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恒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衰竭
  • 3篇急性肝
  • 2篇细胞
  • 2篇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衰竭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功能衰竭
  • 2篇干细胞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2篇肝功能衰竭
  • 2篇肝衰
  • 2篇肝衰竭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胆结石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蛋白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鼓楼医院

作者

  • 4篇张志恒
  • 2篇李俊生
  • 2篇施晓雷
  • 1篇丁义涛
  • 1篇余德才
  • 1篇袁献温
  • 1篇马虎成
  • 1篇赵鑫

传媒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腔镜外科...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Laennec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Mirrizi综合征Ⅱ型
2023年
目的:总结、描述Laennec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Mirrizi综合征Ⅱ型,探索该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Ⅱ型Mirrizi综合征患者1例,完善术前检查,排除绝对手术禁忌,2022年3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ennec入路分离胆囊板,便于肝总管成形,放置T管,治疗Mirrizi综合征Ⅱ型患者。结果:手术时间约100 min,术中出血30 ml,T管引流每日400~700 ml。患者术后第7天出院,无并发症。术后6周复查T管造影未见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无狭窄或扩张,并予拔除。随访12个月,患者无异常。结论:腹腔镜Laennec膜入路治疗Ⅱ型Mirrizi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尚需更多临床病案验证。
张志恒张来柱彭进余德才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
血红素加氧酶-1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HMGB1及炎症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索血晶素(hemin)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表达对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大鼠肝脏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大鼠按给药方法不同分成4组,即对照组、急性肝衰、hemin(HO-1诱导剂)组、锌原卟啉(znpp,HO-1抑制剂)组,每组24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急性肝衰组腹腔注射D-Gal 0.8 g·kg^(-1)及LPS 20μg·kg^(-1)制作肝衰竭模型;hemin、znpp组腹腔分别注射hemin 40μmol·kg^(-1)或znpp 50μmol·kg^(-1),12 h后给予D-Gal和LPS,方法同急性肝衰组。检测各组大鼠诱导后24、72 h肝脏功能变化,比较4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HO-1、HMGB1水平,ELISA检测TNF-α及IL-1β浓度;检测HO-1活性。结果:采用D-Gal和LPS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肝衰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L1β、TNF-α浓度及HMGB1水平均升高(P<0.05),肝脏组织损伤严重。与急性肝衰组比较:hemin组HO-1水平及活性上调,ALT、AST、IL1β、TNF-α浓度(P<0.05)及HMGB1水平显著降低,肝脏组织损伤缓解;而znpp组HO-1水平及活性降低,ALT、AST、IL1β、TNF-α浓度(P<0.05)及HMGB1水平升高,肝脏组织损伤加重。结论:在急性肝衰竭中HMGB1明显增加,HO-1的过表达可以缓解急性肝衰竭肝脏损伤,其机制与抑制HMGB1、IL1β、TNF-α的表达有关。
张志恒李俊生施晓雷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急性肝衰竭血红素加氧酶-1炎症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索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机制关联。方法将39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7=8,腹腔注射等渗盐水)、模型组n=10,腹腔注射D—GaIN)、溶剂组n=9,腹腔注射D-GalN后2h尾静脉注射等渗盐水)及治疗组(n=12,腹腔注射D—GaIN后2h尾静脉注射MSCs)。建立D-GaIN诱导急性肝衰竭模型后24h处死大鼠,分别收集血液及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血液分析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及比率,免疫荧光检测肝脏中性粒细胞标志物Ly6g表达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肝脏MPO活性,RT—PCR检测肝脏组织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β、干扰素Y、白细胞介素10、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趋化因子配体2的mRNA水平;另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连续7d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两两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当JD〈0.05时,采用校正f检验);大鼠生存分析采用两两比较的Logrank检验。结果D-GaI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SD大鼠24h后反映肝功能的生物化学指标显著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884.1±541.0)U/L与(45.4±11.0)U/L,P〈0.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34.9±755.9)U/L与(143.9±23.7)U/L,P〈0.001;总胆红素:(44.4±8.4)μmmol/L与(0.9±0.2)ummol/L,P〈0.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与比率大幅上升[数量:(4.7±1.1)×10^9与(1.4±0.4)×10^9,P〈0.001;比率:44.9%±8.0%与18.3%±4.4%,P〈0.001);肝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大量聚集,MPO活性[(4.72±1.09)U/g与(1.13±0.24)U/g,P〈0.001]、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均明显增多。MSCs移植�
赵鑫施晓雷张志恒马虎成袁献温丁义涛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间充质干细胞中性粒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及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病症,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亟待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将从抗炎、抗凋亡、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以及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疗效的方法。
张志恒李俊生施晓雷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