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娇娇 作品数:25 被引量:75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对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浸润淋巴细胞水平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究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采用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多参数成像对患者治疗后浸润淋巴细胞(TILs)水平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DWI-IVIM检查,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后评估TILs。分析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对TILs水平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后患者TILs阳性率(80.71%)显著高于治疗前(63.57%,χ^(2)=10.236,P<0.05);TILs阳性与TILs阴性患者边界、T2WI信号、DWI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Ls阳性患者伪扩散系数(D*)低于TILs阴性,而单纯扩散系数(D)、微血管内容量分数(f)等参数高于TILs阴性(P<0.05);ROC曲线显示,边界、T2WI信号、DWI信号、D*、D、f预测TILs水平的AUC分别为0.640、0.610、0.640、0.866、0.720、0.674,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948。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TILs水平上升,采用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可以评估患者化疗后TILs水平,各指标联合可以提高对于TILs水平的预测价值。 边桂风 李晓东 贺松 张斌 李娇娇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浸润性淋巴细胞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DWI表观弥散系数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2020年 本研究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患者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探究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选取SCH患者180例,用MMSE量表、HDS量表及MoCA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将82例认知功能正常患者设为对照组,66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轻度组,32例痴呆患者设为痴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MR-DWI检查,测算头颅各解剖部位的ADC值,并对三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年龄、MoCA、MMSE和HD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海马区、左侧内囊区和左侧半卵圆中心的ADC值均随着认知功能障碍的加重而增大,且轻度组和痴呆组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知,年龄递增可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认知功能的损害与海马、内囊区、半卵圆中心的代谢和结构改变密切相关。海马区是认知功能由正常进展至轻度障碍的敏感区,半卵圆中心和内囊区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展至痴呆的敏感区。 李艳捧 杜晓猛 郎晓燕 张斌 刘迪 陈静 李晓东 李娇娇关键词: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DWI 表观弥散系数 CT灌注成像对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血流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血流变化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均给予标准化疗+恩度方案,21 d为1个周期,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1、3个周期行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渗透性(PS)、到达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应用Vitrea4.1 Lung Nodule Analysis软件计算肿瘤体积(TV)。结果 30例患者化疗1个周期,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SD)10例、进展(PD)2例;化疗3个周期,PR 24例、SD 5例、PD 1例。化疗1、3个周期BF、PS、MTT及TV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化疗3个周期患者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早期血流变化情况,并可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 朱晓龙 高纪称 杨飞 张斌 崔书君 李娇娇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CT灌注成像 化学疗法 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和管腔直径衰减梯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采用320排CT评估冠状动脉直径对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的影响,以及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和管腔直径衰减梯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20排CT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5例患者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和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自动梯度软件包测量105支冠状动脉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值(transluminal attenuation gradient,TAG),同时测量105支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衰减梯度值(transluminal diameter gradient,TDG)。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TAG和TDG值的相关性,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阴性TAG和阳性TAG的TDG的差异。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AG和TDG间的相关性呈中度(r=0.525,P<0.001)。正常组TAG和TDG间的相关性为r=0.567,病变组TAG和TDG间的相关性为r=0.5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TAG的TDG值均明显高于阴性TAG(P均<0.001)。正常组和病变组的TDG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G值与TDG值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冠状动脉直径变化是影响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的一种重要因素,TAG值的变化可能是TDG值变化的结果。 李娇娇 张斌 刘迪 李传贵 陈静关键词:CT冠状动脉造影 320排CT对肺段切除患者肺血管的评估效能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预行肺段切除术患者术前应辨别、评估受累肺血管,探讨320排CT与64排CT评估受累肺血管的效能。方法 56例预行肺段切除术患者术前均行320排CT和64排CT扫描,重建肺血管CT三维图像,识别受累肺段肺动脉和肺段间静脉。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法独立评估受累肺血管的可视性情况,Kappa检验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320排CT和64排CT评估肺血管可视化效能。此外,由2名胸外科医师术中最终决定受累肺血管的情况,ROC曲线分析CT辨别、评估肺血管情况的效能,继而采用McNemar’s检验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320排CT评估肺血管的可视化评估效能明显高于64排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累肺动脉、受累肺段间静脉均P<0.001);ROC曲线下面积发现对于辨别肺血管评估64排CT和320排CT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20排CT评估肺段间静脉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64排CT。64排CT和320排CT检查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相当满意。结论对于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而言,320排CT对肺血管的评估较64排CT效能更佳。 李传贵 李娇娇 刘庆啸 张志敏 李永关键词:320排CT 64排CT 肺段切除术 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对COPD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非住院COPD患者112例。