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4篇动功
  • 4篇康复
  • 3篇上肢
  • 3篇上肢运动
  • 3篇上肢运动功能
  • 3篇卒中患者
  • 3篇脑卒中患者
  • 3篇功能性
  • 3篇功能性磁共振
  • 3篇功能性磁共振...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神经元
  • 2篇吞咽
  • 2篇吞咽功能
  • 2篇吞咽功能障碍
  • 2篇偏瘫

机构

  • 7篇嘉兴学院
  • 5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嘉兴市第二医...

作者

  • 10篇沈芳
  • 8篇曾明
  • 7篇傅建明
  • 6篇顾旭东
  • 4篇姚云海
  • 3篇崔尧
  • 3篇李岩
  • 3篇朱美红
  • 2篇陶林花
  • 2篇陆茹
  • 2篇时美芳
  • 2篇王月丽
  • 1篇尹汉逵
  • 1篇王春苑
  • 1篇陆操
  • 1篇吴华
  • 1篇李亮
  • 1篇王晶
  • 1篇杨美霞
  • 1篇金敏敏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浙江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何首乌醇提物对L02细胞毒性作用及其ROS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以人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研究何首乌醇提物(PME)及其主要成分之一大黄酸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和ROS介导线粒体途径及死亡受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机制,为何首乌安全合理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建立L...
沈芳
关键词:何首乌大黄酸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死亡受体途径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 Gait 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胡淑珍吴华顾旭东傅建明曾明李亮沈芳
关键词:脑卒中骨盆机器人康复
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1
2016年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1]。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近200万人,现存活患者有600万—700万,而存活者约75%致残[2]。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这一难题,众多学者研究探索了多种康复措施,其中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成为了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新方法。本文将对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做简要论述。
沈芳王晶曾明
关键词:上肢运动功能存活者康复措施偏瘫肢体BRUNNSTROM
水中平衡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水中平衡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仅限陆地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水中平衡训练联合陆地的康复治疗。每周5次,每次60min,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试、起立步行测试、2min步行测试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和下肢步行功能。并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尽最大努力进行患侧踝背伸动作时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45.10±9.30)分]、起立步行测试[(27.17±6.69)秒]、2min步行测试[(94.00±17.39)m],步态分析中健侧步长[(39.34±15.46)cm]、患侧步长[(38.38±12.58)cm]、步速[(78.17±17.19)cm/s]、步宽[(9.76±2.54)cm]、步频[(80.31±19.29)步/min]和积分肌电值[(61.31±12.80)μV·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水中平衡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
曾明王月丽崔尧顾旭东傅建明李岩沈芳王中莉陆茹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3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常规水中运动训练,治疗组加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走测试、2分钟步行测试和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536, P <0.05),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计时起立-走测试、2分钟步行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和步宽均优于对照组(t> 2.057, P <0.05),Berg平衡量表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33, P <0.001)。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曾明崔尧王月丽傅建明李岩沈芳陆茹
关键词:脑卒中水疗康复
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其对运动相关皮质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沈芳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镜像神经元上肢运动功能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文献传递
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案及数字符号,然后模仿特定动作;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侧大脑皮质M1区、第7颈椎棘突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2.32±12.56)、WMFT评分(51.57±11.45)、MBI评分(73.57±10.17),MEP的潜伏期(22.69±2.11)ms、波幅(1.25±0.38)mV、中枢运动传导时间(10.12±1.46)m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后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曾明沈芳朱美红王晶崔尧傅建明顾旭东姚云海王春苑时美芳孙亚
关键词: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4年
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刘佳李岩顾旭东姚云海傅建明时美芳陶林花曾明沈芳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神经肌肉本体觉
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影响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观察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例)和对照组(9例)。治疗组在常规吞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频,然后模仿吞咽动作,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相同时间的风景视频,每周5次,每次10 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及渗透-误吸评估(PAS)。另采用fMRI对2组患者的吞咽动作视频刺激任务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EAT-10评分、PAS评级、PA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EAT-10评分、PAS评级、PAS评级分别为(18.44±3.71)分、(5.44±0.88)级、(2.44±1.01)级,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行fMRI检查时观看吞咽动作时,治疗组的大脑的楔前叶、顶叶、中央后回、BA7区、BA5区、额叶、中央旁小叶激活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且可促进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相关的脑区激活。
曾明马静梅顾旭东姚云海朱美红金敏敏杨美霞朱碧华沈芳胡淑珍傅建明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吞咽功能障碍功能性磁共振
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影响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观察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组患者均行传统康复吞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刺激频率5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刺激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在传统康复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刺激参数同治疗组,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给予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进行疗效评估。另采用fMRI对2组患者相关脑区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EAT-10评分、FCM评级、MMASA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EAT-10[(18.40±3.10)分]、FCM评级[(6.10±0.74)级]、MMASA评分[(90.30±6.34)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脑顶叶、顶上小叶、BA7区、BA40区激活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5 Hz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相关脑区激活。
陈栩铤顾旭东姚云海陶林花曾明尹汉逵沈芳陆操曹梦玲朱美红傅建明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