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作品数:12 被引量:31 H指数:4 供职机构: 秦皇岛市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GRACE风险评分联合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价值 赵萍 王云强 肖立平 张利英 胡雅丽 王娜 王晓琳 刘桂荣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引起致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住院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分别为6%和12%,对人类的危害极大。ACS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费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关键词:关键词:冠脉综合征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分布及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开滦研究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二者的一致性(差异及关联)。方法选择参加baPWV检测且基线资料完整的43235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人群。将研究对象按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为风险人群和正常人群。在两人群中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baPWV与年龄、年龄的平方、平均动脉压(MAP)的回归方程,并以此分别计算两人群的ePWV。观察ePWV和baPWV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二者的差异和关联。结果在正常人群中,ePWV与baPWV分别为11.38±0.70 m/s和12.90±1.17 m/s;在风险人群中,ePWV与baPWV分别为14.29±1.85 m/s和15.74±1.76 m/s。无论在正常人群还是风险人群中,ePWV与baPWV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的ePWV与baPWV均高于女性。同时,baPWV略高于ePWV(P<0.01),在正常人群和风险人群中,二者平均差值分别为1.80 m/s和2.17 m/s。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二者在总人群、正常人群和风险人群中的线性R2分别为0.428、0.279和0.388。结论ePWV与baPWV具有相似的年龄、性别分布特征。二者差值相对较小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联。因此,ePWV可作为baPWV的良好替代指标。 季春鹏 汪国栋 王娜 刘妍 王锦梅 陈朔华 吴寿岭关键词: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一致性 中老年人臂间收缩压差异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此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根据抽样标准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101510人中取5816人(年龄≥40岁)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参加了2010-2011年体检并符合入选标准、有完整的双臂血压、颈动脉超声资料的5011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采用同时测量卧位双臂血压的方法计算双臂收缩压差值的绝对值(sIAD),并分为sIAD<10和≥10 mm Hg两组,分析sIAD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sIAD<10、≥10 mm Hg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42.0%和47.3%(χ^(2)=4.89,P=0.03),其中年龄40~<60岁人群中sIAD<10、≥10 mm Hg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8.3%、37.1%(χ^(2)=12.19,P<0.01),年龄≥60岁人群中分别为77.6%、82.9%(χ^(2)=1.59,P=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sIAD≥10 mm Hg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相关(OR=1.33,95%CI 1.06~1.67)。年龄40~<60岁亚组人群sIAD≥10 mm Hg组出现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CI)为1.31(1.01~1.68);年龄≥60岁亚组人群sIAD≥10 mm Hg组出现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CI)为1.48(0.84~2.62)。结论年龄40~<60岁人群中sIAD≥10 mm Hg与颈动脉斑块相关。 刘颖辉 王剑利 王丹 李璐 王娜 吴寿岭 陈朔华关键词:颈动脉斑块 中老年人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并且参加了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61714例员工为研究对象,按观察期基线及观察期末的ePWV值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及持续增高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的ePWV变化情况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8.52±1.59)年,随访结束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715例(6.02%),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病密度分别为3.81、10.80、13.54、15.85/千人年。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相比,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HR(95%CI)分别为2.68(2.44~2.95)、3.14(2.67~3.69)、4.03(3.71~4.38)。[结论]维持ePWV持续正常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汪国栋 王锦梅 季春鹏 刘妍 王娜 黄喆关键词:心脑血管事件 COX回归模型 血浆B型钠尿肽、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患者,测定BNP和CtnⅠ值,随访1年后测定患者的LVDd、LVEF%和NYHA心功能分级。分析急性发病3天后的血浆BNP和CtnⅠ值与随访1年后心功能的关联性。结果:随着患者血浆BNP含量增加,患者的LVEF%值在减小,呈负相关(P<0.05);随着患者血浆CtnⅠ含量增加,患者的LVEF%值在在增加,呈正相关(P<0.05);随着患者血浆BNP含量增加,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在增加,呈正相关(P<0.05);随着患者血浆CtnⅠ含量增加,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在减少,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浆B型钠尿肽、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有重要预测价值。 王晓林 张亚军 霍建凤 邹宁 王娜 冯亮飞 朱红新 赵萍关键词:B型钠尿肽 肌钙蛋白 心肌梗死 STEMI患者PCI术后ECG指标变化和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电图(ECG)指标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2016年6月-2019年2月对在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118例STE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入组患者均根据术前心电图进行心肌缺血分级,II级(A组),III级(B组),对两组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有8例失访。