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会杰

作品数:19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沈阳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4篇流行病学特征
  • 4篇病毒
  • 3篇手足
  • 3篇手足口
  • 3篇手足口病
  • 3篇流感
  • 3篇肝炎
  • 3篇病原学
  • 2篇毒性肝炎
  • 2篇营养风险
  • 2篇营养风险筛查
  • 2篇气象因素
  • 2篇住院
  • 2篇住院患者
  • 2篇流感样病例
  • 2篇流行病学分析
  • 2篇麻疹
  • 2篇肝硬化

机构

  • 19篇沈阳市疾病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疾病预...
  • 1篇沈阳市苏家屯...
  • 1篇沈阳市大东区...

作者

  • 19篇陈会杰
  • 9篇陈叶
  • 8篇安向东
  • 4篇齐英
  • 3篇陆莹
  • 3篇王冰
  • 2篇施万英
  • 2篇戴孟阳
  • 2篇孙百军
  • 2篇陆金鑫
  • 1篇孙静
  • 1篇白丽娜
  • 1篇孙佰红
  • 1篇孙炜
  • 1篇张焱
  • 1篇刘素凤
  • 1篇李鹏
  • 1篇白杉
  • 1篇孙英伟
  • 1篇温立海

传媒

  • 7篇预防医学论坛
  • 4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9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7年沈阳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了解2017年沈阳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沈阳市2017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年沈阳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4 108例,死亡5例,发病率为49.54/10万,死亡率为0.06/10万。甲型肝炎(甲肝)148例,乙型肝炎(乙肝)2 247例,丙型肝为(丙肝)891例,戊型肝炎(戊肝)494例,未分型肝炎328例,发病率分别为1.78/10万、27.10/10万、10.75/10万、5.96/10万和3.96/10万(χ~2=3 458.572,P<0.01)。男性2 315例,女性1 793例,发病率分别为55.53/10万和43.49/10万(χ~2=60.626,P=0.000)。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月发病最多,发病424例,占全年发病的10.32%,10月发病最少,发病298例,占全年发病的7.25%。铁西区发病率最高,为64.34/10万;新民市发病率最低,为14.79/10万(χ~2=350.216,P<0.0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其中60~<7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95.24/10万;0~<10岁组发病率最低,为1.47/10万(χ~2=1 160.463,P<0.01)。发病人群以家务及待业为主(1 670例),其次是农民(760例),分别占40.65%和18.50%。结论 2017年沈阳市病毒性肝炎以乙肝为主,丙肝应引起足够重视,病毒性肝炎发病呈现高年龄转移趋势,在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同时应做好成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
陈会杰安向东陈叶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防制
2015~2017年沈阳市苏家屯区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沈阳市苏家屯区人间布鲁菌病(布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苏家屯区2015~2017年人间布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苏家屯区共报告布病6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12/10万。2015年18例,2016年27例,2017年16例,发病率分别为3.67/10万、5.46/10万、3.23/10万(P>0.05)。男性47例,女性14例,发病率分别为6.17/10万、1.95/10万(P<0.01)。4~6、9月共发病33例,占全年发病的54.09%。40~59岁组发病率最高,为7.39/10万,0~19岁组发病率最低,为0.92/10万(P<0.01)。发病人群以农民(34例)和家务及待业为主(20例),共占发病总数的88.53%。白清寨乡发病率最高为41.86/10万,中兴街道和八一镇无病例报告。在流行病学接触史中具有牲畜接触史病例占83.61%(50例)。结论沈阳市苏家屯区人间布病发病率较高,与牲畜有较多接触的中老年农民是高危人群。
赵迎春刘素凤陈会杰
关键词: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病学
沈阳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及外环境监测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沈阳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及外环境病毒污染情况,为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6~2017年沈阳市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相关资料;采集外环境样本313份,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的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结果沈阳市发现的3例本地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为本地感染。从暴露史来看,病例发病前均有活禽接触史,并且在暴露的313份禽类外环境中检测到H5、H7、H9禽源性流感病毒核酸,其中检出H7流感病毒3份,阳性率为0.96%。3例病例入院前均有发热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在确诊前院外治疗时间较长,最后发展为呼吸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采集密切接触者咽拭子160份标本,未检出H7N9禽流感。提示该病毒的人传人能力有限。由于防控措施及时有效,疫情未发生进一步扩散。结论暴露于活禽市场或接触活禽、在暴露的禽类外环境中检测到禽源性流感病毒核酸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危险因素。
齐英陈叶陆莹安向东陈会杰王冰
关键词:流行病学预防控制措施
1起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调查
2021年
目的分析某市1起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3日—2021年1月10日1起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特征、三间分布、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和传播情况等。结果共报告确诊病例37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最早发病时间2020年12月17日,最晚发病时间为2021年1月8日,潜伏期1~17 d。60~<70岁感染者最多,有14例(36.84%);重症和危重症6例(16.22%);自述有临床症状26例(68.42%),其中发热20例(76.92%),咽痛8例(30.77%)。结论本起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传播链清晰,病毒来源于境外,防控措施效果较好。
孙佰红齐英陈会杰陆莹孙静张琳琳孙英伟
关键词:输入性病例聚集性
2017年沈阳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进一步掌握我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沈阳市2017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年沈阳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4108例,死亡5例,发病率为49.54/10万...
