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飞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下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66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中25例行筋膜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INLRP组),41例行筋膜间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组)。对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SY别于术后拔除尿管即刻,术后1、3、6个月评估患者的控尿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6个月采用国际勃起功能障碍问卷表5(IIEF-5)评分评估性功能。结果两组术后病理分期、病理Gleason评分、切缘阳性率和切缘阳性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LRP组术后拔除尿管即刻以及术后1、3、6个月时的控尿率分别为60%、76%、88%和96%,而LRP组分别为22%、54%、71%和90%,INLRP组早期恢复控尿情况明显优于LRP组(拔除尿管即刻:χ2=9.72,P〈0.01;术后1个月:χ2=5.49,P〈0.05)。INLRP组术后IIEF-5评分稍高于LR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筋膜问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筋膜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能早期恢复控尿功能,不影响肿瘤学的切缘阳性率,但对术后早期性功能的恢复优势不明显。
- 朱再生周鹏飞徐礼臻罗荣利刘全启陈良佑张春霆杨庆余谦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
- 延迟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技术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延迟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LDVC)技术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1月-2015年6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泌尿外科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7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年龄49~74岁,平均63.7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平均13.0 μg/L,活检Gleason评分平均6.8分,前列腺体积平均56.8 mL,勃起功能国际问卷-5(IIEF-5)评分均≥15分.TNM临床分期cT1期49例、cT2期 26例.根据住院号的奇偶分为DLDVC组(33例)和标准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SLDVC)组(42例),两组术前PSA、活检Gleason评分、性功能IIEF-5 评分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行LRP治疗,其中DLDVC组33例术中采用DLDVC技术,SLDVC组42例术中采用SLDVC技术.观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控尿率和IIEF-5 评分.结果 DLDVC组和SLDVC组手术时间[(240±87)min、(220±74)min]、术中失血量[(410±92)mL、(370±79)mL]、术后住院时间[(9.2±1.1)d、(9.4±1.3)d]、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手术切缘阳性率[21.2%(7/33)、16.7%(7/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平均随访21(6~53)个月.术后拔除尿管即刻及1、3、6个月控尿率DLDVC组分别为60.6%(20/33)、78.8%(26/33)、87.9%(29/33)和93.9%(31/33),SLDVC组为23.8%、54.8%、71.4%和90.5%,其中早期(拔尿管即刻及1个月)控尿率DLDVC组高于SLDVC组(P值均〈0.05),后期(拔尿管3个月及6个月)控尿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6、12个月IIEF-5 评分DLDVC组分别为(8.4±7.2)、(9.1±7.3)、(14.4±7.1)分,SLDVC组为(7.3±6.1)、(7.4±6.7)、(11.1±9.3)分;术后12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患者比例两组分别为38.1%(8/21)和16.7%(5/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92, P〉0.05).结论 LRP中,DLDVC能�
- 朱再生周鹏飞徐礼臻罗荣利刘全启陈良佑张春霆
- 关键词:前列腺切除术腹腔镜勃起功能障碍尿失禁
- 规范化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e-PLND)规范化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127例前列腺癌行前列腺根治+e-PLN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66.2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平均13.1μg/L, Gleason评分平均6.8分。按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低危组49例、中危组46例、高危组32例;盆腔淋巴结按解剖部位分为5组9区:髂外、髂总、闭孔、髂内淋巴结组左右两侧分别为1个区,骶前淋巴结组为1个区。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下腹正中切口行前列腺根治+e-PLND。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淋巴结组的转移率。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PSA,观察生化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非参数法,统计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结果本组127例,104例5组9区淋巴结均清扫,23例清扫闭孔、髂内、髂外、髂总淋巴结4组8区。共切除淋巴结2727枚,每例切除淋巴结13~41枚,平均21.5枚。127例中,共有26例(20.5%)发生56枚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例转移淋巴结2.2(1~9)枚。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1/49)、23.9%(11/46)、43.8%(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9, P〈0.01)。2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髂内组57.7%(15/26)、闭孔组50.0%(13/26)、髂外组30.8%(8/26)、骶前组11.5%(3/26)、髂总组3.8%(1/26)。术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19/127),其中术中静脉损伤2例,术后淋巴瘘5例、淋巴囊肿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均予相应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无一例下肢淋巴水肿。术后根据UICC肿瘤TNM病理分期:pT1期13例,pT2期50例,pT3a期49例, pT3b期15例。术后1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23个�
- 朱再生叶敏施红旗罗荣利徐礼臻周鹏飞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切除术淋巴结切除外科技术
-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需清扫盆腔淋巴结最小数量的探讨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为获得最佳病理分期所需送检的最小淋巴结数量.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全膀胱切除术且具备完整病理资料的膀胱癌患者197例,其中53例(26.9%)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阳性,男47例,女6例.年龄36~87岁,平均(63.9±11.1)岁.按解剖部位将盆腔淋巴结分为10区6组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髂外组、闭孔组、髂内组、髂总组,每组左、右侧各为一个区域;骶前组为一个区域;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以下、腹主动脉及腔静脉远端周围的腹膜后组为一个区域.分析膀胱切除标本中,各组区域清除的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阳性淋巴结)数量,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密度(lymph nodes density,LND)等.根据有淋巴结转移病例的LND,计算获得最佳病理分期所需最小清除淋巴结数量为1/LND.随访197例的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 本研究197例手术共清扫出淋巴结5 813枚,每例检出淋巴结数量平均为(29.4±11.9)枚.53例淋巴结阳性患者共清扫出淋巴结1 528枚,其中244枚为阳性(16.0%),每例检出阳性淋巴结数量平均为(4.7±3.9)枚.各组区域清扫出的淋巴结百分率分别为髂内组23.8%(363/1 528),闭孔组19.4%(296/1 528),腹膜后组17.3% (264/1 528),髂总组16.4%(251/1 528),髂外组16.0%(245/1 528)和骶前组7.1% (109/1 528);阳性淋巴结百分率分别为闭孔组27.5% (67/244),髂外组20.9%(51/244),髂内组20.5%(50/244),髂总组20.1%(49/244),腹膜后组8.2%(20/244)和骶前组2.9%(7/244).联合LND和UICC膀胱肿瘤(TNM分期)进行分析,N1、N2和N3分期需提供病理检查的最少淋巴结数量分别约为18(1/0.056)、11(1/0.195×2)和5(1/0.211)枚;M1分期为4(1/0.251)枚.平均真骨盆内淋巴引流区域和髂总区域分别提供18枚(至少11枚)和5枚淋巴结可获�
- 朱再生叶敏施红旗周一波陈良佑刘全启罗荣利徐礼臻周鹏飞
-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膀胱淋巴结病理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