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炎

作品数:2 被引量:48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碳排放
  • 2篇能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省域
  • 1篇省域
  • 1篇市域
  • 1篇能源消费
  • 1篇能源消费碳排...
  • 1篇化石能源

机构

  • 2篇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

  • 2篇刘贤赵
  • 2篇高长春
  • 2篇宋炎
  • 2篇张勇
  • 1篇宿庆
  • 1篇余光辉
  • 1篇田艳林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湖南市域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被引量:34
2017年
研究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指导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3年湖南省14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运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标分解模型(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湖南市域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及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3年湖南市域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一,大致呈3种类型变化;累积碳排放量居前3位的市域依次是娄底、岳阳和湘潭,三者累积碳排放量占全省同期的48.92%,而吉首、张家界和怀化3市的累积碳排放量合计仅占全省的2.59%。2)湖南市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存在相似的空间差异,二者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碳排放量高的市域,人均碳排放量也较高;2008—2013年湖南市域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属于低强度区的市域由2008年的4个增加到2013年的7个,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市域产业类型有关。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增长主要起抑制作用,但能源结构的贡献很小,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是由能源强度引起的;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在2008—2010年和2011—2013年两个时段其累积贡献值分别为74.285和27.579;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驱动较小,在2011—2013年对碳排放增加产生的累积贡献值仅为2.252。湖南当前及未来碳减排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效并重,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战略层面促进湖南"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刘贤赵高长春宋炎张勇宿庆田艳林
关键词:化石能源碳排放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依赖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刘贤赵高长春张勇余光辉宋炎
关键词:能源消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