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压
  • 2篇他汀
  • 2篇细胞
  • 2篇高血压
  • 2篇梗死
  • 2篇伐他汀
  • 2篇阿托
  • 2篇阿托伐他汀
  • 1篇代谢产物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梗
  • 1篇心梗患者
  • 1篇心肌细胞
  • 1篇心肌细胞损伤
  • 1篇心理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山西大同大学

作者

  • 7篇王宏伟
  • 4篇乔增勇
  • 2篇马江伟
  • 2篇刘化进
  • 2篇康明丽
  • 2篇张立
  • 1篇葛广豪
  • 1篇曹华
  • 1篇郝志敏
  • 1篇周丽英
  • 1篇王宏伟
  • 1篇蔡斌

传媒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贵州医药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毒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上海市奉贤区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上海市奉贤区老年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方法选取奉贤区老年高血压病人2 500例,其中男1 658例,女842例,年龄65岁~80岁。应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老年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组织医生及相关工作人员对病人进行1个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传教育。结果 2 500例高血压病人中,服药依从性佳的有938例,不佳的1 562例;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来源、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并发症、血压分级、病程的不同,病人服药依从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有7个,分别为:症状改善时自觉停药、忘记服药、不在意服药、未按时服药、未按量服药、擅自改换药品种类、未戒烟戒酒;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老年人对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均较低;健康教育护理后高血压病人相关知识掌握(81.08%)及规律服药(91.36%)明显高于护理前(13.64%,3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奉贤区老年高血压服药依从性低是多项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记忆力在减弱,定期给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传教育能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满意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宏伟李洪玉
关键词:高血压服药依从性老年人心理护理健康宣传教育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研究被引量:5
2023年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末期阶段,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代谢产物紊乱可导致细菌移位、释放介质、炎性反应等,进而加重CHF病情。目的分析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PAGln)在CHF患者中的变化,探讨肠道微生物在心力衰竭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58例为CHF组,另选取具有相同CHF危险因素但没有CHF临床症状表现及既往病史的患者46例为Control组。绘制脑钠肽(BNP)和PAGln诊断CH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进行分析。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两组标本血浆中的PAGln水平。结果CHF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NP、PAGln均高于Control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Control组(P<0.05)。BNP和PAGln水平诊断CHF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5、0.913。Venn图表明,CHF组特有OTUs数目少于Control组。α多样性分析表明,CHF组Chao1指数低于Control组(P<0.05);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的肠道菌群总体结构存在差异。属水平上,CHF组埃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相对丰度高于Control组(P<0.05),单胞菌属(Solimonas)和多尔菌属(Dorea)相对丰度低于Control组(P<0.05)。LEfSe分析结果显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华杆菌科(Solimonadaceae)、Solimonas、Dorea、伯克菌科(Burkholderiaceae)在Control组中升高(P<0.05),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埃希菌属(Escherichia)、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Klebsiella、乳杆菌科(
张振东蔡斌王宏伟王宏伟
关键词:心力衰竭代谢产物生物多样性
β1受体A145G和G1165C多态性对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β1肾上腺素受体A145G与G1165C多态性的关系,以期能从基因水平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收集3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0例(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进行β1肾上腺素受体A145G突变(Ser49Gly)及G1165C突变(Gly389Arg)基因分型。从所有患者中选择49SS/389AA、49SG/389AA、49SG/389GA与49SS/389GA个体采用双盲法进行前瞻性临床实验。临床给药方案为比索洛尔2.5 mg/d一次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间及组内心率及血压水平。结果对于位点389和位点49,4种基因型患者静息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因型为49SG/389AA的患者静息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较其它三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49SS/389GA基因型患者经比索洛尔治疗后静息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降低幅度比49SS/389AA、49SG/389AA、49SG/389GA基因型患者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中基因型为49SS/389GA的患者应用索洛尔产生的心血管效应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周丽英王宏伟郝志敏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Β1肾上腺素受体比索洛尔
