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明豪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结核
  • 6篇体外
  • 4篇体外研究
  • 4篇体外诱导
  • 4篇抗结核
  • 4篇分枝杆菌
  • 4篇杆菌
  • 3篇药物
  • 3篇耐药
  • 3篇结核分枝杆菌
  • 2篇新药
  • 2篇药代
  • 2篇药代动力学
  • 2篇药效
  • 2篇药效学
  • 2篇稳定性
  • 2篇硝基咪唑
  • 2篇硝基咪唑类
  • 2篇利奈唑胺
  • 2篇连续传代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陆宇
  • 8篇胡明豪
  • 6篇付雷
  • 6篇王彬
  • 4篇徐建

传媒

  • 4篇结核病与胸部...
  • 3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年份

  • 2篇2020
  • 5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体外诱导获取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及其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利用浓度2倍递增的方法体外诱导获得对利奈唑胺(linezolid,Lzd)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菌株,考察其耐药稳定性及用于筛选新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方法将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在Lzd浓度2倍递增的含药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Lzd耐药,运用微孔板阿尔玛蓝(microplate alamar blueassay,MABA)法测定部分抗结核药物对体外诱导Lzd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体外诱导获得的Lzd耐药株测序鉴定rpfa基因的突变情况。将诱导Lzd耐药菌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10代以观察耐药稳定性变化,包括MIC变化和rjbfG基因突变情况。结果MTB标准株诱导后得到7株单克隆MTB菌株,其对Lzd的MIC值范围是5.99~18.28μg/ml,为诱导前(0.25μg/m1)8倍以上,成功获得Lzd耐药株,且对Sutezolid(PNU-100480)同时发生交叉耐药,7株菌株均检测到rplC基因中T460C的突变。体外诱导Lzd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代,MIC值有所下降(范围为4.71~7.47μg/ml),但均稳定在诱导前8倍以上。结论通过体外诱导实验可以获得对2种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药物均耐药的MTB耐药菌株;rplC基因突变与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相关;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较难复敏。
胡明豪王彬付雷徐建陆宇
关键词:恶唑烷酮类体外研究连续传代
结核分枝杆菌对PA-824耐药的体外诱导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体外诱导并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对PA-824的耐药菌株。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_(37)Rv,在PA-824浓度二倍递增的含药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PA-824耐药,测定多种抗结核药物对PA-824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对耐药株测序鉴定ddn和fgd1基因的突变情况。将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10代以观察耐药稳定性。结果 H_(37)Rv经逐步诱导后得到5株MTB单克隆,它们对PA-824的MIC值是诱导前8倍以上,且对TBA-354同时发生交叉耐药。测序结果显示fgd1基因未发生突变,但5株均检测到ddn基因突变。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代后,MIC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二倍递增体外诱导可以获得对2种硝基咪唑类(nitroimidazoles)药物均耐药的MTB菌株;MTB对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耐药可能与ddn基因突变有关;MTB对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不易复敏。
胡明豪徐建王彬付雷陆宇
关键词:分枝杆菌结核耐药稳定性
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研究进展
2017年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因其治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以及治疗方案不合理等诸多因素易导致耐药结核病的发生。随着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l患者的不断增多,结核病的防控形势日趋严峻。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罹患结核病者有960万例,有150万例患者死于结核病。
胡明豪陆宇
关键词:抗结核TUBERCULOSIS硝基咪唑类耐药结核病新药耐多药结核病
体外诱导获取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及其稳定性研究
2017年
目的利用浓度2倍递增的方法体外诱导获得对利奈唑胺(1inezolid,Lzd)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菌株,考察其耐药稳定性及用于筛选新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方法将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在Lzd浓度2倍递增的含药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Lzd耐药,运用微孔板阿尔玛蓝(microplatealamarblueassay,MABA)法测定部分抗结核药物对体外诱导Lzd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对体外诱导获得的Lzd耐药株测序鉴定rp/C基因的突变情况。将诱导Lzd耐药菌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10代以观察耐药稳定性变化,包括MIC变化和rp/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MTB标准株诱导后得到7株单克隆MTB菌株,其对Lzd的MIC值范围是5.99~18.28μg/ml,为诱导前(0.25μg/m1)8倍以上,成功获得Lzd耐药株,且对Sutezolid(PNU.100480)同时发生交叉耐药,7株菌株均检测到rp/C基因中T460C的突变。体外诱导Lzd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代,MIC值有所下降范围为4.71~7.47μg/ml),但均稳定在诱导前8倍以上。结论通过体外诱导实验可以获得对2种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药物均耐药的MTB耐药菌株;rp/C基因突变与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相关;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较难复敏。
