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德强

作品数:8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5篇性状
  • 4篇基因
  • 3篇麦区
  • 3篇黄淮
  • 3篇黄淮麦区
  • 3篇QTL定位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相关性状
  • 1篇单倍型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基因
  • 1篇电泳
  • 1篇野生
  • 1篇野生型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座位
  • 1篇双向电泳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7篇张德强
  • 6篇孙道杰
  • 5篇马文洁
  • 4篇宋晓朋
  • 3篇周丽敏
  • 3篇冯洁
  • 2篇冯毅
  • 1篇杨智全
  • 1篇连俊方
  • 1篇连俊芳

传媒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利用90K基因芯片进行小麦旗叶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发掘影响小麦旗叶相关性状的QTL,以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与优良品种小偃81构建的包含10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为材料,采用小麦90K SNP基因芯片技术和SSR标记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检测,构建含有全基因组SNP和SSR 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在4个环境下对小麦旗叶相关性状QTL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构建图谱含有6 949对多态性标记,其中,SNP标记6 910对,SSR标记39对,覆盖染色体总长度4 839.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0.7 cM;A、B和D染色体组分别有2 085、4 677和187对标记,分别占总标记数的30.0%、67.5%和2.7%,标记间平均距离分别为1.0、0.6和0.8 cM。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2个旗叶性状加性效应 QTL,10个旗叶长 QTL 分布于 2A、3B、4B、5A、6B和7B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 7.900 3%-24.097 9%,除 [QX(Y15] Qfll2A1[QX)][KG-*3]能在2个环境中检测到外,其余均为单环境QTL;4个旗叶宽 QTL分布于2A、3A和5B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9.079 8%-16.539 6%,其中, [QX(Y15] Qflw2A1[QX)][KG-*3]在3个环境中均能检测到,解释表型变异12.482 6%-16.539 6%,为1个稳定的主效QTL;8个旗叶面积 QTL 分布于2A、3B、4B、5A、6B和7A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9.309 5%-30.498 1%,其中,3个QTL位于5A染色体上。此外,鉴定出3个分布于2A、5A和6B染色体上的 QTL富集区段。
连俊方张德强武炳瑾宋晓朋马文洁周丽敏冯毅孙道杰
关键词:小麦重组自交系SNPQTL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检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利用分子标记结合系谱分析对黄淮麦区20世纪及近年来新育成的129份小麦品种所含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检测,并结合田间株高、基部茎秆直径和壁厚、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株高差等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29份小麦品种中,含Rht-B1b基因的品种有37份,含Rht-D1b基因的品种有73份,含Rht8基因的品种有89份,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品种有6份,所占比例分别为28.68%、56.59%、68.99%和4.65%。其中,同时含Rht-B1b和Rht-D1b的品种有1份,同时含Rht-B1b和Rht8的品种有29份,同时含Rht-D1b和Rht8的品种有44份,同时含Rht-B1b、Rht-D1b和Rht8的品种有1份。不同矮秆基因及其组合的品种,在小穗数、基部茎秆直径及基部茎秆壁厚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仅含Rht8基因的品种的千粒重、基部茎秆直径及壁厚均大于其他基因型,并且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不同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强度依次为Rht-D1b>Rht-B1b>Rht8,并具有累加效应。在不同播期条件下,除不含矮秆基因材料外仅含Rht8的品种的株高稳定性最佳,仅含Rht-B1b的品种株高稳定性最差。仅含Rht-B1b的品种小穗数最高,但千粒重却最低,并显著低于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品种。以上结果表明,虽然矮秆基因Rht8的降秆作用较弱,但其对农艺性状的有利贡献较多,且在不同播期环境条件下株高稳定性较好,因此在未来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矮秆基因Rht8的利用。
张德强宋晓朋冯洁马文洁武炳瑾张传量崔紫霞冯毅孙道杰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农艺性状
小麦穗突变体Sda1与其野生型叶片总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索适合小麦穗突变体Sda1叶片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寻找Sda1与其野生型叶片的差异蛋白,以Sda1与其野生型的抽穗期叶片为材料,从蛋白质提取、双向电泳条件等方面对适合Sda1及其野生型叶片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进行探索。分析试验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发现利用TCA/丙酮提取叶片总蛋白,用pH 4~7的17cm线性胶条,采用13%浓度的分离胶,上样量为900μg,利用改良的等电聚焦程序,能够得到背景清晰、分辨率高的电泳图谱;电泳图谱在低分子区蛋白点分布均匀,并且重复性好。利用PDQuest 8.0.1软件分析图谱,得到27个差异点蛋白,相比于野生型植株,Sda1突变体表现为蛋白表达量下调与缺失,发现6个缺失蛋白,21个表达下调蛋白。
周丽敏马文洁武炳瑾张德强杨智全孙道杰
关键词:小麦双向电泳
小麦茎秆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绿色革命中矮杆基因的引入及田间栽培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小麦产量大幅提高。然而植株过矮必然造成生物产量降低,而当收获指数达到一定高度时,进一步改良其产量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产量的提高。协调这种矛盾...