冠脉内逆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逆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内科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直接PCI组(A组)、血栓抽吸+PCI组(B组)、PCI+冠脉内正向溶栓组(C组)及冠脉内逆向溶栓+PCI组(D组),每组各30例。比较4组基线资料、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计数(CTFC)、2 h ST段回落率(STR)≥50%的比例、无复流/慢血流(NR/SF)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TnI)和B型利钠肽(BNP)峰值。记录随访3个月的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及TIMI出血情况,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D组与A、B、C组比较,术后TIMI血流≤2级发生率、CTFC、NR/SF发生率、cTnI及BNP峰值显著降低,术后2 h STR≥50%的比例、LVEF显著升高(P<0.05);(2)随访3个月D组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显著低于A、B、C组,且LVEF显著升高(P<0.05);(3)随访3个月,4组TIMI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内逆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PCI可有效地降低STEMI患者NR/SF发生率,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改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其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陈晓敏葛广豪曹华张立刘化进王宏伟张琼乔增勇马江伟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组人尿激酶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梗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左室重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梗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90例,常规剂量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为20 mg/d,大剂量组治疗剂量为40 mg/d,每组至少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并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结果治疗后大剂量组TC和LDL-C分别为(4.89±0.92) mmoL/L、(2.23±0.85) mmoL/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5.99±0.97) mmoL/L、(3.57±0.82) mmoL/L,HDL-C为(1.38±0.26) mmoL/L,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的(1.18±0.2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患者的hs-CRP和MMP-9分别为(6.14±1.43) mg/L、(26.56±4.86) ng/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1.36±2.05) mg/L、(38.05±5.4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的LVEF为(56.37±7.72)%,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的(48.97±7.02)%,LVESVT、LVEDVI及LVEDP分别为(36.43±5.76) mL/m2、(68.43±8.46) m L/m2、(12.54±2.64) mmHg,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42.34±5.61) mL/m2、(73.84±8.58) mL/m2、(17.24±3.24)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5.55%,略高于常规组的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更有效减少急性心梗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可能与其可更有效控制MMP-9水平有关。
王宏伟李洪玉康明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基质金属蛋白酶左心室重构
血清VEGF、HGF在AMI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干预时的变化及对AMI预后的预测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AMI患者血清VEGF、H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MI患者按照入院就诊顺序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强化治疗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顿服。分别于口服后24h,7d,15d测定患者血清中VEGF及HGF含量并记录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的VEGF和H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至15d,两组血清的VEGF和HGF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治疗7d为峰值(P<0.05),与治疗24h比,治疗15d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血清的VEGF和HGF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VEGF和HGF呈正相关;观察组存活数多于对照组较多(P<0.05)。两组患者存活者血清VEGF和HGF均低于死亡者(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治疗后7d的血清VEGF及HGF可用于评估AMI患者预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清VEGF及HGF的表达,改善AMI预后。
刘化进马江伟乔增勇张立王宏伟杨立国张琼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肝细胞生长因子
PPARα/PGC-1α信号通路在磷酸肌酸钠对阿霉素所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阿霉素损伤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对细胞PPARα/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3组:即对照组、阿霉素组(ADM)和磷酸肌酸钠预处理组(ADM+CP)。在使用药物处理后,使用阿霉素建立心肌损伤模型。用DCFH-DA标记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的含量来分析细胞中ROS的含量;RTPCR检测H9c2心肌细胞PPARα、PGC-1α和P300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9c2心肌细胞内PPARα、PGC-1α和P300蛋白的表达;采用Gilson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H9c2心肌细胞腺嘌呤核苷酸的含量。结果阿霉素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内ROS含量升高(P<0.05),当用磷酸肌酸钠预处理2 h后,可明显降低阿霉素引起的ROS含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可降低H9C2心肌细胞内PPARα、PGC-1α和P300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当用磷酸肌酸钠预处理2 h后,可以增加阿霉素引起的PPARα、PGC-1α、P300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可降低H9c2心肌细胞内ATP、ADP和AMP的含量(P<0.05),而磷酸肌酸钠组的ATP、ADP和AMP的含量与阿霉素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一定剂量的磷酸肌酸钠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的损伤,激活PPARα/PGC-1α信号通路,改善阿霉素引起腺苷酸含量减少。
王宏伟康明丽乔增勇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阿霉素腺苷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