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舰船邻舱爆炸致比格犬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通过建立比格犬邻舱爆震伤实验模型,探讨该工况下颅脑爆震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并推测可能的致伤机制。方法建造与实际舰船等大小的连续舱室,从7只比格犬中随机选取1只,颅内植入微型压力传感器,用于冲击波压力的测定,其余6只用于各项病理生理指标的检测。将犬固定于爆源邻舱的机柜平台上,以650g TNT当量的裸药爆炸致伤,用传感器记录空间与颅内冲击波压力值,并观察爆后犬血清IL-6、IL-8、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头颅和胸部CT的影像学改变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试验犬血清IL-6、IL-8、NSE水平在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爆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和胸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结果。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脑内可见少许坏死区,部分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核溶解或核仁消失,细胞界限模糊。大部分冲击波(约90%)被头皮和颅骨阻挡,但仍有少部分可穿透而致伤脑组织。结论舰船邻舱爆炸主要引起轻型颅脑损伤,头皮与颅骨对冲击波具有较强的阻挡作用。
- 李彦腾程岗刘帅刘邦鑫王淑为魏铂沅王娟张剑宁
- 关键词:爆震伤脑损伤
- 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变化
- 2015年
- 目的通过改进型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制作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检测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皮质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5)和创伤性脑损伤(TBI)组(n=25),TBI组按伤后不同时间点(12 h、1 d、3 d、5 d、7 d)又分为5个亚组,每组分别5只动物。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H^+-ATPase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观察TBI后脑皮质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TBI后尼氏染色结果显示,脑皮质神经元染色12 h组较假手术组神经元减少,1 d组更少,3 d组染色最少。MMP、H^+-ATPase活性、ATP含量在伤后均下降,且3 d组最低,相较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BI后脑皮质线粒体功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尚可恢复部分功能,这对TBI后脑保护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对脑损伤者进行有效的保护至关重要。
- 王娟程岗王亚明方丹东李志超张剑宁
- 关键词:线粒体颅脑创伤
- 舰船多舱室爆炸致比格犬颅脑爆震伤模型建立及伤情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模拟舰船内爆炸后生物体的损伤情况,探索典型多舱室内爆炸后比格犬在爆炸冲击波、准静态压力作用下的颅脑损伤伤情特点。方法在等比例舰艇舱室模型中,使用0.65kg TNT裸药模拟舰船内爆炸,其中炸药安放舱为当舱,相邻舱室为邻舱。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将24只比格犬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置于当舱和邻舱中接受爆炸损伤。观察爆炸后犬存活情况、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神经功能评分以及颅脑大体和形态学改变。结果爆炸后舱室内会出现两次较大的反射冲击波,邻舱的冲击波压力峰值约为当舱的0.39倍。比格犬在爆炸后即刻死亡7只,24h内死亡4只,死亡率为45.83%(11/24),其中当舱动物死亡率为66.67%(8/12),邻舱动物死亡率为25.0%(3/12)。存活比格犬的基本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在爆后即刻有较大的改变,24h后基本恢复。即刻死亡的比格犬脑组织有明显的挫裂伤,爆炸后24h内死亡的比格犬脑组织可见脑出血和脑水肿;爆炸后存活比格犬的脑组织在光镜下也可见部分形态结构和神经元结构的异常,部分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核溶解或核仁消失,细胞界限模糊。结论舰船多舱室爆炸后,当舱的冲击波压力明显高于邻舱,并且舱室内会出现二次反射冲击波,加重了对生物体的损伤;当舱比格犬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邻舱;比格犬在爆后即刻急性损伤最为严重,且脑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 刘邦鑫程岗刘帅李彦腾王淑为魏铂沅王娟张剑宁
- 关键词:爆震伤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