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华峰

作品数:6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大学生
  • 3篇课堂
  • 2篇大学生课堂
  • 2篇学生课堂
  • 2篇学习者
  • 2篇中国学
  • 2篇中国学习者
  • 2篇特点及启示
  • 2篇教育
  • 2篇课程
  • 2篇课堂参与
  • 2篇教师
  • 1篇大学生学习
  • 1篇动机
  • 1篇动机研究
  • 1篇中国大学生
  • 1篇中国学习者悖...
  • 1篇儒家
  • 1篇儒家传统
  • 1篇儒家传统文化

机构

  • 6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警察学院

作者

  • 6篇张华峰
  • 2篇史静寰
  • 1篇王洁
  • 1篇郭菲

传媒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教育研究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 1篇教育国际交流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刻板印象到理论探索:关于“中国学习者”研究的述评
2023年
“中国学习者”是国际上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兴议题,旨在从国际和比较视野剖析中国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学习理论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对中国学习者研究文献的系统查阅和述评,认为本领域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极刻板评价(20世纪80年代)、破解“中国学习者悖论”(20世纪90年代)、理论探索和反思超越(21世纪初至今)。研究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价值取向从过于消极到过度积极再趋于客观,研究内容从学习方式向理论探索和影响因素扩展,解释视角从文化主义向教师教学等视角转变。中国研究者需要更多地参与到本领域研究中,持续加强研究的“中国立场”,展现更为真实而复杂的中国学生学习样态,提升在本领域的理论贡献水平和国际话语权,并完善研究思路以服务中国教育教学的改革。
张华峰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中国学习者悖论儒家传统文化
中国大学生课堂积极表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20年
以课上主动提问、参与讨论和质疑教师观点为主要表现的课堂积极表达行为,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学习成果,也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微观且重要的因素。基于2016年和2017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项目的10万多个样本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发现:学生课堂积极表达行为既受基于传统文化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与学信念的影响,也受具有更强可干预性的教与学实践的影响。促进学生课堂积极表达行为应完善高校软环境,转变师生传统观念,改善教与学的相关实践。
张华峰史静寰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参与
国际比较视野下上海初中课堂深度教学的特点及启示被引量:5
2021年
深度教学是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本土概念,反映出通过师生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况,包括认知激发、情感支持和促进交流三个维度。借助基于视频的课堂教学实践国际比较研究项目(TVS)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发现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上海的初中课堂深度教学表现水平总体不高,形式以教师主导为主。具体而言,认知激发策略表现不均衡,高阶思维卷入度不足;课堂情感支持度水平较低,总体氛围正式而谨慎;课堂交流主要由教师主导,提问深度有待提升。这一结果内涵着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情境特点的深层次支撑,但是要通过基于证据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坚实依据,要认识到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坚持不懈推进方见成效。
张华峰李佳丽王洁
关键词:深度教学教师主导课程与教学改革
美国高校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特点及启示——以密歇根州为例
2023年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转变为基础课和必修课的背景下,关键难题在于如何培养小学阶段科学综合课程的专业师资。对此,一些高校(如北京联合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均探索开设了科学教育专业,但是目前存在两个不足之处:第一,将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整体培养,未进行学段区分。我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将小学科学课定义为综合性学科,初中之后的科学课多表现为生物、化学、地理等分科课程,和小学阶段的综合科学课有较大区别,所需的科学教师素养自然也有差异。
胡静雅童姚瑞赵星妮张华峰
关键词:教师素养分科课程专业师资科学教育专业
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被引量:34
2021年
随着高教普及化阶段更多学生进入高校,扎根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分析现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成为深入理解学生、改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借助对"自我"概念的分析,结合有关中国学习者的研究,建构了兼顾自我生发和社会规范的整合性学习动机分析框架。借助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数据,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1)这一分析框架在中国情境中具有合理性,得到全国性定量调查数据的支撑和验证。(2)社会规范型动机略高于自我生发型动机水平,不同类型学生群体表现出差异性的学习动机特点。(3)两类动机均与学生学习收获显著正相关,自我生发型动机作用更大。两类动机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收获产生更大影响。本研究提出,要认识到社会规范型动机的高水平是中国文化情境、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特点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采取举措提升学生的"学习志趣"水平,并扎根中国本土建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理论。
张华峰史静寰周溪亭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高等教育普及化
我国大学生课堂积极表达行为的现状及对学习收获的影响被引量:21
2020年
针对我国大学生课堂积极表达行为表现如何及其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收获,借助2016年和2017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项目十余万样本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积极表达,其外显性表达行为基本都有内隐深层思维投入的基础;课堂积极表达行为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收获,特别体现出对低水平深层思维投入学生的"托底"功效。下一步需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理解我国大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特点;转变师生传统观念,推动学生课堂积极表达行为。
张华峰郭菲史静寰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课堂参与课堂沉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