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佳佳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玻璃体
  • 6篇手术
  • 4篇视网膜
  • 4篇网膜
  • 4篇角膜
  • 3篇绷带
  • 3篇玻璃体视网膜
  • 2篇眼内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视网膜手术
  • 2篇视网膜脱离
  • 2篇手术中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性
  • 2篇体腔
  • 2篇内障
  • 2篇葡萄膜
  • 2篇葡萄膜炎

机构

  • 1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12篇陈佳佳
  • 9篇王文战
  • 4篇王帅
  • 3篇秦廷玉
  • 2篇高莎莎
  • 2篇李龙
  • 2篇赵文博
  • 1篇李福祯
  • 1篇张威
  • 1篇杨杰
  • 1篇朱豫
  • 1篇李腾飞
  • 1篇李臻
  • 1篇邓先明
  • 1篇韩新巍
  • 1篇侯习武
  • 1篇连黎红
  • 1篇马成霞
  • 1篇金镖
  • 1篇姜燕荣

传媒

  • 6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留前囊的晶状体切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的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中,保留前囊的晶状体切除术后后发障的发生情况。方法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伴白内障83例(89只眼)均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1ensovitrectomy),术中均先用玻切头切除晶状体后囊、皮质和核,保留晶状体部分赤道部囊和前囊,然后用玻切头以负压30~50mmHg(1mmHg=0.133kPa)吸出前囊下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再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随访10—20个月。结果行保留晶状体前囊并吸出前囊下上皮细胞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的89只眼中,保留的晶状体前囊透明者86只眼,占96.63%;后发障2只眼,发生率为2.25%;前囊破裂者1只眼,发生率为1.12%。结论在保留前囊的晶状体切除术中,将前囊下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吸出后,其后发障的发生率很低。
高莎莎秦廷玉王文战王帅陈佳佳赵文博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晶状体切除术晶状体上皮细胞白内障后发性
视网膜脱离术中用绷带镜保护LASIK术后角膜瓣的效果
2018年
目的 评价既往行LASIK屈光手术患者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应用绷带镜保护角膜瓣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既往行LASIK屈光手术的视网膜脱离9例(9眼),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完全覆盖角膜瓣表面,在非接触广角镜下实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后1d、1周及1个月检查视力、眼压、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功能、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9例均无角膜瓣移位或脱失.其中7例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示角膜下方周边散点状着色.术后1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为(2.00±0.87)分较术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7,P=0.001),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泪液膜破裂时间与角膜染色结果一致.术后1周角膜厚度平均为(531.78±24.17)μm,较术前增厚(t=-4.918,P=0.001).术后1个月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9,P=0.170).术后各时间点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的患者视网膜脱离在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可避免角膜瓣损伤,早期恢复泪膜的稳定性,有效保护角膜功能.
陈佳佳王文战李龙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角膜瓣
眼后段手术局部麻醉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球后麻醉联合上直肌和滑车神经麻醉在眼后段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眼后段手术682例(700眼)。先以传统的经皮肤球后麻醉法注射麻药1.5ml,再行上直肌麻醉,由眶上缘中部从结膜囊穹隆部进针沿眼球壁至角膜缘后约8mm上直肌止点后方,注入麻药0.5~1ml,最后行滑车神经麻醉,由眶上缘及眶内缘连接处从结膜囊进针,进针深度20mm,靠近上斜肌,注入麻药1—1.5ml。结果麻醉效果良好者685眼,占97.86%;麻醉效果欠佳者15眼,占2.14%,引起球后出血者5眼,占0.71%。结论球后麻醉联合上直肌和滑车神经麻醉可使眼球处于水平正视位,固定良好,无需牵引线。更重要的是在眼后段手术时,此种联合麻醉法疼痛感明显减轻,使眼后段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了麻醉的并发症。
秦廷玉高莎莎陈佳佳李福祯罗欢张栋王文战
关键词:上直肌滑车神经
两种绷带镜在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后对角膜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角膜绷带镜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后对糖尿病患者角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拟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69例69眼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A组36例36眼,术中使用直径为13.8mm角膜绷带镜覆盖于角膜表面,非接触广角镜下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手术结束后去除绷带镜;B组33例33眼,同法使用直径为14.0mm角膜绷带镜,以相同方式实施手术。术前和术后1、2、3、7d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术前和术后7d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2%和42%(χ~2=0.004,P=0.949)。术后第1、2、3、7d两组患者角膜染色阳性率分别为47%和45%(χ~2=0.022,P=0.883),44%和45%(χ~2=0.007,P=0.933),44%和42%(χ~2=0.029,P=0.886),42%和39%(χ~2=0.037,P=0.848);两组患者间各时间点角膜上皮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7d时,A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779.25±329.55、2777.14±331.17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P=0.585);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678.61±335.64、2672.45±336.25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4,P=0.086)。术前和术后7d时A组角膜厚度分别为519.25±23.42、542.03±25.9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4,P<0.001);B组为525.64±20.97、551.33±27.8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4,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不同类型角膜绷带镜,手术前后角膜上皮完整性无差异。不同类型的绷带镜均可有效保护角膜上皮,术中可保持良好的角膜透明性。
陈佳佳王文战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角膜
过滤空气在玻璃体手术中玻璃体腔填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过滤空气做为眼内填充物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眼一科进行玻璃体手术的不同疾病82例(82眼),术中根据眼底情况,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眼内气-液交换过滤空...
王文战陈佳佳王帅秦廷玉赵文博邓先明李龙杨苗苗石径张威
