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旅游资源整合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安康市瀛湖生态旅游区创建为例
- 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整体规模发展迅速且逐步壮大,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旅游线路的一体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合理化等发展特点,和游客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互相呼应、彼此促进,产生非常良性的循环效果。但与此...
- 陈婷
- 关键词:旅游资源整合政府行为
- 文献传递
- 建设银行兴平支行员工满意度实证研究
- 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和现金流量分析是一个企业日常管理中最应该关注的三个方面。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与员工满意度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利用调查问卷所收集的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从专业角度找出并分析企业内部管理中的缺陷与...
- 陈婷
- 关键词: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模糊层次分析法
- 文献传递
- 从陕西旬邑枣林河滩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看古豳地先周时期生业经济被引量:8
- 2019年
- 文章运用动物考古学方法研究陕西旬邑枣林河滩遗址出土的先周时期动物遗存。对动物种属、数量和比例的分析以及对主要家养动物猪、黄牛、羊的重点研究表明,枣林河滩遗址肉食资源的获取方式以饲养家畜为主,其中黄牛的肉量供给占比最高,其次为猪、羊。除作为肉食资源外,羊的饲养可能还与奶资源的开发有关。家养动物主要是遗址内部饲养和消费,这与遗址乡村型聚落的性质相吻合。枣林河滩遗址的生业经济类型应为农业与畜牧业并行,捕鱼狩猎处于次要地位,这符合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
- 李悦李悦刘欢陈婷
- 关键词:动物考古学
- 黄遵宪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 黄遵宪生于鸦片战争之后,逝于清王朝灭亡之前。这正是中国内部动荡,列强不断入侵的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激烈碰撞的时代。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中国命运,针对中西文化进行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黄遵宪作为其中一员,他主张吸收西方...
- 陈婷
- 关键词:黄遵宪教育改革教育实践教育近代化
- 文献传递
- 中国古代牧业社会骨制品的初步考察:以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为例被引量:9
- 2020年
- 考古遗址出土骨制品的研究对于揭示古代社会的动物资源获取和利用、手工业生产、社会组织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骨制品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农业区域,这些研究为探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动物使用及其与社会发展、早期国家形成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针对牧业社会骨制品的考察十分缺乏.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草原分布有大量古代牧业文化遗址,石人子沟遗址(43°31′12.8″~43°34′28.9″N,93°13′44.8″~93°16′49.1″E)是其中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大型聚落.本文从动物考古学视角研究该遗址2006年至2011年发掘出土的426件骨制品.结果显示,石人子沟遗址骨制品的原料主要为以羊(Ovis aries/Capra hircus)、马(Equus caballus)为主的家养动物和以鹿(Cervidae)为主的野生动物,其中羊的比例最高(69.7%),鹿(13.8%)、马(2.3%)次之,这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农业文化遗址的骨制品多以牛为原料的情况明显不同.羊在骨制品原料中占绝对多数且大量使用羊距骨制品的现象是对石人子沟遗址以牧业为主的生业经济方式的直接反映.石人子沟遗址不同类型骨制品的制作各具特点,但整体表现出"省时省力"的特点,即对使用部位细致打磨,对非使用部位仅做简单处理.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大型制骨作坊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骨器生产不同,石人子沟遗址未见专门的制骨场所,骨制品生产的操作链条也并不完整.遗址的骨制品生产可能是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的,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该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牧业文化遗址出土骨制品动物考古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探究我国古代不同区域、不同生业经济基础下的制骨手工业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 李悦李悦马健刘欢宗天宇陈婷黄泽贤陈婷习通源任萌习通源
- 关键词:骨制品
-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融资模式研究
- 目前国内文化产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国内文化产业的企业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获得更多的资金,将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首先以陕西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该公司融资模式评价及改进为...
- 陈婷
-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AHP法
- 文献传递
- 10~14世纪丝绸之路中段古代城市动物利用初探——以新疆达勒特古城2017年出土动物遗存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新疆地区位于欧亚草原东端,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区域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的重要通道。研究新疆地区的古代生业经济能够为认识丝绸之路沿线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以往从动物考古角度对新疆地区生业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史前社会,鲜有对历史时期城市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讨论。达勒特古城(44°46′18.6″N,82°20′43.4″E)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是10~14世纪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城镇。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陶、石、铁、铜、骨等遗物,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时期城市的生业经济提供了重要材料。文章运用动物考古方法对达勒特古城2017年发掘出土的6834件动物骨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批动物骨骼的可鉴定标本数(NISP)为3696,最小个体数(MNI)为220。家养动物的比例极高,其NISP在早、晚期动物骨骼中的占比分别为98.1%、 97.6%, MNI占比分别为85.0%、 87.2%。家养动物中羊(Ovis aries或Capra hircus)的数量最多,NISP的比重在早、晚期均超过五分之三;其次为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早、晚期占比分别为12.4%、 17.7%和12.7%、 10.8%;骆驼(Camelus sp.)和狗(Canis familiaris)的比例分别为1.3%、 5.2%和8.5%、 1.9%;驴(Equus asinus)和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的比例最低。MNI的统计结果与NISP基本一致。达勒特古城不同发掘区域出土早、晚期动物骨骼种属和数量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对骨骼数量、年龄结构、病理现象等的综合分析表明达勒特古城居民对家畜的利用既有肉食资源,同时可能包括羊毛、大型动物的畜力等其他资源,体现出较为多样化的家畜利用特点。畜牧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为达勒特古城的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该研究为探
- 李悦李悦党志豪陈婷程若馨
- 关键词:丝绸之路动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