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杰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滨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究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这段时间内于本院接受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患者65例(共89个结节)。分别对患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和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检查。观察结节边缘形状、血流分布情况及弹性成像颜色。结果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设为诊断金标准,经检查后确诊结果显示良性结节数量比率为71.9%(64/89)、恶性结节数量比率为28.1%(25/89)。经常规超声诊断后结果显示良性结节数量42个、恶性结节数量13个;经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结节数量57个、恶性结节数量21个;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7.6%、84.0%、89.1%,均高于常规超声组的61.8%、52.0%、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诊断中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常规超声,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肖凤美董光杰肖雪
- 关键词: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常规超声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与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2例,分别进行MRI及CT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情况及征象检出情况。结果: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确诊率为83.9%,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确诊率为95.2%,MRI诊断的确诊率高于CT诊断,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不同检查方式相关征象检出情况的对比显示,本研究病理确诊椎间盘变形22例(35.5%),硬膜囊受压37例(59.7%),钙化32例(51.6%),神经根受压24例(38.7%)。CT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27.3%、59.5%、78.1%、79.2%,MRI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77.3%、94.6%、31.3%、83.3%。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的检出方面,MRI检查的检出率高(P <0.05);钙化的检出方面,CT检查的检出率高(P <0.05);神经根受压的检出方面,CT和MRI检查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优于CT诊断,联合检查作为互补,可以进一步提升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准确性。
- 董光杰肖凤美周峰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CTMRI
- 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在CT与核磁共振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样本选取时间点设定在2018年12月—2020年4月之间,从本院诊治的股骨头坏死病例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样本,对照组采用CT检测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诊断后,在核磁共振诊断以后,观察组患者在检测率方面达到了95%,在股骨头关节囊内积液方面,检测率为90%;而在对照组当中,检测率为77.5%,在股骨头关节囊内积液方面,检测率为57.5%,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当前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应用,在准确率方面要明显的由于CT检测,在临床当中的推广价值较高。
- 董光杰陈鹏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CT核磁共振
- 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内部审计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内部审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9月滨州市中心医院的148名与审计工作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其他职能部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内部审计管理中落实的时间分为两阶段,2021年10月—2022年9月行常规管理,为常规组,2022年10月—2023年9月行PDCA循环管理,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工作质量评分、工作沉浸程度、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工作质量评分、工作沉浸程度、专业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医院内部审计管理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有效提升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沉浸度。
- 董光杰梅增军刘书芹
- 关键词:PDCA循环模式医院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 浅谈病案信息管理与病案信息的利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评价本院病案信息管理与病案信息利用现状与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调取100份病案重新进行质量测评,对比前后测评结果;选取医护人员50人,行关于病案质控认知测评;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度病案利用方向。结果原评价均分(92.3±2.3)分高于重新测评(89.4±3.1)分,原评价甲等率92.00%高于重新测评78.00%,乙等率8.00%低于重新测评22.00%,原评价共失分770分,重新测评共失分1060分,原评价书写问题失分比重57.82%高于重新测评41.84%,原评价书写问题失分比重53.64%低于重新测评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测评后,书写问题缺失失分增幅最高达53.03%、其次为项目内容失分33.33%;护士关于病案质控认知测评,内容维度评分(34.2±4.0)分、总分(83.4±2.5)分高于医师(29.9±3.1)分、(75.5±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2012年,科研、医疗、公检法、医保、保险医疗,利用率年增长分别为-6.92%、0.31%、-15.67%、8.62%、5.00%。结论本院病案质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医师对于病案质控认知不足,本院病案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科研、医疗利用率低;医院应注重科学管理,落实病案收集、整理、保管等各个关键环节质控工作,培养医护病案质控意识与自我质控能力,在增加病案基数的基础上,全面、有针对性、及时、有效的利用病案信息资源,扩展利用渠道,注重关键信息的收集,以提升病案信息管理效用。
- 周峰董光杰
-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病案信息循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