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教学行为不再盲目
- 2021年
- 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教师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教学行为就容易变得盲目。实施策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只求多样,不求合理高效;避免只知从众,不知真实用意;避免只知提问,不思问题导向;避免只教内容,不做写法指导。
- 黄瑞夷
- 关键词:教学理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
- 教育戏剧让语文课堂教出了新意——以《穷人》一课教学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和发展的一种教育途径。台湾学者张晓华认为:教育戏剧是把戏剧与剧场的技巧运用于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一般以创作型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学习与美感的体验,增进学习与生活技能培养。换而言之,“教育戏剧,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不是表演娱人,而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
- 黄瑞夷
- 关键词:教育途径《穷人》语文课堂新意台湾学者
- 向作家学教作文——《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对教学的启示
- 2020年
- 作家写作对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启示体现在四个方面:洞察于把握想象的方向,启迪想象教学的空间;静心于把玩兴趣的花朵,启迪向往写作之趣指导;虚构于完善现实的美丽,启迪作文虚构教学的方向;叙事于行走情感的途径,启迪事与情要“一体”教学。发现作家创作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启迪,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提升写作教学效果。
- 黄瑞夷
- 关键词:作家作文教学启迪
- 作文课——“怎么写具体”教学与评析
- 2017年
- 师:同学们爱看的《查理九世》中有许多谜案,它们充分地激发了你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特别是贴黑卡片的时刻,你们最兴奋了。这节课,我们也来看一个谜案。请看大屏幕.(Y ES+O K=?耶+好=?)谁能做出这两道奇特的数学题呢?请认真思考,把答案写在本子上。生:兴奋中思考,议论中写答案。【评析】把《查理九世》与算术题“Y ES+O K=?耶+好=?”联系着说,探究的魔力立刻在学生心中生发。
- 林燕妮黄瑞夷
- 关键词:作文课
- 从“三阶段”培养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被引量:3
- 2016年
-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的方法、策略很多,改变提问教学为对话分享教学是其中较好的方式之一,在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课堂里,学生阅读占据着大量的课堂时间,运用了自己思维的各种能力,之后才与同学、老师分享,教师在课堂里能向学生学习,从学生的阅读中得到启示。
- 李少峰黄瑞夷
- 关键词:高阶思维
- 培养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被引量:5
- 2016年
- 随着国家语文素养测试的全面铺开,教师们发现学生对推理判断、评价鉴赏、综合应用等有思维深度的题目解答的正确率很低。由此反应当前教室里的问答式教学,学生课堂思维总在低层次上徘徊,很难适应质量检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对低效的问答式教学进行改变。
- 杨丽琴黄瑞夷
- 关键词:高阶思维
- 从“教读文”转向“教读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之一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前,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还存在分歧,但关于其内涵要素的界定却十分接近。比如有的人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文学思维和文化传统;有的人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五项能力;有的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我们现从这些理论出发,来看课堂教学为何从"读文"转向"读法"。
- 陈钧玲黄瑞夷
- 关键词:语言理解能力教学情感文学思维
- 增量·增值·增趣——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基本指标被引量:3
- 2017年
-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一直是教师及领导对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的重要课题。到底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低效,或是无效呢?却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因为教育有隐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所以有效教学的衡量指标难以明确。本文试从增值、增量与增趣3个指标提出观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 黄瑞夷
- 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
- 语文教育如何从“被认识”走向“被理解”--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对话”
- 2021年
- 课堂少不了对话,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问答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是一种分享交流,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碰撞性等特征。语文教学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脱离以识记、积累为主的“被认识”教学,实践以语用理解、审美价值为主要取向的“被理解”教学,真正走向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 黄瑞夷
-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堂对话
- 读《季羡林说写作》对教学的启示
- 2021年
- 一、要时常有一点不平静,过一下“特殊”的生活大家都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再现),是有生活才有作文,而不是因为要作文才去生活,如是这样,就违背了生活与作文的本末。其实,这未必是违背,为作文而生活也是生活常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季老先生那里获得启示。
- 黄瑞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