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对龋齿患者外周血MMP-3及IFN-γ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感染对龋齿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就诊的龋齿患者80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80名为对照组。观察研究对象Pg感染阳性率、阴性率和治疗前后血清MMP-3、IFN-γ水平。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卟啉单胞菌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血清MMP-3、IFN-γ水平。结果龋齿患者Pg感染阳性率为88.75%(71/80),健康人群Pg感染阳性率为21.25%(17/8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龋齿患者Pg感染阳性率、血清MMP-3分别为88.75%(71/80)、(5.70±1.73)ng/ml均高于健康人群,血清IFN-γ为(67.95±12.51)pg/ml低于健康人群(P<0.05)。治疗后龋齿患者Pg感染阳性率、血清MMP-3水平均下降,血清IFN-γ水平上升。相关性分析显示Pg感染阳性率与血清MMP-3水平呈正相关(P=0.042),与血清IFN-γ水平呈负相关(P=0.039)。结论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龋齿患者中,外周血MMP-3上升,IFN-γ下降,两者可作为临床诊断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龋齿的有效指标。
- 杜瑞尼娜叶静毛彬斐梁伟腾
- 关键词:卟啉单胞菌龋齿基质金属蛋白酶-3干扰素-Γ
- DNase Ⅰ与Nd:YAP激光联合应用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清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研究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 Ⅰ)与Nd:YAP激光联合应用对根管内粪肠球菌(E.f)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方法 建立牙本质片表面E.f感染模型,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感染模型建立情况。将25个培养48h的E.f生物膜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5个。A组:0.5%NaOCl;B组:0.5%NaOCl+Nd:YAP激光;C组:DNase Ⅰ+0.5%NaOCl;D组:DNase Ⅰ+0.5%NaOCl+Nd:YAP激光;E组:生理盐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牙本质表面E.f黏附情况,并计数绿色荧光量即为活细菌量。结果 SEM观察可见牙本质表面牙本质小管口开放,E.f黏附聚集在牙本质表面,并见到牙本质小管深层内细菌黏附。CLSM观察可见A、B、C组CLSM图像中绿色荧光的活细菌散在分布于牙本质表面,D组可见较少量的绿色荧光,E组绿色荧光的活细菌覆盖全部样本表面。D组中菌量明显小于A组和E组,C组菌量明显小于E组(P<0.01)。结论 相比于单独使用0.5%NaOCl,DNase Ⅰ联合Nd:YAP激光与0.5%NaOCl冲洗能更有效地处理E.f生物膜。
- 叶静刘青温特杜瑞王园马贲尼娜
- 关键词:粪肠球菌ND:YAP激光根管冲洗
- Er:YAG激光清除牙齿漂白产生的活性氧对釉质与玻璃陶瓷间粘接强度的影响
- 目的:评估Er:YAG激光清除牙齿漂白产生的活性氧对釉质与玻璃陶瓷间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离体人第三磨牙,根据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随机分为四组:未漂白组(阴性对照组),漂白组(37.5%H2O2凝胶处理,阳性对照组),...
- 吴俊杰叶静王茹崔雪婷金曼曼刘颖
- 超声技术处理分离器械后对根管应力分布影响
- 2019年
-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超声技术取出分离器械后根管应力分布.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应用软件建立三种模型:原始离体牙模型(Model 1),以原始根管为基础构建根尖30 mm、锥度0.06根管的模型(Model 2),以取出分离器械后根管为基础构建根尖30 mm、锥度0.06根管的模型(Model 3).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垂直载力下各组牙根应力分布总体情况一致,应力值均是从冠方向根方逐渐减小.Model 1牙根冠1/3、中1/3和尖1/3最大应力值分别为20.791 MPa、16.655 MPa和11.164 MPa;Model 2最大应力值为22.802 Mpa、16.920 MPa和11.271MPa.Model 3中最大应力值为23.347 Mpa、17.083 MPa和11.271 MPa.牙根高应力区均主要位于冠1/3处.结论根管壁牙本质的去除将会改变应力分布.
