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鹏

作品数:23 被引量:135H指数:8
供职机构: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患儿
  • 6篇手足
  • 6篇手足口
  • 6篇手足口病
  • 6篇小儿
  • 6篇儿童
  • 5篇细胞
  • 5篇肺炎
  • 4篇幽门螺
  • 4篇重症手足口病
  • 4篇病毒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支气管
  • 3篇支原体肺炎
  • 3篇脂肪
  • 3篇脂肪性
  • 3篇脂肪性肝病
  • 3篇气管
  • 3篇咪达唑仑
  • 3篇哮喘

机构

  • 22篇唐山市妇幼保...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23篇宋鹏
  • 18篇田庆玲
  • 14篇冯雪
  • 10篇陈冬梅
  • 10篇张双
  • 6篇杨硕
  • 5篇张润春
  • 5篇洪源
  • 5篇白青山
  • 4篇张晴
  • 3篇高慧
  • 1篇刘建丽
  • 1篇张慧玉
  • 1篇戴秀华
  • 1篇李佳
  • 1篇刘晓佳
  • 1篇王维

传媒

  • 3篇中国妇幼健康...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中国药业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饮食科学
  • 1篇中国药师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在小儿哮喘患者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在小儿哮喘患者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小儿哮喘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全身糖皮质激素方法治疗,研究组患儿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改善及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肺功能Paw、Gaw水平,两组治疗后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患儿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小儿哮喘患者临床治疗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可以有效的降低患儿的Raw,提升Gaw,将患儿肺功能改善,保证患儿在长时间处于较为稳定情况,应当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冯雪田庆玲张双洪源陈冬梅宋鹏
关键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疗效
Wilms瘤患儿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列线图的构建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Wilms瘤患儿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6例Wilms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资料。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总体生存期的因素,通过所得因素用R3.5.1软件的rms安装包绘制出列线图,用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对Wilms瘤患儿生存预测的准确性。绘制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预测Wilms瘤患儿生存预后的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86例患儿均得到有效随访,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和72.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745)、发病部位(OR=1.886)、肿瘤大小(OR=2.290)、COG分期(OR=2.340)和病理分型(OR=0.375)是影响Wilms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用上述5个因子绘制列线图,C-index为0.741。3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总体生存率的列线图校准曲线接近45°对角线,提示列线图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较为接近。列线图预测3年死亡预后的AUC为0.835(95%CI:0.811~0.921),预测5年死亡预后的AUC为0.818(95%CI:0.802~0.917)。结论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COG分期是影响Wilms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较为准确地预测Wilms瘤患儿的生存预后。
陈冬梅张润春张晴田庆玲张双冯雪宋鹏
关键词:WILMS瘤影响因素预后列线图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非呼吸道合胞病毒(non-RSV)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特征间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17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RSV(76例)和non-RSV(101例)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特征间的差异,Logistics回归分析ICU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危险因素。结果 RSV组患儿喘息发生率、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RP水平显著高于non-RSV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non-RSV组(P<0.05)。Non-RSV组患儿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应用率显著高于RSV组,RSV组患儿的ICU收治率和住院时间明显高于non-RSV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个月、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新生儿肺不张和发绀是RSV患儿ICU收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SV与Non-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表现存在差异,RSV感染患儿的预后较差,年龄<6个月、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肺不张、早产儿和发绀是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需要ICU收治的独立危险因素。
党媛媛严华韩聪莉宋鹏洪源杨硕田庆玲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
两种镇静镇痛策略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的效果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两种镇静镇痛方案(咪达唑仑、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90例,均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95例患儿应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为M组,95例患儿应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为M+F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镇静后,两组患儿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均在合理的镇静范围。M+F组患儿镇静后2、4、6、8、10、12小时Ramsay评分更接近理想的镇静终点,与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PAED评分均显著降低。随着镇静时间的延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分降低幅度越明显。M+F组患儿镇静后2、4、6、8、10、12小时PAED评分明显低于M组(P<0.01)。M+F组患儿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准确完成指令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早于M组(P<0.01)。M+F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M组(P<0.01)。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可明显缓解患儿的疼痛,发挥良好的镇静作用,减轻躁动,还能缩短苏醒时间和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陈冬梅田庆玲张双张润春宋鹏张晴冯雪
