生。混迹于美国社会最底层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底层美国黑人的苦难,洞察美国社会黑白关系的本质,这成为他为美国黑人争取人权而进行政治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
- 刘琦琳
- 关键词:宗教政治斗争
- 在颠覆与抑制中寻求自我——《赫索格》解读
- 2016年
- 《赫索格》是美国二战后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关于它的解读,目前较多集中于小说的叙事学角度、心理分析、存在主义,也有从后殖民主义、男女性别关系角度解读分析文本。文章主要从文化传统层面、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解读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尤其运用格林布拉特的权力即兴运作、颠覆与抑制、含纳等一些概念理论阐释主人公产生精神危机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后,进行自我情感修复与调节,重新步入正常社会生活的过程。
- 刘琦琳
- 关键词:赫索格权力
- 自我重塑 走向协和 ——对《赫索格》主人公基于动机与人格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
-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诺贝尔获奖作品,作者的人文关怀、对现代知识分子在遭遇迷惘精神困扰时的心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以至对整个人类的深度哲学思考与探讨在这本小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可以说,《赫索格》是...
- 刘琦琳
- 关键词:赫索格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