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波

作品数:1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4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叙事
  • 3篇艺术
  • 3篇文化
  • 3篇文学
  • 2篇青春
  • 2篇作家
  • 2篇小说
  • 2篇民俗
  • 2篇民俗叙事
  • 2篇百鸟朝凤
  • 2篇《百鸟朝凤》
  • 1篇地标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语境
  • 1篇新中国
  • 1篇叙事建构
  • 1篇叙事解读
  • 1篇叙事意象

机构

  • 14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作者

  • 14篇杨波
  • 1篇颜军
  • 1篇尤作勇
  • 1篇杜国景

传媒

  • 2篇电影评介
  • 2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语文建设
  • 1篇出版广角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 1篇艺术评鉴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叙事交汇与文化互释——阿来《蘑菇圈》与《三只虫草》的互文性解读被引量:1
2017年
在互文性的理论视域下,笔者将阿来的《三只虫草》和《蘑菇圈》合构为一个统一的叙事体系,在叙事话语、人物身份以及文化意蕴等方面展开阐释与观照。经蘑菇与虫草所构建、绵延的虫草社会和采集文化,表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度拷问,显现出两个文本话语粘连的复杂形态。阿妈斯炯和桑吉一老一少,两种生命景观相互叠加,展现了藏族人民厚重但又充满希望的民族形象,在喟叹焦虑与敞开胸怀中,显示出两人相同的民族文化认知和不同的现实路径。同时,作品也昭示着阿来的文化身份与内在精神的融合视像。
杨波
关键词:互文性
革命文艺的实践自觉及其精神空间的艺术营构——革命文艺活动家段雪笙的文艺思想探析
2014年
革命文艺活动家段雪笙,一生辗转各地从事革命工作。与其革命工作互为表里的是从事文学创作、创办革命刊物、建立文学社团等革命文艺活动。这作为其革命生涯的另一维度,显示出在革命文艺方面的自觉意识,以及时代话语下的精神空间的艺术性营构。遗憾的是,学界仅仅限于其革命生涯的历史追忆或其从事革命斗争的意义肯定,更甚的是如同段雪笙一般对于革命文艺的苦辛跋涉者,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杨波
关键词:革命文艺
新中国70年贵州中短篇小说的书写特质及其美学审思被引量:1
2020年
新中国70年来,贵州中短篇小说在时代精神的观照下,书写了贵州乡土的历史镜像,涌现出蹇先艾、石果、苏晓星、何士光、李宽定、石定、欧阳黔森、肖江虹、冉正万等优秀中短篇小说作者,实现了小说话语的突围也凸显出叙事的困境。贵州的中短篇小说依据地域文化及其所牵引出的内涵表征,叙写出独特的边地经验和民风民俗,以独有的品貌不断参与、丰富甚至冲击着中国文学的中心图貌。但是,新中国70年的贵州中短篇小说也凸显出文学的独特性话语尚未完全建立的缺憾,本土的“乌蒙”“乌江”等文学标识虽有言及,但并未在实践创作和理论层面获得真正确立。
杨波
白马湖作家文化个性阐释——基于“白马湖”的文学地标分析
2016年
作为20世纪20年代一个独特的作家群体,白马湖作家以白马湖为文学地标,意兴山水,讲学布道,体现出一种温和醇正的文化品性。他们对于普通民众的真切关注,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的"人的教育"相互映衬,显示了关怀底层的人性舒展。他们在社会现实面前采取积极跟进的言说姿态,折射出自觉肩负民族责任以及时代使命的努力。这几方面相互结合,又凸显了白马湖作家平和而澹泊,圆融而精进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白马湖作家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阐释张力。
杨波
关键词:作家群体文化个性
《人民的名义》中国家叙事的策略分析
2018年