关键词:手足口病咪达唑仑芬太尼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析及对患儿T细胞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析及对患儿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入院治疗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48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被动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胶体金法、细菌培养法联合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根据不同病原菌将患者分为肺炎支(衣)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混合感染性肺炎及不明原因肺炎。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入院后次日早晨均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完成血清分离后采用ELISA测定IL-17、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入组患者CD3+、CD4+、CD8+及CD19+水平,分析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构成比及对患儿T细胞水平的影响。结果: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248例患者病原学检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MP、细菌、RSV,分别占:43. 55%、13. 71%和10. 89%。肺炎支(衣)原体肺炎、混合感染性肺炎IL-17、TGF-β1,均高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不明原因肺炎(P<0. 05)。肺炎支(衣)原体肺炎、混合感染性肺炎CD8+,均高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级不明原因肺炎(P<0. 05)。肺炎支(衣)原体肺炎、混合感染性肺炎CD4+/CD8+,均低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级不明原因肺炎(P<0. 05)。结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支(衣)原体肺炎占据比重较大,能引起机体炎症水平联级反应,降低患儿T细胞水平,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促进患者恢复。
冯雪田庆玲张双陈冬梅宋鹏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性肺炎不明原因肺炎T细胞
特异性免疫疗法在哮喘患儿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疗法在儿童哮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4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哮喘儿童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采用德国Power Cube肺功能仪对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g E和Ig G4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咳嗽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期间、停药后1年咳嗽次数、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年肺1 s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机体免疫Ig E和Ig G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年Ig 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年Ig G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特异性免疫疗法用于儿童哮喘患者中效果理想,有助于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及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冯雪田庆玲张双陈冬梅宋鹏
关键词:特异性免疫疗法儿童哮喘免疫水平酶联免疫试验双抗体夹心法
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奇霉素对迁延性小儿支原体肺炎血清炎症因子及临床改善情况的研究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奇霉素对迁延性小儿支原体肺炎血清炎症因子及临床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迁延性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连续治疗1周,检测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测试患儿的肺功能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8%(46/49),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5.71%(4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RR)低于对照组,每公斤体质量潮气量(Vt/kg)、达峰容积比(VPTFF/tE)及达峰时间比(TPTFF/t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住院时间及湿啰音消失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迁延性小儿支原体肺炎,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炎症因子及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并可提高治疗有效率。
韩聪莉党媛媛田庆玲宋鹏冯雪杨硕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血清炎症因子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1例HFMD合并AFP患儿的住院资料、临床随访资料。结果31例HFMD合并AFP患儿中,男16例,女15例;农村患儿29例(93.5%);年龄3个月~9岁,3岁以下患儿27例(87.1%)。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阳性11例(35.5%),柯萨奇病毒A组16型阳性1例(3.2%),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9例(61.3%);患儿在起病(7.14-2.9)d出现AFP表现,1~2d进展至高峰期。以发热(100%)、皮疹(100%)、惊跳(87.1%)、肢体震颤(38.7%)为主要表现,除肢体存在AFP外,均并发病毒性脑炎(100%)。31例患儿中,20例表现为单瘫,5例为双下肢瘫,4例为双上肢瘫,2例左侧肢体偏瘫,肌力从0~4级不等。21例瘫痪患儿在AFP发生2周内开始恢复,10例在第2~3周开始恢复。病程4周时10例(83.3%)单侧下肢瘫痪、5例(62.5%)单侧上肢瘫痪、3例(60.0%)双下肢瘫痪及1例(25.O%)双上肢瘫痪患儿肌力恢复至5级。结论HFMD合并AFP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农村患儿明显多于城镇患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仍比较常见,所有病例合并脑炎,瘫痪发生在HFMD进展期,AFP可表现为单瘫、双上肢瘫、双下肢瘫或偏瘫。HFMD合并的AFP可能是可逆性病变,但恢复时间有所不同,单侧下肢瘫痪恢复较快,上肢及双侧肢体瘫痪恢复较慢。
杨东月戴秀华田庆玲冯雪宋鹏洪源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手足口病肠道病毒
两种镇静镇痛方法对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生命体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对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心电监护指标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9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95例应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治疗为对照组,95例应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镇静前后不同时间点心电监护指标及血气指标。结果镇静后,两组患儿心动过速、高血压均显著改善。随着镇静时间的延长,心率、舒张压、收缩压逐渐趋近于稳定。观察组患儿镇静后2h、4h、6h、8h、10h、12h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显著增加,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镇静时间的延长,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变化不显著。两组患儿镇静后1d、2d、3d、4d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有助于稳定机械通气患儿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陈冬梅张双田庆玲张润春冯雪宋鹏
关键词:咪达唑仑芬太尼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
干扰素α2b给药途径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KL-6、ICAM-1、TNF-α的影响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给药途径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KL-6、ICAM-1、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雾化组与肌注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的总有效率,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 d、2 d、3 d、4 d、5 d、6 d、7 d后的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7 d后的血清CD^+_3、CD^+_4、CD^+_8、CD^+_4/CD^+_8、KL-6、ICAM-1、TNF-α水平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整体疗效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总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组治疗4 d、5 d、6 d、7 d的临床症状总评分低于肌注组(P<0.05)。治疗7 d后,两组CD^+_3、CD^+_4和CD^+_4/CD^+_8升高,CD^+_8降低(P<0.05);雾化组治疗7 d后CD^+_3、CD^+_4和CD^+_4/CD^+_8高于肌注组,CD^+_8低于肌注组(P<0.05)。治疗7 d后,两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雾化组治疗后的血清ICAM-1、TNF-α低于肌注组(P<0.05),两组K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给药可取得与肌注给药相当的疗效,同时可加速患儿症状缓解,调节免疫,血清ICAM-1、TNF-α下降幅度大,安全性良好。
李佳王维宋鹏刘利铭张慧玉刘晓佳
关键词:干扰素Α2B给药途径T淋巴细胞亚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