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杰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4篇关节
  • 3篇皮瓣
  • 3篇骨关节
  • 3篇创伤
  • 2篇严重多发
  • 2篇严重多发性
  • 2篇手术
  • 2篇跟骨
  • 2篇跟骨骨折
  • 2篇骨关节创伤
  • 2篇穿支
  • 1篇蒂皮瓣
  • 1篇动脉
  • 1篇短波治疗
  • 1篇旋转点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支皮瓣
  • 1篇韧带

机构

  • 9篇保定市第一中...
  • 1篇承德医学院

作者

  • 9篇连勇
  • 9篇王杰
  • 7篇张红新
  • 5篇杨朔
  • 5篇蒋美超
  • 4篇胡长青
  • 3篇白晓亮
  • 1篇陆芳
  • 1篇丁思广
  • 1篇郭淑芹
  • 1篇张欣
  • 1篇刘智伟
  • 1篇张羽

传媒

  • 3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医学研究与教...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3年
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自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骨关节创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均在治疗3~6个月后康复,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异常。研究组5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行走能力,一年内均未出现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研究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对侧髋臼骨折、踝关节骨折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结论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是一种更加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效果。
王杰白晓亮张红新丁思广连勇
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3年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骨关节创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X线检查与CT扫描,于拍摄后6h内对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并采用Flumk软件对三维重建图像进行绘制。同时以原始X线平片、CT三维重建图像的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骨关节创伤检出率(96.00%)高于X射线检查创伤检出率(76.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漏诊率(6.00%)低于X射线漏诊率(24.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式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CT扫描中,能得到患者准确且详细的数据信息和图像信息,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选提供参考依据。
王杰张红新古雪建张胜连勇
关键词:CTX线片三维重建骨关节创伤
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
2023年
探讨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61例,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3例,对照组28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手术治疗与常规手术(保守治疗)两种方式的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较保守治疗更佳,患者疼痛程度更轻,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王杰胡长青杨硕张胜连勇
关键词:手术治疗疗效评价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下肢力线的影响
2024年
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取自体肌腱(半腱肌、股薄肌)对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我们的假设是,在随访时,术侧的下肢力线没有显著变化。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随机抽取的初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站立时膝关节均能伸直,其中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77岁。所有患者依据同一手术方法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全部手术均由同一名外科医师主刀。拍摄所有研究对象的术前、术后48小时内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双下肢腿长、机械轴偏差、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膝关节站立位股胫角等指标,通过比较以上指标健侧和患侧的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下肢腿长和膝关节力线的改变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有39名临床患者的数据可用,与基线相比,受伤后双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没有显著差异。术后1年后随访双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仍没有太大差异。但存在3名患者的机械轴有明显的临床改变(长度>5 mm或角度>3°的改变)。其中1位患者出现患肢较健侧明显外翻(MAD=5.02 mm];2位患者分别出现LDFA减小超过3°和MPTA增大超过3°的改变。结论 ACLR术后,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然而,39例患者中有3例(7.7%)在长度或下肢力线对齐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改变,表现为术后患侧的膝外翻角度增大(即胫骨近端内侧角增大的趋势),这可能在修复患者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基础上,对改善患者原有的膝内翻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港连勇董友昊白晓亮王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下肢力线
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8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跟骨骨折术后出现钢板及跟骨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均行腓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旋转点选择外踝上7-9 cm处的腓动脉外踝上第2穿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及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皮瓣均成活。全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1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耐磨,伤口一期愈合,无骨感染发生。其中12例皮瓣经过二期修整后外形美观,满足穿鞋等要求,感觉恢复达S2级;3例行腓肠外侧皮神经移位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达S3级,但无明确的两点分辨觉。结论高位旋转点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创面,其手术方式安全、可靠,皮瓣修薄后外形美观,适合穿鞋袜等日常要求,可一定程度恢复浅感觉。
胡长青郭淑芹连勇陆芳张欣白晓亮刘智伟蒋美超王杰杨朔张红新
关键词:皮肤移植跟骨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被引量:7
2019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尤其是老年人,腕关节作为全身重要的关节之一,日常生活使用非常高,骨折后其对功能恢复要求较高,如治疗不当将会产生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影响腕关节功能及人们日常生活,现探讨其分型及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张红新王杰蒋美超杨朔连勇
关键词:骨折
超短波治疗腹部皮瓣术后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超短波联合手法锻炼预防交腹皮瓣术后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年龄在20岁以上既往身体健康的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分别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交腹皮瓣修复术后给予超短波治疗,指导患者进行肩肘关节主被动活动,并在断蒂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规范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患者交腹皮瓣术后常规护理,患者不进行超短波治疗及规范康复训练。分别于断蒂术后1d、1周、1个月后进行患者肩肘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并进行肩关节HSS评分及肘关节Mayo评分,分析比较2组数据。结果试验组关节活动度范围优于对照组,肩关节HSS评分及肘关节Mayo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交腹皮瓣术后给予超短波联合手法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利于快速改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张红新王杰蒋美超杨朔连勇
关键词:手损伤超短波
改良鼻烟窝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改良鼻烟窝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缺损的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12例手背部皮肤缺损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8例,车祸伤4例。皮肤缺损均伴有肌腱、骨质的损伤和外露。一期先行清创,修复损伤骨质、肌腱,二期行皮瓣修复创面,供区行植皮修复。结果术后患者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边缘坏死,给予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供区植皮愈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8~1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手部功能良好。结论改良鼻烟窝穿支皮瓣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手背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张红新蒋美超王杰杨朔胡长青连勇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穿支皮瓣创面修复
小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小切口微创结合撬拨复位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30例,分型为SandersⅡ型12例、Ⅲ型18例,所有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微创结合撬拨复位治疗。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为(36±1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其中左侧12例,右侧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d,平均(5.0±1.2)d。术后随访观察患足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结果所以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10.0±2.9)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示该方法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90.0%。Bohler角术前为(10±4)°、术后(30±5)°,Gissane角术前(91±5)°、术后(121±1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59,t=-17.62,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早期手术治疗,无需等待肿胀完全消退后在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张红新杨朔张羽王杰蒋美超胡长青连勇
关键词:跟骨骨折微创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