《人民的名义》因为大幅度的现实剪裁、步步紧逼、张弛有度的叙事设置赢得了广泛赞誉,推进了国家叙事与大众话语的深度融合。首先,开启了叙述内容、剧情设置的全民叙述;其次,个人世界的丰富性和国家话语的宏大性被艺术化地结合在一起,人物内心的搏斗、挣扎与国家叙事巧妙勾连,形成了具有个人性、集体性、现实感的召唤本质;再次,该剧将主流文化、主旋律文化、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互动,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修复和形塑了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亦化解了国家话语和大众文化之间一定程度的板结问题,实现了国家话语的叙事重构。
杨波
关键词:国家叙事公共文化空间
民俗书写与现代世界--肖江虹《傩面》座谈会纪要被引量:2
2017年
主题:肖江虹《傩面》座谈会主办: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持人:颜军参加者:肖江虹尤作勇杨波杨飞杜国景等时间:2017年3月9日地点:贵州师范学院宁静楼627室颜军:今天,很高兴请来作家肖江虹,就他去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傩面》,与大家面对面交流他的创作经验。《傩面》是肖江虹在2016年第9期《人民文学》发表的作品,
颜军肖江虹尤作勇杨波杨飞杜国景龚婷婷
关键词:民俗
寿生的文学世界及其内在性矛盾论略被引量:2
2013年
贵州作家寿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活跃数年,后来却沉寂长久。目前,学界对寿生文学的研究重小说而轻歌谣(诗词)。我们认为,寿生通过对家乡民俗民情、歌谣山歌的整理和发掘,以及独具风味的诗歌创作,建构了一方原始而美丽的乡土。在其文学活动中,歌谣(诗歌)与小说两者间矛盾统一,揭示与讴歌,批判与赞美,认同与离异,共同构成了作家的文学理想,丰富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增加了作家文学世界的内在张力,同时也反映出作家复杂多样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取向。
杨波
关键词:寿生文学世界内在性
“作者之死”与“读者何为”
2014年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意在主张清除作者在文本创造中的君临地位。进而,文本的多元意义和无限的能产性让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肆无忌惮"的游戏操作和任意解构。但是,巴特的这一理论主张是在接受主体自动放弃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之后获得的。如果固执地将作者推向死亡之谷,读者就如同一个漂浮不定的太空人,在一个失去目的、价值、历史的真空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无"的游戏,这是一种自由,但也许也昭示着另一重意义上的困境。
杨波
关键词:罗兰·巴特作者之死文本
《极花》乡村叙事的空间向度被引量:2
2017年
贾平凹作品《极花》是一个具有空间向度的叙事文本。作家在妇女被拐的表层叙事下面绘制了当下农村生态破坏、民生凋敝、文化失范等现实图景,构建起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的乡村社会空间形态。《极花》以胡蝶身体作为叙事话语,将其身心的摧残、撕裂、修复叙述成传统权力和现代法则对女性身体的深入干预和深度观照,以此实现精神哲学的理性反思。同时通过交织、分割、反复等方式,将极花、血葱、石头、星象等叙事意象与故事演绎混合推进,营构出"水墨"与"现实"兼具的"水墨空间",扩大了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容量,将小说推向了形而上层面,也让《极花》的空间建构成为作家艺术探索的新标识。
杨波
关键词:乡村叙事叙事意象
肖江虹小说的民俗叙事被引量:2
2018年
民俗是青年作家肖江虹一直以来最为偏爱的书写主题。肖江虹以充满善意、怜悯的文心与精致、细腻的匠心将故土民俗作为叙事主体,或将民俗植入具体的社会生活事件,予以精细打磨,一步步雕琢出民俗的独特纹理,逼近了个体生命、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真实镜像,并由此而上通过仪式的消解与坚持,演绎出民俗在城乡对峙和文化焦虑中的异化与陷落,亦让小说文本形成悲怆性、反思性的召唤本质。面对现代文明的种种困境,肖江虹在绵密的书写中通过复原、复魅让民俗回归生活的细流,亦藉此塑造了一系列坚挺的乡间人物,同时借助民俗与死亡的叙事勾连,辟出了一条蕴含了行为复归、精神回乡的救赎之路,实现了民俗叙事的重构与突围。
杨波
关键词:民俗叙事文化焦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