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第三脑室与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挫裂伤救治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及基底池CT形态改变在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1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27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1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25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8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分析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Ⅰ组和Ⅱ组主要通过非手术治疗,Ⅲ组和Ⅳ组,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伤后3个月GOS评分,Ⅰ组和Ⅱ组,恢复良好50例,中残6例,重残2例;Ⅲ组,恢复良好1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Ⅳ组,中残1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CT形态改变能反映额叶脑挫裂伤的严重程度,如第三脑室和基底池明显受压,可作为急诊手术的重要参考指标。
- 顾向进王东张党林张亮
- 关键词:额叶挫裂伤CT第三脑室基底池手术时机
- 调节引流高度在脑室出血外引流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调节引流高度在脑室出血外引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32例,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根据引流的高度分成抬高引流组(17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25 cm)和常规引流组(15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10 cm)。结果抬高引流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血肿消失时间是5~8 d,平均(6.41±1.06)d;常规引流组血肿消失时间是7~10 d,平均(8.33±1.11)d;两组血肿引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抬高引流组组没有并发颅内感染;常规引流组有1例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经抗生素治疗、腰大池引流后好转。结论脑室出血外引流的高度在外耳道上方25 cm,辅以尿激酶灌注,有助于脑室系统内血肿消散。
- 顾向进王东张党林张亮李冬儒窦立敏周鹏
-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术
- 自发性小脑出血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30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蚓部出血6~10mL、出现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行单纯侧脑室钻孔引流术,对小脑半球出血10~20mL者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小脑半球出血量>20mL或蚓部出血量>10mL者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寰枕减压术+侧脑室钻孔引流术。结果单纯侧脑室钻孔引流术6例,恢复良好5例;中残1例;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14例,恢复良好10例,中残2例,重残2例;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寰枕减压术+侧脑室钻孔引流术10例,恢复良好6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对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积极手术治疗,根据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量、有无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 顾向进王东张党林张亮周涛李帅
- 关键词:小脑出血手术指征手术方式
- 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临床体会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诊疗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分为3组。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随访ADL评分A组要好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尽旱采取手术,对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显著影响。
- 张亮周鹏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
- 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功能检查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应用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凝血功能检查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单纯的、无休克的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同时(术前、术中2h、术后24h)行TEG和传统凝血功能检查监测,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综合考虑传统凝血功能检查和TEG结果指导成分输血。结果 TEG参数与传统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值与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774和0.757,P<0.01);纤维蛋白原与α角呈正相关(r=0.614,P<0.01),与K值呈负相关(r=-0.840,P<0.01);MA值与Plt呈正相关(r=0.833,P<0.01)。对40例患者实施了针对性的成分输血,术后24h患者异常的凝血功能得到明显纠正。结论联合应用TEG和传统凝血功能检查可全面评估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临床合理的成分输血。
- 顾向进王东张党林张亮周涛李帅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凝血试验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