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高,死因多为恶性脑水肿所致脑疝形成,血脑屏障损伤是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CT灌注成像探讨起病48小时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等灌注参数的改变与恶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起病48小时内完成CT平扫、CT灌注成像及CT血管成像的扫描,获取灌注参数。恶性脑水肿的评估基于复查影像学是否存在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比较发生与未发生恶性脑水肿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3±3岁,女性占60.8%。发生恶性脑水肿29例(55.8%),未发生恶性脑水肿23例,两组患者流量提取乘积比值(2.34±0.30 vs 1.97±0.25,p<0.05)、核心梗死体积(151.4±21.2 vs 40.6±6.5cm3,p<0.01)及入院时NIHSS评分(17±0.8 vs 10±0.7,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发生与未发生恶性脑水肿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存在差异,基于CT灌注成像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可能成为大面积脑梗死恶性脑水肿早期预测的指标。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图像标准化匹配技术对梗死后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及确定客观半暗带的评估作用。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行常规CT灌注检查,重建数据后根据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参数分别确定彻底坏死区(non variable tissue,NVT)、严重缺血区(tissue at risk,TAR)、相对缺血区(relative ischemic tissue,RIT)阈值及在脑组织的绝对面积大小,并将3个区域CBF、CBV、TTP参数进行图像匹配,对匹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坏死边缘、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边缘阈值分别为CBV=1.7 m L/100 g、CBF=30.0 m L/(100 g·min)、TTP=9.5 s。图像匹配后可清楚分辨出急性期缺血区的坏死区以及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构成的缺血半暗带并可进行量化面积。匹配后复合性单病灶常见RIT>NVT>TAR、NVT>TAR>RIT,皮质下单病灶组RIT>NVT>TAR或NVT>RIT>TAR,多发梗死病灶组RIT>NVT>TAR、NVT>TAR>RIT。结论利用图像标准化匹配方法可以通过CBV、CBF、TTP参数量化评估病灶的NVT、TAR和RIT区域,直观显示缺血半暗带面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个体化影像评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