胡明豪王彬付雷徐建陆宇
关键词:分枝杆菌恶唑烷酮类体外研究连续传代
结核分枝杆菌对PA-824耐药的体外诱导及稳定性研究
2017年
目的体外诱导并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对PA-824的耐药菌株。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在PA-824浓度二倍递增的含药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PA-824耐药,测定多种抗结核药物对PA-824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对耐药株测序鉴定ddn和fgd1基因的突变情况。将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10代以观察耐药稳定性。结果H37Rv经逐步诱导后得到5株MTB单克隆,它们对PA.824的MIC值是诱导前8倍以上,且对TBA.354同时发生交叉耐药。测序结果显示fgd1基因未发生突变,但5株均检测到ddn基因突变。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代后,MIC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二倍递增体外诱导可以获得对2种硝基咪唑类(nitroimidazoles)药物均耐药的MTB菌株;MTB对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耐药可能与ddn基因突变有关;MTB对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不易复敏。
胡明豪徐建王彬付雷陆宇
关键词:分枝杆菌结核耐药稳定性
抗结核药物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2020年
目的―利用中空纤维系统建立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l pharmacodyramics,PKPD)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异烟腓PKPD参数及目标靶值,为后续新药的体外PK/PD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组装中空纤维系统,在中空纤维培养简外腔接种处于对数生长期浓度为1×10^6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H37Rv菌株,共15 ml。在系统中模拟人体25、50、150、300、1200 mg/d给药剂量下的异烟阱浓度-时间分布,分别于给药后0.5、1、3、5、6.5、9.5、13、24、24.5、25、27.5、30.5、33.5、37、48h进行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t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测定异烟腓浓度。给药7d内每天对培养筒外腔菌液进行取样,监测系统中总菌量、异烟阱耐药等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PKSolver插件计算相关PKPD参数。结果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异烟阱在给药第1天就表现出明显的早期杀菌活性,而杀菌作用停止的时间出现在给药3~5 d。在给药7d后,50~1200 mgld剂量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群在所有菌群中占比≥39%。游离药物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0~24h)曲线下面积(AUC0-24)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AUC0-24/MIC)是异烟阱H37Rv的PKPD参数中拟合效果最好的。给药前2d药物的最大效应(Emax)为3.02 CFU/ml,当AUCg/MIC=52.23时达到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结论首次在国内建立的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构建成功,AUC-MIC是异烟腓对H37Rv的目标PK/PD参数。
赵皎洁付雷王彬张蕾胡明豪陆宇
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研究进展
2016年
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研究活性强、安全性高的抗结核新药是解决结核病防控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抗结核新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具有强大的抗结核活性,临床试验耐受性良好,联合使用还有望缩短抗结核疗程。笔者主要从硝基咪唑类药物体内外抗结核活性、作用机制及耐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胡明豪陆宇
关键词:结核药物硝基咪唑类
抗结核药物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 利用中空纤维系统建立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异烟肼PK/PD参数及目标靶值,为后续新药的体外PK/PD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组装中空纤维系统,在中空纤维培养筒外腔接种处于对数生长期浓度为1×106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H37Rv菌株,共15 ml.在系统中模拟人体25、50、150、300、1200 mg/d给药剂量下的异烟肼浓度-时间分布,分别于给药后0.5、1、3.5、6.5、9.5、13、24、24.5、25、27.5、30.5、33.5、37、48 h进行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测定异烟肼浓度.给药7d内每天对培养筒外腔菌液进行取样,监测系统中总菌量、异烟肼耐药等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PKSolver插件计算相关PK/PD参数.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异烟肼在给药第1天就表现出明显的早期杀菌活性,而杀菌作用停止的时间出现在给药3~5d.在给药7d后,50~1200 mg/d剂量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群在所有菌群中占比≥39%.游离药物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0~24 h)曲线下面积(AUC0~24)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AUC0~24/MIC)是异烟肼对H37Rv的PK/PD参数中拟合效果最好的.给药前2d药物的最大效应(Emax)为3.02CFU/ml,当AUC0~24/MIC=52.23时达到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结论 首次在国内建立的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构建成功,AUC0~24/MIC是异烟肼对H37Rv的目标PK/PD参数.
赵皎洁付雷王彬张蕾胡明豪陆宇
关键词:异烟肼体外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