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媛

作品数:28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抑郁
  • 15篇抑郁症
  • 5篇外周
  • 5篇外周血
  • 5篇精神分裂症
  • 5篇精神分裂症患...
  • 5篇分裂症
  • 4篇急性
  • 4篇急性期
  • 3篇症状
  • 3篇自评
  • 3篇疗效
  • 3篇疗效预测
  • 3篇精神科
  • 3篇MRNA表达
  • 3篇MRNA表达...
  • 2篇导向块
  • 2篇定位销
  • 2篇抑郁症患者
  • 2篇抑郁症治疗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北京脑重大疾...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深圳市精神卫...
  • 1篇前桥工业大学
  • 1篇医学部

作者

  • 28篇冯媛
  • 17篇王刚
  • 9篇丰雷
  • 7篇肖乐
  • 7篇胡昌清
  • 5篇朱雪泉
  • 3篇杨蕊
  • 3篇陈旭
  • 2篇陈旭
  • 2篇张玲
  • 2篇杨健
  • 2篇周海燕
  • 2篇耿莹
  • 2篇周晶晶
  • 2篇郭彤
  • 2篇孙作厘
  • 1篇方贻儒
  • 1篇李楠
  • 1篇西英俊
  • 1篇李安宁

传媒

  • 4篇2014中华...
  • 3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临床精神医学...
  • 2篇心理与健康
  • 2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智能系统学报
  • 1篇人力资源管理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抑郁症睡眠治疗仪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抑郁症睡眠治疗仪,包括固定组件和安装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导向槽、定位孔和定位销,导向槽开设在固定板的一侧,导向槽内滑动安装有导向块,定位孔开设在导向槽内,定位孔设置有若干个,定位销滑动插接在定位孔内...
肖乐冯媛王刚
文献传递
抑郁症患者三年再入院率及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影响抑郁症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为抑郁症复发的及时甄别和正确诊治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2年全年住院患者及三年内的再住院信息,将三年内再次住院作为疾病严重复发的标准,探索三年内再住院的影响因素。由2名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查阅住院现病史、既往史、上级医生查房记录、住院初期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等资料。结果共纳入254例患者,其中38例再住院的患者与216例未再住院的患者在既往住院情况、首发未治间隔("≤3个月"vs">3个月")、首次发作年龄("≤45岁"vs">45岁")、确诊后住院次数、既往发作次数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既往住院次数越多,首发未治间隔越久,患者三年内再住院的风险增大。结论首次发作与首次治疗的时间间隔长短和再住院呈正相关,既往发作次数及住院次数和再住院之间存在正相关,发作次数越多再住院的风险越高,故对于疾病的早期干预及长期维持治疗有助于降低再入院率。
朱雪泉丰雷冯媛迟勇王刚周晶晶
关键词:抑郁症再住院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外周血5-HT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外周血粒细胞5-HT转运体(5HTT)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纳入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44人(其中男性患者...
胡昌清王刚丰雷杨蕊冯媛史晓宁
人工智能时代,精神卫生从业者如何实现自我增值?
2024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精神卫生领域。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咨询模式,带来了心理服务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而且增加了心理支持的易得性和便捷性。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专业心理服务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会取代专业心理服务吗?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人工智能时代,精神卫生从业者该怎样寻求自身成长,实现自我增值呢?
赵旭东冯媛黄薛冰
关键词:人工智能精神卫生CHAT便捷性
鲁拉西酮与利培酮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水平影响的比较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比较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中鲁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中,将385例18~65岁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鲁拉西酮组(194例)予鲁拉西酮40或80 mg·d^(-1)口服,利培酮组(191例)予利培酮2或4或6 mg·d^(-1)口服,连续服用6周。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2组用药前后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利培酮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鲁拉西酮组(83.8%vs.69.1%,P<0.01)。鲁拉西酮组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基线升高(3.46±30.61)ng·mL^(-1),利培酮组较基线升高(60.36±65.27)ng·mL^(-1),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女性催乳素水平较基线升高比男性更明显(P<0.01)。接受鲁拉西酮40 mg·d^(-1)治疗患者催乳素水平较基线的变化显著低于接受鲁拉西酮80 mg·d^(-1)治疗者[(^(-1).43±16.29)ng·mL^(-1) vs.(4.96±33.92)ng·mL^(-1),P<0.01],而接受利培酮4 mg·d^(-1)治疗患者催乳素水平较基线的变化与接受利培酮6 mg·d^(-1)治疗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比利培酮对催乳素水平的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
陈旭梁世桥冯媛冯媛
关键词:利培酮精神分裂症催乳素
抑郁症静息态EEG前后部脑电活动被引量:7
2014年
抑郁症病人静息态EEG存在左右脑半球神经电活动强度不对称的现象。分析了抑郁症的大脑前后部脑电信号不对称性的变化,并在正常组、抑郁症未用药组和抑郁症用药组三组被试中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首先将静息态EEG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时域的EEG信号转换为频域的相关信息。将频域划分频带,导出各个频带各个通道的电压密度后,用电压密度值计算比较脑前后部神经电活动的相对强弱。结果发现正常人脑前部神经电活动强于脑后部,抑郁症未用药病人脑前部神经电活动弱于脑后部。用药的抑郁症病人脑前后部神经电活动的相对强弱有所改善。该结论有助于基于生物标记的抑郁症自动诊断和和治疗效果预测。
廖智舟李川周军周海燕秦裕林丰雷冯媛
关键词:抑郁症
基于DSM-5的单双相抑郁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比较单相复发性抑郁障碍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住院患者中的适用情况。方法根据DSM-5标准自编抑郁发作临床特征调查问卷,对2015年8月-12月在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复发性抑郁障碍112例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36例进行访谈,比较差异。结果双相抑郁起病年龄更早、抑郁发作次数更多、家族史阳性及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复发性抑郁一次抑郁发作持续时间更长,伴焦虑痛苦及伴忧郁特征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DSM-5特征标准在中国人群中的信效度需要进一步验证。
房萌王刚冯媛张玲路亚洲李晓虹
关键词:双相抑郁
基于患者自评的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早期改善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基于患者自评的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早期改善作用。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经筛选合格后,随机分配至常规治疗组或基于患者自评的治疗组,前者进行门诊常规治疗,而后者患者需按规定完成抑郁症状快...
王刚郭彤丰雷冯媛肖乐胡昌清
文献传递
抑郁障碍的自我管理体系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建立适用于抑郁障碍患者全病程治疗的疾病自我评估与自我管理系统,实现基于自我评估体系的量化治疗与疾病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抑郁障碍规范化治疗模式,实现提高抑郁障碍治疗效果的整体目标。方法纳入抑郁障碍患者24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自我评估和自我管理组(自我管理组),随访期为6个月。后者采用标准化自评工具,由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变化进行评估,研究者根据患者自评结果进行量化治疗,并对患者、照料者进行疾病自我管理的教育培训,实现疾病自我管理。两组患者每次随访时均由评分员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盲态评定,据此分析两组治疗的整体有效性、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自我管理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服药依从性更好,复发率更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于抑郁障碍疾病自我管理体系的抑郁障碍规范化治疗模式的整体有效性优于常规治疗模式,依从性更好。
陈旭周晶晶朱雪泉冯媛
关键词:抑郁障碍有效性
一种抑郁症睡眠治疗仪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抑郁症睡眠治疗仪,包括固定组件和安装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导向槽、定位孔和定位销,导向槽开设在固定板的一侧,导向槽内滑动安装有导向块,定位孔开设在导向槽内,定位孔设置有若干个,定位销滑动插接在定位孔内...
肖乐冯媛王刚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