- 叶静王园申思敏尼娜
- 关键词:超声技术有限元分析应力分布
- 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处理措施被引量:9
- 2016年
- 根管内器械分离是根管治疗过程中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折断的器械将会阻碍根管系统的清理和成形,使后续治疗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对根管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均具有潜在的影响。导致根管内器械折断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从而使每个器械分离的病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关于成功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过程。本文就近年来报道的有关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取出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 尼娜叶静曹申彭彬
- 关键词:显微镜牙本质超声技术
- 右旋-色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及离散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右旋-色氨酸(D-Trp)对变异链球菌(S. mutans)生物膜形成及离散的影响,以及在D-Trp作用下S. mutans对氯己定(CHX)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吸光度法检测5.0 mmol/L D-Trp对悬浮S. mutans生长的影响,非处理组不作D-Trp处理;结晶紫染色法检测1.0、2.5及5.0 mmol/L D-Trp处理组S. mutans生物膜形成的变化,非处理组不添加D-Trp;结晶紫染色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1.0、2.5及5.0 mmol/L D-Trp处理组对24 h S. mutans生物膜的离散作用;刃天青钠盐指示法检测5.0 mmol/L D-Trp处理(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生物膜抑菌浓度(MBIC)。结果单菌种悬浮S. mutans在D-Trp处理组与非处理组的作用下,28 h内生长趋势一致,均从4 h开始进入对数期,22 h到达平台期。1.0、2.5及5.0 mmol/L D-Trp处理组与非处理组相比,S. mutans生物膜在0-72 h内生物膜生物量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同一时间点,各处理组各时点生物膜生物量均低于非处理组(P<0.05)。结晶紫染色法示1.0、2.5及5.0 mmol/L D-Trp处理组生物膜生物量(OD570)均低于非处理组(P<0.0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1.0、2.5及5.0 mmol/L D-Trp处理组均有细菌黏附于介质表面,处理组生物膜生物量低于非处理组(P<0.01)。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对S. mutans的MIC均为0.073 mg/L,对S. mutans的MBIC分别为0.293 mg/L和2.344 mg/L,添加5.0 mmol/L D-Trp后,CHX对S. mutans的MBIC降至1/8。结论 D-Trp能够抑制生物膜形成,促进已形成生物膜离散,并提高S. mutans对CHX的敏感性。
- 杨晓月廖晓辉叶静邵灿王斌刘颖
- 关键词:生物膜氯己定最小抑菌浓度
- 终末冲洗方案对根管封闭剂与根管壁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比较不同终末冲洗方案对根管封闭剂AH Plus及GuttaFlow与根管壁牙本质之间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60颗单根离体人牙截冠后用冠向下法进行常规根管机械化学预备,按终末冲洗方案随机分为3组(n=20)。组1:17%乙二胺四乙酸(EDTA)+2%氯己定(CHX);组2:5.25%次氯酸钠(NaOCl)+17%EDTA;组3:0.9%生理盐水(NS)对照组。每组根据使用的根管封闭剂分为2个亚组(n=10):组a.AH Plus;组b.GuttaFlow。每个牙根自冠方向根方获取3个厚度约为2mm的水平切片进行薄片推出实验。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形式。结果:3种冲洗方案,AH Plus的粘接强度均显著高于Gutta Flow(P<0.05)。使用AH Plus根管充填时,组1、组2和组3的粘接强度分别为(5.37±2.80)MPa、(8.81±4.38)MPa、(9.07±2.77)MPa(组1与组2或组3比较,P<0.05,组2与组3间比较,P>0.05)。使用GuttaFlow根管充填时,组1、组2和组3粘接强度分别为(1.40±0.59)MPa、(1.26±0.62)MPa和(1.05±0.27)MPa(两两比较,P>0.05)。各组试件均以混合型断裂为主要断裂方式,但GuttaFlow组内粘接型断裂形式所占比例显著高于AH Plus组。结论:Gutta Flow对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显著低于AH Plus。17%EDTA/2%CHX终末冲洗方案可显著降低AH Plus与根管壁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但对GuttaFlow的粘接性能无显著影响。