收集其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体重指数(BMI)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电话随访3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全死因死亡率与BMI、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随访期间共有21例患者死亡,其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和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较高,BMI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较低。其中,有合并症的患者较多,行长期家庭氧疗患者较少。风险模型Ⅰ中BMI<21 kg/m2是导致COPD患者高死亡率的危险因素(HR=2.97,P=0.020),风险模型Ⅱ中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12%是导致COPD高死亡率的危险因素(HR=2.17,P=0.001)。风险模型Ⅱ的-2倍对数似然函数值低于风险模型Ⅰ。结论 BMI、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在判断稳定期COPD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后者可能优于前者。 张斌 李娇娇 崔国庆 陈静 张志华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体重指数 磁共振波谱成像 死亡率 COPD患者肌间脂肪含量对骨骼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测量正常老年人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大腿骨骼肌肌间脂肪含量,并探讨肌间脂肪含量与骨骼肌强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中、重度COPD患者25例,同期于附近社区征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健康成年人25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双侧大腿磁共振成像平扫及右侧股外侧肌的1H-MRS。测量大腿伸肌肌群、屈肌肌群最大横截面积、右膝关节伸屈等速力矩峰值。结果COPD组伸肌群肌肉最大横截面积、等速力矩峰值小于对照组,股外侧肌肌间脂肪含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化的等速力矩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肌肌群最大横截面积、等速力矩峰值、标准化的等速力矩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大腿伸肌群最大横截面积与伸肌群力矩峰值呈正相关(r=0.379,P<0.01),股外侧肌脂肪含量与伸肌肌群等速力矩峰值呈负相关(t=-0.722,P<0.01)。结论COPD患者大腿伸肌群肌肉较健康人萎缩、股外侧肌脂肪含量增多。与肌肉萎缩相比,肌间脂肪含量增多可能与肌肉功能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 张斌 崔国庆 邹殿俊 李娇娇 陈静 刘建华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伴焦虑患者的脑功能区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伴焦虑患者脑功能区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表现。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伴焦虑患者3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对脑功能区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值找出基础状态下自发异常脑功能活动区,Speaeman分析异常脑功能区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神经精神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fMRI扫描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右海马旁回、左侧颞下回、左右前扣带回脑功能区的ReH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81±0.02 vs. 0.78±0.04、0.73±0.07 vs. 0.69±0.05、0.89±0.12 vs.0.84±0.09、0.87±0.11 vs. 0.83±0.07)(P<0.05),左侧内额上回ReHo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77±0.13 vs. 0.72±0.11)(P<0.05);不同焦虑程度的右海马旁回、左侧颞下回、左前扣带回、右前扣带回、左侧内侧额上回5个异常脑功能区ReHo值相近(P>0.05);左、右前扣带回ReHo值与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水平显著相关(r=-0.398,P=0.023;r=-0.424,P=0.031);左、右前扣带回ReHo值与焦虑等级显著相关(r=0.425,P=0.533;r=0.027,P=0.017)。结论海马旁回、颞下回、前扣带回、内侧额上回4个脑功能区可能参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引发焦虑症状的脑部生理机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焦虑症状的脑神经反常活动与前扣带回自发异常活动密切相关,可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伴焦虑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李艳捧 杜晓猛 郎晓燕 张斌 刘迪 陈静 李晓东 李娇娇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 焦虑 脑功能区 核磁共振成像 基于深度学习融合T_(2)WI和DCE-MRI模型在乳腺病变分类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开发一种深度学习融合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神经网络模型,用于乳腺病变的分类,以协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方法纳入325例接受乳腺MRI检查的患者。并根据病理结果,为每例患者的图像添加标签。然后,将所有患者的图像以7∶1∶2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s)提取的T_(2)WI图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特征进行融合,分别建立Vgg16和Resnet18的以下模型:T_(2)+DCE模型、T_(2)模型和DCE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估模型的性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六个模型表现良好。在Vgg16网络中,T_(2)+DCE模型、T_(2)模型和DCE模型的AUC分别为0.98、0.70和0.85。Vgg16组内的两两比较P均<0.001。在Resnet18网络中,T_(2)+DCE模型、T_(2)模型和DCE模型的AUC分别为0.98、0.63和0.94。Resnet18组内的两两比较P均<0.001。结论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融合乳腺MRI的T_(2)WI和DCE-MRI特征的模型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王文江 李娇娇 王梓萌 石子馨 崔书君关键词:人工智能 乳腺癌 医学影像 比目鱼肌肌间脂肪浸润、BMI与COPD严重程度关系的初探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呼吸科诊断为COPD的汉族男性患者137例,计算其体重指数,用1H-MRS测量COPD患者比目鱼肌最大层面的脂肪含量。用ROC曲线分析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BMI在判断COPD严重程度中的价值。结果本研究COPD患者平均年龄(65.0±8.6)岁。其中15例(10.9%)符合轻度COPD,44例(32.1%)符合中度COPD,56例(40.9%)符合重度COPD,22例(16.1%)符合极重度COPD;80例(58.4%)体态偏瘦,49例(35.8%)体态正常,6例(4.4%)体态超重,2例(1.4%)体态肥胖。不同严重程度COPD组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MI随着COPD加重而减小。不同严重程度COPD组间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随着COPD病情加重而增加。BMI、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在诊断轻度与其他严重程度COPD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分别为0.71 vs 0.77、80.00%vs 80.00%、61.48%vs 71.31%、141.48%vs 151.31%;在诊断中度与其他严重程度COPD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分别为0.67 vs 0.70、59.32%vs 64.41%、67.95%vs 66.67%、127.27%vs 131.07%;在诊断极重度与其他严重程度COPD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分别为0.67 vs 0.70、59.32%vs 64.41%、67.95%vs 66.67%、127.27%vs 131.07%。结论BMI随着COPD加重而减小,比目鱼肌脂肪含量随着COPD病情加重而增加。BMI、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对诊断COPD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后者优于前者。 张斌 李娇娇 陈静 崔国庆 李艳捧 刘建华关键词: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