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迁移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内皮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补阳还五
  • 3篇补阳还五汤
  • 3篇川芎
  • 3篇川芎嗪
  • 2篇学法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血管生成
  • 2篇医学机能实验

机构

  • 11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11篇方燕
  • 10篇储利胜
  • 7篇李琳
  • 4篇任翠翠
  • 3篇王俊
  • 2篇饶芳
  • 2篇叶淑静
  • 2篇曲铁兵
  • 2篇杨琰
  • 2篇胡辉
  • 1篇李天一
  • 1篇印媛君
  • 1篇顾晶晶
  • 1篇张建平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芎嗪上调MMP-2、MMP-9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体外研究川芎嗪(Ligustrazin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迁移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9,MMP-2、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阳性抗原(CD29和CD90)及阴性抗原(CD34和CD45),鉴定BMSCs纯度;将BMSCs分成对照组,川芎嗪25、50、100μmol/L组和GM6001组(100μmol/L川芎嗪加MMPs抑制剂GM6001);川芎嗪处理24 h,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速度;Western blot检测BMSCs的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第3代BMSCs生长良好、形态均一,BMSCs阳性抗原CD29、CD90表达率分别为96.9%、97.3%,阴性抗原CD34、CD45表达率分别为0.2%、3.0%。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各剂量组迁移的细胞数量、细胞侵袭相对距离增加,BMSCs的MMP-2和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与川芎嗪100μmol/L组比较,川芎嗪25、50μmol/L组和GM6001组迁移的细胞数量、细胞侵袭相对距离减少(P<0.01);川芎嗪25、50μmol/L组MMP-2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川芎嗪能在体外促进BMSCs的迁移,作用机制与其上调MMP-2、MMP-9蛋白表达有关。
王俊曲铁兵储利胜李琳任翠翠孙斯琪方燕
关键词:川芎嗪迁移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
川芎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黏附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体外研究不同浓度川芎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黏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s,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将BMSCs分成空白对照组,川芎嗪组(10、25、50、100、200μmol/L),处理6h、12h、24h、48h,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程度。结果:根据细胞生长曲线采用第3代BMSCs进行后续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川芎嗪对细胞增殖有影响,且应剂量控制在200μmol/L以内,时间为24h比较合理(P<0.05);与对照组相比,川芎嗪100μmol/L预处理24h,BMSCs黏附作用提高最显著(P<0.01)。结论:P3代BMSCs的活性佳,川芎嗪能促进BMSCs的增殖并且100μmol/L预处理24h,能显著提高BMSCs的黏附作用。
王俊曲铁兵李琳任翠翠方燕储利胜
关键词:川芎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TBL结合虚拟实验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TBL结合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学生为实验班,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采用TBL结合虚拟实验教学模式;2017级学生为对照班,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班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结果实验班期末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P<0.01),团队准备度测试成绩显著高于个人准备度测试成绩(P<0.01),且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模式评价较好。结论TBL结合虚拟实验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值得推广。
杨琰储利胜饶芳方燕岳明
关键词:TBL虚拟实验医学机能实验学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补阳还五汤(BYHWD)含药血清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增殖和迁移影响。方法补阳还五汤灌胃SD大鼠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体外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随机分为空白组(正常大鼠血清)及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组,血清浓度分为5%、10%和20%3个浓度,共6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HBMECs增殖;细胞划痕法检测HBMECs迁移的相对距离。结果与空白组比较,5%、10%和20%含药血清均显著促进HBMECs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1±0.03比0.65±0.03、0.84±0.05比0.75±0.03、0.71±0.05比0.67±0.05,P<0.05);与10%含药血清组比较,5%含药血清组和20%含药血清组细胞增殖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1±0.03、0.71±0.05比0.84±0.05,P<0.05)。与空白组比较,各含药血清组细胞迁移的相对距离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8±0.03比0.50±0.01、0.63±0.03比0.45±0.05、0.53±0.05比0.45±0.04,P<0.05);与10%含药血清组比较,5%含药血清组和20%含药血清组细胞迁移的相对距离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8±0.03、0.53±0.05比0.63±0.03,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可促进HBMECs增殖和迁移,10%含药血清作用最佳。
叶淑静孙斯琪李琳方燕杨琰储利胜
关键词: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清补阳还五汤增殖迁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和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BMSCs原代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阳性抗原(CD29和CD90)及阴性抗原(CD34和CD45);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90 min再灌注,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和BMSCs组(n=12).缺血后24h,BMSCs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 BMSCs(1×10^6/ml),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 PBS.在缺血后第1、7、14和28天分别采用改良的神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mNSS)、角实验和粘胶揭除实验评价神经功能;缺血后第28天,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缺血后第14 d,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周边区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第3代BMSCs生长良好、形态均一,呈梭形,阳性抗原CD29、CD90表达率分别为98.3%、97.4%,阴性抗原CD34、CD45表达率分别为0.2%、4.8%;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在缺血后第7,14,28天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第14,28天右侧转身次数减少(P<0.05),第7天粘胶揭除时间显著缩短(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1);缺血后第14天,模型组大鼠缺血周边区vWF阳性血管数量和VEGF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42.97±8.64)个/mm^2,(54.83±10.66)个/mm^2,而BMSCs组分别为(69.43±7.29)个/mm^2,(78.70±6.16)个/mm^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SCs移植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其上调VEGF表达促进缺血周边区血管生成有关.
任翠翠李琳储利胜王俊叶淑静孙斯琪方燕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广泛,分化能力强,体外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目前在多种难治性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MSCs在骨髓中的动员及外周血中的定向迁徙,进而发挥其在受损组织区域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它的特异性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MSCs动员和迁移中发挥关键作用,miRNAs则是该通路重要的上游调控分子,但具体调控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围绕MSCs的临床应用及调控其迁移的分子机制新进展综述如下,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及借鉴。
戚亚钦方燕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IRNAS
案例讨论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医学机能实验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以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内容中动脉血压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为基础,设计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然后布置学生按照所讨论的案例,实验对象换成家兔,进行相关内容的实验设计、实验实施,使得案例讨论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从而为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临床医学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医学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掌握,为今后设计性课题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印媛君李天一储利胜饶芳方燕
关键词:医学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
miR-199a-5p在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的作用及补阳还五汤干预研究
<正>目的明确miR-199a-5p在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中的作用,并从靶基因小窝蛋白-1(Cav-1),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探讨作用机制;然后观察补阳还五汤(BYHWD)是否通...
金华倩储利胜李琳方燕甘海燕胡辉
川芎嗪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抑制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BMSCs,传代至第3代用于尾静脉移植。采用线栓法诱导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除假手术组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1×10^9/L)组、川芎嗪(40 mg/kg)组和联合(川芎嗪+BMSCs)组,每组12只。缺血后第1、7和14天采用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ing,m NSS)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缺血后第14天,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ax和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BMSCs组和川芎嗪组比较,联合组m NSS评分显著减少(P〈0.01),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1),缺血引起的脑缺血周边区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川芎嗪联合BMSCs移植能显著促进脑缺血后大鼠的功能恢复,减少梗死体积,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和Bax的表达有关。
丁文倩李琳储利胜任翠翠方燕杨琰
关键词:川芎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细胞凋亡
C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学生为CBL结合情景教学实验班,2017级为单纯CBL教学对照班,教学效果采用学习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实验班期末成绩显著高于...
杨琰方燕岳明储利胜
关键词:生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