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宏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重复经颅磁刺...
  • 5篇经颅磁刺激
  • 5篇磁刺激
  • 4篇抑郁
  • 3篇抑郁症
  • 3篇疗效
  • 2篇抑郁症患者
  • 2篇无抽搐电痉挛
  • 2篇精神分裂症
  • 2篇痉挛
  • 2篇分裂症
  • 2篇高频重复经颅...
  • 2篇抽搐
  • 1篇低频重复经颅...
  • 1篇电痉挛治疗
  • 1篇电量
  • 1篇顿抑
  • 1篇抑郁发作
  • 1篇抑郁量表
  • 1篇治疗抑郁症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刘志宏
  • 5篇姜玮
  • 5篇任艳萍
  • 4篇马辛
  • 3篇李艳茹
  • 3篇路亚洲
  • 3篇周丹娜

传媒

  • 3篇2014中华...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运动阈值影响及与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对患者运动阈值的影响及与疗效改善的相关性。方法使用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44名抑郁症患者治疗2周共10次,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运动阈值,使用HAMD和HAMA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测定60名健康对照组的运动阈值与患者相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左侧和右侧运动阈值和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左侧:t=-4.44,P=0.00;右侧:t=-5.15,P=0.00),抑郁症患者组的运动阈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运动阈值左侧低于右侧,即左侧兴奋性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0);抑郁症患者左右侧运动阈值相比无差异(t=-1.14,P=0.26)。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19,P=0.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73,P=0.001)。治疗前后运动阈值无变化。抑郁症患者右侧运动阈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9,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皮层兴奋性比正常对照组高,左右偏侧性消失;运动阈值与临床症状变化无相关性。
路亚洲周丹娜刘志宏姜玮任艳萍马辛
关键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抑郁症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注意和执行功能损害的研究
目的 探讨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rTMS在临床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2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
路亚洲姜玮任艳萍刘志宏周丹娜马辛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1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伪刺激组。治疗组接受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部位为双背侧前额叶;伪刺激组使用伪线圈治疗,治疗参数同治疗组。治疗10次。采用数字广度、空间广度、词汇流畅性测试评估患者工作记忆。结果治疗前两组数字广度总分、空间广度总分、言语流畅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数字广度正序分及空间广度正序分、总分均高于伪刺激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
任艳萍李艳茹刘志宏姜玮
关键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工作记忆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症的初步比较研究
目的 目前除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外,随着疾病发病机制中脑功能异常的发病基础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是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较广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rTMS和MECT抗抑郁疗效的差异...
任艳萍姜玮李艳茹周丹娜刘志宏马辛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运动阈值影响及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对患者运动阈值的影响及与疗效改善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44名抑郁症患者治疗2周共10次,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运动阈值,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
路亚洲周丹娜刘志宏姜玮任艳萍马辛
不同刺激电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低、中、高3种不同刺激电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方法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低电量组、中等电量组、高电量组共3组,每组40例。低电量组刺激电量为年龄x50%,中等电量组刺激电量为年龄x70%,高电量组刺激电量为年龄x80%。患者共接受MECT治疗6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并观察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次后,3组患者HAMD-17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 t=24.026, P=0.000;t=26.541, P=0.000;t=25.904, P=0.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9, P=0.665);治疗3次后,中等电量组[(34.3±6.8)%]和高电量组[(33.9±6.9)%]患者的HAMD-17减分率显著高于低电量组[(27.2±5.4)%]( t=-5.513, P=0.000;t=-4.785, P=0.000)。高电量组患者的头痛、恶心呕吐、急性谵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电量组(头痛:χ2=14.532, P=0.000;恶心呕吐:χ2=13.333, P=0.000;急性谵妄:χ2=14.907, P=0.000);中等电量组[(10.5±1.6)min]和高电量组[(11.2±1.8)min]患者的平均意识恢复时间显著长于低电量组[(8.8±1.2)min]( t=-5.144, P=0.000;t=-6.889, P=0.000)。结论不同刺激电量MECT治疗抑郁发作6次时疗效相当,中、高刺激电量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任艳萍姜玮李艳茹刘志宏马辛
关键词: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