- 刘颖苗苗张昕叶静邵灿王斌
- 关键词:粘接强度根管封闭剂AHPLUSGUTTAFLOW
- 弯曲根管预备中TF中心定位能力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比较Twisted File(TF)和Pro Taper两种镍钛器械在预备离体磨牙弯曲根管时中心定位能力。方法:收集近中颊根为中、重度弯曲的离体下颌磨牙50个,随机分为TF和Pro Taper组(n=25),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前后使用平行投照技术拍摄X线片,测量距根尖1-9 mm处根管壁牙本质去除量,计算中心定位率。结果:在距根尖1、6、7 mm处,TF组和Pro Taper组中心定位率近似(P〉0.05)。在距根尖2-5、8、9 mm处,TF组中心定位率均大于Pro Taper组(P〈0.05)。结论:在弯曲根管预备中,TF中心定位能力优于Pro Taper。
- 尼娜叶静苏李华朱晓杰彭彬
- 关键词:镍钛器械根管偏移
-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对釉质表面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 2020年
- 目的探讨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Ⅰ,DNaseⅠ)处理变异链球菌(Sm)生物膜时在防龋方面的应用。方法选取离体牙并制作釉质片18片,在其表面培养Sm,之后随机分为DNaseⅠ处理组和DNaseⅠ未处理组两组,每组各9片。在5 h、11 h和17 h时,DNaseⅠ处理组加入2 ml DNase I,DNaseⅠ未处理组加入2 ml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在6 h、12 h和18 h应用SYTO-9/PI染色,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利用软件Imaris v7.2.3测量活细菌量。结果DNaseⅠ未处理组随时间的延长,釉质表面细菌出现聚集。DNaseⅠ处理组不同培养时间下细菌始终为散在分布。不同培养时间下(6 h、12 h、18 h),DNaseⅠ未处理组活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DNaseⅠ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seⅠ对Sm的黏附和生物膜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
- 叶静
- 关键词:龋病变形链球菌生物膜
- 蔗糖环境下细胞外DNA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honuclease Ⅰ,DNaseⅠ)在蔗糖环境下对不同生长时期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初步探讨蔗糖环境下细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在1%蔗糖环境下,体外光滑玻片上建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模型,37℃、微需氧环境(5%O2、85%N2、10%CO2)下静置培养。样本分为4组,分别培养至6、12、24及48h,每组均设两个亚组,即对照组(不予DNase Ⅰ处理)和DNaseⅠ处理组,其中DNaseⅠ处理组于结束培养前1h加入终浓度为100U/ml的DNaseⅠ以降解eDNA。培养结束后,以SYTO-9/PI混合染料对生物膜进行双荧光染色。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层扫描生物膜样本,Imaris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其总生物量、生物膜厚度及红色荧光代表的eDNA和膜受损细菌量。结果1%蔗糖环境下,变形链球菌黏附及分布密度逐渐增加,生物膜总生物量和厚度均随时间增加,24h时红色荧光标记的eDNA及膜受损细菌量达峰值。6、12、24及48hDNaseⅠ处理组的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生物膜总生物量均显著减少(P〈0.05),减少比例依次为81.3%、85.0%、90.1%和12.4%;12、24及48hDNaseⅠ处理组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生物膜厚度均显著减小(P〈0.05),减小比例依次为34.4%、45.6%和23.6%,6hDNaseⅠ处理组与对照组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48h外,各时间点DNaseⅠ处理组生物膜的eDNA及膜受损细菌量均较相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1%蔗糖环境下,在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6、12、24及48h,eDNA对其生物膜形成均具有促进作用。
- 李毓勤杜媛叶静王斌刘颖
- 关键词:链球菌生物膜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