关键词:玻璃体手术眼内填充物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绷带镜对糖尿病患者角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观察角膜绷带镜在非接触广角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对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56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绷带镜组,29例(29只眼)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覆盖于角膜表面,在非接触广角镜下实施手术;B组,黏弹剂组,27例(31只眼),相同的手术方式使用黏弹剂为角膜保湿.术前及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功能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等数据进行两组间对比.结果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术前A组和B组分别为41.38%和41.94%(χ2=0.002,P=0.965).术后1、2、3 d A组为44.83%、41.37%、37.93%,B组为70.97%、70.97%、67.74%,(χ2=4.212、5.342、5.350,均为P〈0.05);术后7 d,A组为41.37%,B组为61.29%(χ2=2.379,P=0.123).泪膜破裂时间术前A组和B组分别为(6.69±2.02)s和(7.09±1.98)s(t=-0.913,P=0.327).术后1、2、3 d A组为(5.77±3.10)s、(5.91±2.64)s、(6.08±2.57)s,B组为(4.49±3.42)s、(4.76±2.55)s、(5.18±2.31)s(t=3.279、3.011、2.259,均为P〈0.05);术后7 d,A组为(6.28±2.41)s,B组为(5.67±2.51)s(t=1.983,P=0.076).两组间各时间点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者,在术后早期角膜上皮完整性及泪膜稳定性方面均优于使用黏弹剂者.绷带镜可在术中有效保护角膜上皮.
陈佳佳王文战王帅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接触镜角膜
葡萄膜炎伴发白内障术中应用小剂量曲安奈德的效果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评价前葡萄膜炎伴发白内障手术前房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控制术后炎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葡萄膜炎伴发白内障35例(42眼)随机分成2组,临床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眼。所有患者均进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结束前试验组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2mg/0.05ml,对照组注射等量灌注液。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术后1、3、7d,试验组前房炎症反应均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46,0.010),术后30d两组前房炎症反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11),两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伴发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可减轻术后前房炎症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连黎红马成霞谭凤玲陈佳佳
雷珠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Uveitis-related Cystoid Macular Edema,UC-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48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Uveitis-related Cystoid Macular Edema,UC-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辅助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组(雷珠单抗组,22例,24眼)和仅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组(对照组,18例,24眼)。采用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OCT)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评估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CVA、FFA、OCT及CMT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辅助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治疗的40例48眼中,均未发现新的出血点及渗漏,也没有形成新的新生血管;其中26例患者32眼黄斑部渗漏病变,相较治疗前范围显著减小,另外14例患者16眼黄斑区已不显示渗漏病变。雷珠单抗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药物对辅助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继发黄斑部水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帮助患者更好恢复视力。
郑檀侯习武章金涛许新梅武志鹏鲁彦杨白冰陈佳佳靳忠良
关键词:玻璃体腔注射
眼静脉近心端弹簧圈闭塞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海绵窦内弹簧圈+Onyx胶栓塞联合眼静脉近心端弹簧圈闭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海绵窦内弹簧圈+Onyx胶栓塞联合眼静脉近心端弹簧圈闭塞治疗的37例CS-DAVF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37例患者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眼部症状,包括结膜充血(31例,83.8%)、眼球突出(16例,43.2%)及眶周可闻及明显血管杂音(14例,37.8%)等。37例患者均采用静脉途径(包括岩下窦入路34例,眼静脉入路2例和面静脉入路1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DSA显示瘘口完全闭塞31例、近全闭塞6例(同时增粗眼静脉引流消失或明显减慢)。35例患者术后出现患眼不同程度水肿加重后逐渐减轻过程(持续时间1~2周),出院前所有患者眼部充血和血管杂音等症状均消失。4例患者术后出现动眼和外展神经不全麻痹,1~5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同时合并复视,服用营养神经药物2个月后症状减轻。术后随访(12.1±4.4)个月(范围为6.5~21.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眼部充血及水肿症状均消失;术后6个月DSA随访示CS-DAVF均未复发。结论:海绵窦内弹簧圈+Onyx胶栓塞联合眼静脉近心端弹簧圈闭塞治疗CS-DAVF安全、有效。
魏壮壮马骥杨杰王晔李臻陈佳佳王文战韩新巍李腾飞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介入治疗弹簧圈ONYX胶
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时机的探讨
2017年
目的探讨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黄斑孔视网膜脱离102例(105只眼),根据其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A组(12只眼)为发病后3d内行手术者;B组(44只眼)为发病后4~7d手术者;C组(49只眼)为发病后8~30d行手术者。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除或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4~7个月,观察黄斑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并分别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三组患者术后黄斑孔均闭合,视网膜均复位。7d内手术者,A组和B组,术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10gMAR)分别为0.38±0.39、0.59±0.44优于7d后手术者,C组的0.9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8,0.27;P=0.00,0.oo),A组与B组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13)。结论黄斑孔合并视网膜脱离在中心视力丧失的7d内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
陈佳佳姜燕荣王文战金镖
关键词: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中心视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