张德强
关键词:小麦数量性状座位基因定位
文献传递
小麦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与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遗传解析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解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与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利用Illumina 90K i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周8425B及其16份衍生品种和23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显示,在40份小麦材料中,有22466个多态性SNP位点被定位在21务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组间多态性SNP标记的分布依次为B〉A〉D。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405~0.9264,平均值为0.7398,与黄淮麦区主栽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301~0.9634,平均值为0.6721,并被划分为4个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较为吻合。周8425B对其衍生一代、二代、三代的平均贡献率为79.48%、76.73%和74.24%,随世代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且在不同基因组间的遗传贡献率表现为D〉A〉B。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显示,周8425B衍生品种共有6789个sNP位点保留了周8425B的遗传基因,不同基因组继承的SNP位点数不同,依次为B〉A〉D,这些选择位点可能与重要基因的遗传传递有关,可能是周8425B成为骨干亲本的主要遗传特征。
张德强宋晓朋冯洁连俊芳孙道杰
关键词:小麦SNP标记聚类分析
利用90k芯片技术进行小麦穗部性状QTL定位被引量:6
2017年
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挖掘穗部性状基因及其关联分子标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周8425B?小偃81衍生的RIL群体(F8)为材料,利用90k芯片标记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3个环境下的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9条染色体上的71个QTL,变异解释率(PVE)范围为2.10%~45.25%,其中37个位点为主效QTL(PVE>10%)。QSl.nafu-6A.2(穗长)、QSl.nafu-7A(穗长)、QSsn.nafu-2A.1(不育小穗数)、QSsn.nafu-2D(不育小穗数)和QGns.nafu-2B(穗粒数)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且LOD>10,PVE>20%。位于同一个基因簇中的QSl.nafu-6A.2(穗长)、QGns.nafu-6A(穗粒数)和QTgw.nafu-6A(千粒重)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且与已报道的相关位点位置相同或相近,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武炳瑾简俊涛张德强马文洁冯洁崔紫霞张传量孙道杰
关键词:小麦穗部性状QTL定位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和国外引进小麦GS2等位基因的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明确黄淮麦区TaGS2等位基因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对黄淮麦区2008年之前育成的种质材料、新育成的品种(系)及国外引进材料,用TaGS2-A1、TaGS2-B1和TaGS2-D1等功能标记鉴定对应的基因,并结合相关农艺性状发掘优势单倍型。结果表明,黄淮麦区2008年之前育成的种质材料和新育成品种(系)中TaGS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TaGS2-A1b、TaGS2-B1b和TaGS2-D1a是优势TaGS2等位基因,TaGS2-A1b在小麦抽穗期、株高和小穗数的改良上是优势单倍型,但在新育成的品种(系)中有下降的趋势,TaGS2-D1a能够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在各类材料中的比例都较高;TaGS2-B1b是提高千粒重的优势单倍型。因此,在黄淮麦区小麦穗部性状改良中TaGS2-B1b和TaGS2-D1a的作用显著,尤其是TaGS2-D1a,同时黄淮麦区种植小麦遗传多样性在减少,一些优势单倍型未受到重视,应对地方品种和一些国外引进材料加以利用。
宋晓朋王宇娟武炳瑾马文洁张德强周丽敏孙道杰
关键词:小麦单倍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