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雷
- 作品数:6 被引量:105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CP-1、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胃癌手术标本和相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CP-1和VEGF的表达水平,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MCP-1和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MCP-1及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及年龄无关(P>0.05);MCP-1及VEGF在肿瘤直径>5cm、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TNM分期较高(Ⅲ+Ⅳ期)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cm、高或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和TNM分期较低(Ⅰ+Ⅱ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在胃癌组织还是正常胃黏膜组织中,HP感染阳性者其MCP-1和VEGF的表达与HP感染阴性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及VEGF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有关;HP感染和胃癌的浸润、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可能无关。
- 杨雷孙学军王炜郑见宝孙丰雷禄韶英
-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幽门螺旋杆菌胃癌
- 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合并和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确诊的子宫内膜癌病例541例,将病理诊断中合并有子宫腺肌病的59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22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早(Z=3.213,P=0.001),分化好(Z=2.642,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单纯诊刮的符合率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B超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χ2=4.132,P=0.042)。两组病例中ER、PR、P53、Ki-67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257、1.573、1.601、0.641,均P〉0.05)。但在不同分型、分化程度、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R、PR、P53、Ki-67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χ2值2.203~30.630,均P〈0.05),前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呈负相关,后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的分期早、分化好,预后更好。但因其子宫增大、病灶局限,使得单纯诊刮的病理符合率降低,使诊断更为困难。因此对于多孕、多次流产的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时建议行宫腔镜下诊刮。此外,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判断其临床预后。
- 薛艳杨雷曾宪玲王俊侠孟龄婷朱克修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子宫腺肌病预后
- HPV感染与BV、VVC、TV的相关性基于1261例妇科门诊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0
- 2016年
-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6—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检测阴道微生态及HPV分型的1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261例患者中,HPV感染者328例,HPV感染率26.01%(328/1261);328例HPV感染者中,患阴道感染性疾病者219例(66.8%,219/328),933例未感染HPV者中,患阴道感染性疾病者503例(53.9%,503/933),HPV感染者较未感染者患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x^2=5.87,P=0.01)。142例BV患者中感染HPV者54例(38.0%,54/142),296例中间型BV患者中感染HPV者88例(29.7%,88,296),231例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中感染HPV者51例(22.1%,51/231),99例VVC患者中感染HPV者15例(15.2%,15/99),2例TV患者中感染HPV者0例(0/2);BV、中间型BV患者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TV患者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中间型BV与HPV感染呈正相关(OR=2.17,95%C,为1.37~3.43,P〈0.01;OR=1.49,95%CI为1.00—2.22,P=0.04),VVC、Tv与HPV感染无相关性(P〉O.05)。结论BV与HPV感染,尤其是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而VVC、TV与HPV感染无关。
- 孟龄婷薛艳岳婷杨雷高丽安瑞芳
-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阴道病念珠菌病外阴阴道
- 大豆苷元对滋养细胞肿瘤增殖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郑伟薛艳孙戎杨雷曾宪玲安瑞芳
- 卵巢囊肿蒂扭转在绝经后与育龄期患者中的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蒂扭转在绝经后与育龄期患者中的临床特征比较。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78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根据是否绝经分为育龄期组(59例)和绝经组(1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育龄期组相比,绝经组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表现多样、B超诊断符合率及术前诊断符合率较低。在囊肿直径(t=2.091,P=0.042)、发病至术前时间(t=2.160,P=0.048)及肿瘤性质方面(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709、0.737、0.619,均P>0.05),在手术方式、扭转方向、扭转圈数上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57、1.393、2.063,均P>0.05)。育龄期组与绝经组相比较,在B超诊断符合率(χ2=5.631,P=0.018)、术前诊断符合率(χ2=7.401,P=0.007)、术中冰冻应用率(χ2=6.941,P=0.008)方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同育龄期患者相比,绝经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导致术前诊断符合率低、治疗延迟,且由于绝经后患者卵巢肿瘤恶性率较高,致使手术范围扩大。
- 薛艳曾宪玲岳婷张涛红杨雷安瑞芳
- 关键词:卵巢囊肿蒂扭转绝经后
- 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探讨—基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分析我院15年间盆腔炎性疾病(PID)的临床特征及变化,对PID的诊断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9年因PID住院治疗的4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病年龄,与性生活的关系,症状和体征,住院时间及手术率等临床指标进行比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7.06±14.91岁,呈逐年上升趋势,经两两比较,3个时间段分别为t=2.255,P=0.025〈0.05;t=5.403,P〈0.001;t=2.871,P=0.004〈0.01);育龄期妇女是高发人群,但比重由第一个5年段的93.57%下降至72.28%,无性生活的PID患者的比重由1.43%上升至2.48%,绝经期患者由5.00%上升至25.25%(χ~2=10.041,P〈0.001);主要症状包括下腹痛(70.31%)、不规则阴道出血(33.62%)、发热(25.55%)、消化系统症状(15.72%);主要体征包括附件区压痛(63.98%)、子宫压痛(56.77%)、下腹压痛(48.25%)、反跳痛(17.03%)、宫颈举痛(25.76%)、附件增厚(29.04%)和附件包块(29.69%),且部分症状和体征阳性率呈逐年降低趋势。平均住院时间为10.34天,无显著变化(χ~2=0.359,P〉0.05),手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6.43%升至57.92%,χ~2=19.556,P〈0.001)。结论对于PID的诊断,不能只着眼于性活跃期女性,对于无性生活的女性和绝经期女性,需要注意PID;PID阳性症状和体征比例逐渐下降,但下腹压痛在PID患者中仍呈现高阳性率,建议将下腹压痛放入诊断的最低标准。
- 郑伟刘腾薛艳孙戎田泉杨雷安瑞芳
-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