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芳芳

作品数:15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轴索
  • 8篇轴索损伤
  • 8篇弥漫
  • 8篇弥漫性轴索
  • 8篇弥漫性轴索损...
  • 6篇脑损伤
  • 4篇磁共振
  • 3篇蛋白
  • 3篇低氧
  • 3篇低氧血
  • 3篇低氧血症
  • 3篇淀粉样
  • 3篇淀粉样前体蛋...
  • 3篇血症
  • 3篇氧浓度
  • 3篇前体
  • 3篇前体蛋白
  • 3篇弥散
  • 3篇Β-淀粉样前...
  • 3篇不同氧浓度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宁波市医疗中...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吴芳芳
  • 15篇马延斌
  • 12篇段志新
  • 11篇王洪财
  • 9篇张红
  • 4篇庄步峰
  • 4篇楚胜华
  • 4篇朱坤灿
  • 3篇王杨
  • 3篇朱志安
  • 2篇朱志安
  • 1篇谢叻
  • 1篇冯东福
  • 1篇张亚卓
  • 1篇徐玉芸
  • 1篇邱建华

传媒

  • 3篇神经损伤与功...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制一联合直线加速损伤和旋转加速损伤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致伤装置。方法自制联合两种损伤的致伤装置,使大鼠受450g钢棒于0.9m高处坠落打击致伤后,即刻发生90度瞬间旋转,其角加速度峰值为1.36×10^5md/s^2,用时约34ms;对大鼠伤后行为学及病理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大鼠伤后出现昏迷时间的延长(11.9±3.6)min,与对照组(6.5±1.3)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病理学改变符合中重型DAI特征。结论实验装置利用联合损伤机制在较小力学参数下建立了大鼠DAI模型,且具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王洪财吴芳芳段志新谢叻马延斌
关键词:轴索损伤动物
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后大鼠血气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血气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随后给予大鼠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 h,整个过程中监测大鼠不同氧浓度通气复苏后不同时间点血气变化情况。结果给予不同氧浓度气体复苏后,大鼠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升高,与缺氧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氧浓度组复苏后大鼠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与致伤前一致(P>0.05),而50%、75%、100%氧浓度组复苏后与致伤前、21%氧浓度组相比较,大鼠动脉氧分压(P<0.05)和氧饱和度(P>0.05)均升高;并且21%、50%、75%、100%氧浓度组的动脉氧分压逐渐升高(P<0.05)。结论给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创伤后缺氧大鼠的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而且随着氧浓度的升高其动脉氧分压逐渐升高。
温明哲王杨朱坤灿庄步峰王洪财吴芳芳段志新马延斌
关键词:脑损伤血气分析低氧血症
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后大鼠脑组织的影响
2014年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随后给予大鼠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h,复苏后不同时间点(24h、1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脑干ROI的β-AP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24h时TAI合并缺氧组的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阳性染色最弱;各组阳性染色随时间而减弱,1周时各组阳性染色明显弱于24h,此时TAI合并缺氧组的阳性染色仍明显强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阳性染色最弱。染色阳性的神经轴索半定量分析显示,24h时TAI合并缺氧组明显高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值最低;各组数值随时间而降低,1周时各组值明显低于24h,此时TAI合并缺氧组的值仍高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的值仍为最低。结论给氧治疗可以显著减低轴索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对于当前的TAI合并缺氧动物模型的最佳复苏氧浓度为50%。
温明哲王杨朱坤灿庄步峰吴芳芳王洪财段志新马延斌
关键词:二次脑损伤低氧血症Β-淀粉样前体蛋白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6例DA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着重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46例DAI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14例中残,1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1例死亡。结论DAI原因多为车祸伤及高空坠落伤,早期确诊缺乏有力的影像学证据,治疗效果欠佳。联合应用CT和多种MRI序列有利于早期诊断,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段志新王洪财吴芳芳楚胜华张红朱志安马延斌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核磁共振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BB(CK-BB)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分成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GF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浆CK-BB变化,并于伤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结果治疗后第1、5、10、20、28天试验组患者血浆CK-B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清醒32例,对照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清醒时间为(12.43±6.25)d,对照组为(15.96±7.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CK-BB的水平,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改善预后。
吴芳芳楚胜华马延斌邱建华张红朱志安张亚卓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颅脑损伤昏迷