术后6个月,B组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脑利钠肽(BNP)含量均高于A组,B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高于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A组,B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高于A组,B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心肌缺血分级与患者术后的心功能改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心电图对于STEMI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王娜 邹宁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术 养心生脉颗粒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养心生脉颗粒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20年4月—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台州市中心医院、秦皇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宿迁市钟吾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服用安慰剂和养心生脉颗粒,1袋/次(14 g/袋),3次/d。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硝酸甘油片停减率、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心绞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和第4周,观察组患者硝酸甘油片停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2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和第4周,两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生脉颗粒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武佶 程春齐 王金花 王娜 李赵陵 吕新会 张文杰 张振鹏 李军关键词:冠心病 心绞痛 多中心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观察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101510例职工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从2010年起进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且基线资料完整的43235例研究对象设为拟合人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baPWV为因变量,以年龄、年龄的平方、平均动脉压等为自变量,拟合ePWV计算公式。再选择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且基线资料完整的98348例职工为预测人群,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PWV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0.3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评分后,ePWV每增加1 m/s,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32%(HR=1.32,95%CI:1.29~1.35),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8%(HR=1.38,95%CI:1.36~1.40);ePWV≥14 m/s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为ePWV<14 m/s者的2.69倍(HR=2.69,95%CI:2.52~2.87)和2.62倍(HR=2.62,95%CI:2.47~2.77)。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PWV每增加1 m/s,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38%(HR=1.38,95%CI:1.36~1.4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3%(HR=1.53,95%CI:1.52~1.55);ePWV≥14 m/s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为ePWV<14 m/s者的3.39倍(HR=3.39,95%CI:3.19~3.61)和4.21倍(HR=4.21,95%CI:3.98~4.45)。结论:ePWV增加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季春鹏 施继红 汪国栋 王娜 刘妍 王锦梅 陈朔华 吴寿岭关键词: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事件 双臂间收缩压差值与踝臂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双臂间收缩压差值(sIAD)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并于体检当日检测观察对象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收集双臂收缩压以及ABI。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sIAD与ABI在总人群、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中人群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48976例。在总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中(男性组、女性组)、不同年龄人群中(<60岁组,≥60岁组),校正年龄、性别、基础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sIAD与ABI均呈负向关联(P<0.05)。总人群中sIAD每增加1 mmHg,ABI下降0.006;不同性别人群中(男性、女性)sIAD每增加1 mmHg,ABI分别下降0.006、0.005;不同年龄人群中(<60岁组,≥60岁组)sIAD每增加1 mmHg,ABI分别下降0.006、0.005。结论sIAD与ABI呈负向关联,sIAD增加是ABI下降的危险因素。 李璐 王剑利 王丹 赵秀娟 王娜 吴寿岭 陈朔华关键词:血压 体格检查 踝臂指数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无心力衰竭病史且资料完整的98269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85±1.40)年。将研究人群按e PWV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即Q1组(e PWV<12.54 m/s,n=24567)、Q2组(12.54 m/s≤ePWV<13.95 m/s,n=24567)、Q3组(13.95 m/s≤ePWV<15.44 m/s,n=24568)和Q4组(ePWV≥15.44m/s,n=24567),计算各组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病密度。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心血管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 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结果:随着ePWV四分位组的递增,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病密度呈递增趋势,分别为0.48/千人年、1.21/千人年、2.45/千人年和5.42/千人年。在校正性别、吸烟、饮酒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PWV每增加1 m/s,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37%(HR=1.37,95%CI:1.34~1.39,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还是女性、青中年(<52岁)还是中老年(≥52岁),ePWV均与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P均<0.01)。结论:ePWV是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季春鹏 汪国栋 黄喆 朱辰蕊 王娜 刘妍 王锦梅 吴寿岭关键词: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