陈会杰安向东陈叶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新冠肺炎隔离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辽宁省沈阳市2022年3-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被隔离的医学观察人员493名,包括医院隔离、酒店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分别使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隔离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失眠、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493名隔离人员中,失眠、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4.3%、14.4%、38.9%。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O R=0.084,95%CI:0.010~0.680)是失眠的保护因素,自认需要心理疏导(O R=4.531,95%CI:2.014~10.194)是失眠的危险因素;患有躯体疾病(O R=1.977,95%CI:1.027~3.806)、自认需要心理疏导(O R=11.286,95%CI:5.051~25.218)是焦虑的危险因素,对隔离场所的各项服务非常满意(O R=0.193,95%CI:0.062~0.605)和比较满意(O R=0.274,95%CI:0.084~0.886)是焦虑的保护因素;文化程度为初中(O R=1.981,95%CI:1.212~3.237)、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非常关注(O R=5.653,95%CI:1.167~27.394)、自认需要心理疏导(O R=5.380,95%CI:2.427~11.929)是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易出现失眠、焦虑及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患躯体疾病史、对隔离场所服务的满意度、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关注度以及隔离人员自身对心理疏导的需求等因素对其心理健康有影响。
李鹏王孟颖陈会杰孙炜孙百军
关键词:失眠焦虑抑郁
2006~2015年沈阳市麻疹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2017年
目的了解沈阳市麻疹发病的空间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rcgis 10.1软件绘制疾病地区分布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2006~2015年沈阳市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4 67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54/10万,最高报告发病年份为2014年(27.24/10万),最低报告发病年份为2012年(0.20/10万)(P<0.01)。第一阶段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浑南区(16.04/10万),最低为康平县(0.93/10万)(P<0.01);第二阶段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于洪区(8.64/10万),最低为法库县(1.45/10万)(P<0.01);第三阶段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康平县(27.77/10万),最低为辽中县(4.42/10万)(P<0.01)。2006~2015年的麻疹发病率空间自相关系数Ⅰ值分别为-0.017、-0.025、-0.083、-0.139、-0.061、-0.049、-0.117、0.031、-0.041和0.008(P>0.05)。第一阶段在康平、法库地区形成低值-低值聚集区,在沈北新区形成高值-高值聚集区,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均未形成聚集。结论2006~2015年沈阳市麻疹发病在区县水平呈散在分布,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也未形成空间聚集。
陈会杰安向东陈叶
关键词:麻疹
2013年—2017年沈阳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掌握细菌性痢疾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沈阳市2013年—2017年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结果 2013年—2017年沈阳市细菌性痢疾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49/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5.41/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51/10万;散居儿童、家务及待业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47.58%,15.46%;0岁~3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45.76%,报告发病率为449.65/10万;6~8月份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9.21%;居前五位的分别是于洪区(47.96/10万)、大东区(41.35/10万)、皇姑区(40.50/10万)、沈北新区(28.18/10万)、铁西区(27.59/10万)。结论2013年—2017年沈阳市细菌性痢疾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3岁及以下婴幼儿高发,职业高峰明显,呈夏季发病高峰,城区报告发病率高于农村。应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重点做好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的监管工作。
白杉陈会杰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卫生宣教
20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估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3-10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肝硬化住院患者200例分别进行一般情况调查、体格测量、生化检验、营养风险筛查,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分别用体质指数(BMI)、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判定营养不良,各指标判定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1.50%、48.50%和44.00%,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率为32.00%,贫血发生率为56.50%,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2.50%,以上评价指标在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营养风险发生率均较高,随着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营养不良、营养风险发生率相应增加。对肝硬化患者进行综合营养评估和营养风险筛查并尽早给予适当营养支持十分重要。
施万英陈会杰张焱陆金鑫
关键词:肝硬化营养状况营养风险筛查
2010-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猩红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2022年
目的 探讨2010-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猩红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联,为制定有效的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猩红热日发病数据及同期的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之间的关联。结果 2010-2019年沈阳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8 772例,年均发病率为25.67/10万;其中男性11 240例、女性7 532例,男女比为1.49∶1。发病主要集中于2~10岁人群。职业以幼托儿童、学生及散居儿童为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与猩红热发病呈负相关(r分别为-0.06、-0.15,P<0.05);平均风速与猩红热发病呈正相关(r=0.04,P<0.05),平均气压、日降水量及日照时数与猩红热发病无统计学关联(r分别为0.02、-0.02、-0.02,P>0.05)。DLNM结果显示,当气温高于11℃时,猩红热发病增加,但此效应为即时效应,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猩红热发病迅速下降;当气温低于-10℃时,猩红热发病也会增加,且存在3 d的滞后时间;干燥气象条件下猩红热发病较高,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猩红热发病降低;平均风速<2 m/s时,其对猩红热发病呈保护效应,风速>4 m/s、滞后时间为5~10 d时,为猩红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0-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猩红热发病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风速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效应。
王孟颖张昭玉张金朱玉琴杨志星高巍陈会杰孙百军
关键词:猩红热气象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