不同氧浓度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大鼠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8只、损伤合并低氧血症组(B组)8只及损伤合并低氧后复苏组(C组)32只,根据不同氧浓度C组又分为21%、50%、75%、100%4个亚组。应用自制的TAI致伤装置制备模型,大鼠致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之后给予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 h,检测大鼠不同氧浓度通气复苏后24 h、1周时MDA、SOD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及C组24 h时MDA含量明显升高,1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21%、50%亚组的MD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MDA值逐渐升高。B组及C组24 h时SOD含量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时仍低于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给予21%氧复苏时SOD值明显升高(P<0.05),给予50%、75%氧复苏时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100%氧复苏时SOD值明显降低(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SOD值逐渐降低。结论:适当的给氧治疗能改善和纠正脑组织缺氧,但随着给氧浓度的增加,MDA不断增高,SOD则不断降低。
王杨温明哲杨松何裕超朱坤灿庄步峰吴芳芳王洪财段志新马延斌
关键词:低氧血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CH)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颅脑损伤,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状况和预后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若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预后较差[1]。随着院前急救的完善、伤后首次CT检查时间的缩短使得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率明显降低而DTICH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同样由于外伤至手术过程的缩短,术后DTICH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吴芳芳马延斌
关键词: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颅脑损伤患者
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定量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FA)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伤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DAI患者28例为DAI组,健康志愿者10例为对照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价昏迷程度,伤后2周内行MR检查,得到DTI序列影像资料,伤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测量感兴趣区(ROI)FA值,比较2组之间FA值、DAI组患侧可视性病灶和健侧对称部位的FA值,并分析DAI组病灶区FA均值与GCS、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DAI组各ROI区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AI组各部位可视性病灶区FA值较健侧对称处显著降低(P<0.01),脑干部位(中脑、脑桥及延髓)FA值与GCS、GOS评分正相关(P<0.01),胼胝体FA值与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DTI为诊断DAI病灶的敏感序列,其ROI区FA值变化有助于DAI患者伤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庄步峰王洪财段志新吴芳芳朱坤灿张红马延斌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
弥散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伤情判断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伤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DAI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及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比较DWI与常规MRI序列脑内病灶的检出数,分析DWI中不同部位病灶数与患者相应GCS、GOS评分的关系。结果(1)29例各序列脑内DAI病灶平均检出数为:DWI(19.24±5.72)个,FLAIR(14.41±4.50)个,T2WI(10.58±3.79)个,T1WI(4.83±2.11)个。DWI的病灶检出数最高,与其他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中轴(胼胝体、基底节区、脑干)病灶数与GCS、GOS评分呈负相关(P〈0.05),总病灶数及外周病灶数与GCS、GO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WI为DAI病灶检出的敏感序列,脑中轴病灶检出数可作为DAI患者伤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
王洪财段志新吴芳芳李志鑫张红马延斌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成像
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不同轴索损伤类型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急性期轴索损伤的类型和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8)。实验组又按损伤后不同时间(6、24h)分为2组,每组8只,运用自制联合损伤装置致实验组大鼠DAI模型,于损伤后急性期不同时间点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轴浆运输障碍标志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和神经微丝结构破坏标志物(NF-68)的表达,并在电镜下观察损伤轴索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6.5±1.0)min]相比,实验组[(11.9±2.7)min]大鼠伤后出现昏迷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AP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轴索肿胀扭曲、膨胀断裂及轴索球形成;NF-68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轴索缩窄变细呈分割状。电镜下肿胀类型的轴索骨架溶解絮乱、细胞器聚集,而另一类损伤轴索骨架排列仍较清晰,但轴索内有较多空泡形成及神经微丝汇聚。结论DAI急性期损伤轴索存在着轴浆运输障碍和神经微丝结构破坏等病理生理过程,相应损伤轴索的形态不同。多种检测方法的使用能更全面地评估轴索损伤的严重程度及轴索对损伤的复杂反应。
王洪财吴芳芳段志新张红朱志安马延斌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Β-淀粉样前体蛋白神经微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