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效能的影响及相关生物学行为的评价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均于月经结束后第3~7d时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参照病理检查... 马芬 田荣华 杨晓红关键词:宫腔镜 经阴道超声 子宫内膜病变 3D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中术前评估的应用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3D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术前评估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38例在3D成像技术辅助下行乳腺癌保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 T乳腺MRI检查,通过医学数字成像及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medicine,DICOM)数据立体建模,构建3D成像技术重建虚拟图像。比较术前预计切除组织体积(predicted resected tissue volume,PRTV)及术中实际切除组织体积(actual resection tissue volume,ARTV)差异性及一致性,并行保乳术后组织标本切缘及乳房美学评价。结果:3D成像技术能准确反映乳腺、肿瘤、腺体及血管等解剖结构及其三维毗邻关系。术中所见与术前3D图像吻合度为97.4%(37/38)。术前PRTV为(61.7±20.1)m L,术中ARTV为(65.1±20.7)m 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术后补充二次手术1例,发生率2.6%(1/38)。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100%(38/38)。结论:3D成像技术可清晰地显示乳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准确评估保乳术切除体积,指导手术切除。 徐元兵 胡超华 潘代 田荣华 沈浩元 彭湃 余幼林 彭东杰关键词:乳腺癌 保乳术 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均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经阴道超声、宫腔镜单独及联合诊断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联合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宫腔镜及经阴道超声单独诊断(均P<0.05);联合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准确率均高于宫腔镜、经阴道超声单独诊断(均P<0.05),且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准确率也高于经阴道超声诊断(P<0.05)。结论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可有效提高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效能。 马芬 田荣华 杨晓红关键词:子宫内膜病变 宫腔镜 经阴道超声 膀胱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一例 被引量:1 2020年 病例资料患者,女,22岁,2018年2月28日因“肉眼血尿10余天”入院。尿色鲜红,无腰腹部不适,无尿频、尿急、尿痛,以“膀胱息肉”收入院。尿液常规分析:尿红细胞3269.00/UL;血细胞分析: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10 pg。本院B超检查示膀胱右后壁不均低回声病灶,基底较宽,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该处膀胱浆膜层显示欠清晰(图1),诊断“膀胱癌可疑”。腹部CT平扫示膀胱右后壁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CT值约26~37 HU,增强扫描病灶呈持续渐进强化,边缘强化明显,诊断“膀胱肿瘤性病变”。盆腔MRI示膀胱右后壁一宽基底结节状稍长T 1稍长T 2病灶,信号不均匀,邻近膀胱深肌层可见浸润,DWI病灶呈高信号,相应ADC低信号(图2),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延迟期持续强化,中央可见不强化区域(图3~5),诊断为“膀胱富血供肿瘤,侵犯膀胱全层”。 邹语嫣 田荣华关键词:膀胱肿瘤 磁共振成像 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效能的影响及相关生物学行为的评价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一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均于月经结束后第3~7 d时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参照病理检查结... 马芬 田荣华 杨晓红关键词:宫腔镜 经阴道超声 子宫内膜病变 文献传递 PI-RADS v2.1中DWI评分和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分组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023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1版(PI-RADS v2.1)中DWI评分和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分组(GGG)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前列腺良性病变(良性病变组)和94例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组)患者。2组均行常规MRI序列(T1WI、T2WI)、DWI(b=0、800 s/mm^(2))序列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前列腺癌GGG分为5组。DWI评分与GGG之间一致性行Kappa检验。ADC值与GGG的相关性行秩相关统计。2组ADC值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b=800 s/mm^(2)时良性病变、前列腺癌组的ADC值分别为(1.198±0.147)×10^(-3) mm^(2)/s、(0.829±0.08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5,P<0.05)。94例前列腺癌的ADC值与GGG呈负相关(rs=-0.935,P<0.05),PI-RADS v2.1中的DWI评分与GG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0.717,P<0.001)。结论:PI-RADS v2.1中DWI评分和ADC值与前列腺癌GGG相关,可在术前准确评估前列腺癌。 杨聪 田荣华 康嗣如 邹语嫣 刘绪纶 缴春悦关键词:前列腺癌 表观扩散系数 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伴发精囊腺侵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伴发精囊腺侵犯(seminal vesicle invasion,SV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常规MR扫描、DWI序列及DCE-MRI的患者,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计算多参数MRI对PCa诊断及DWI、DCE-MRI及联合对诊断PCa伴发SV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测量PCa癌灶、SVI、正常精囊腺(normal seminal vesicle,NSV)的ADC值,两两比较两者ADC值。结果多参数MR对PCa诊断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4.6%,准确度为88.1%,本组PCa癌灶、SVI的DWI呈高信号,相应ADC图呈低信号影。PCa、SVI、NSV的ADC值分别为(0.948±0.215)×10-3mm2/s、(0.956±0.196)×10-3mm2/s、(2.678±0.254)×10-3mm2/s,SVI与N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5),PCa与S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96,P>0.05)。结论多参数MR对PCa伴发SVI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康嗣如 田荣华 汪锴 王艳 阳仕雄关键词:前列腺癌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鉴别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NPM病人57例、乳癌病人31例的术前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MRI诊断NPM的价值指标。结果 NPM组和乳癌组的病灶直径、T_1WI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M组和乳癌组T_2WI信号强度、病灶周围水肿发生率、强化方式、动态增强曲线分布、表观弥散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9~12.196,P<0.05);MRI诊断NPM的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67.74%,漏诊率为15.79%,误诊率为32.26%,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78.41%。结论 MRI鉴别诊断NPM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是特异度不高,临床上应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王艳 田荣华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乳腺炎 乳房肿瘤 多模态MRI对新生儿HIE分布模式与临床相关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分布模式与临床相关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07例新生儿HIE影像与临床资料,对不同临床分度HIE患儿磁共振图像进行评分,分析其颅脑损伤模式和严重程度。结果:重度HIE患儿基底节/丘脑、内囊后肢、脑干等损伤类型较多,与轻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囊后肢损伤与中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HIE患儿MRI总评分比中度和轻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HIE神经损伤具有选择性和等级性,可以几种损伤类型并存。不同临床分度HIE患儿的分水岭区损伤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证明其易损性。重度HIE患儿多发生双侧大脑皮层/皮层下大片损伤,并且多合并基底节/丘脑、罗兰氏区损伤,部分伴有脑干损伤。急性完全性损伤患儿易发生基底节/丘脑损伤或全脑损伤。不完全性损伤可导致分水岭区等易损区损伤。结论:MRI能够客观准确地检测新生儿HIE脑损伤模式和程度,对于新生儿HIE早诊断早干预,预测患儿神经发育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田荣华 邹语嫣 王艳 邓兰婷 杨聪 缴春悦 刘绪纶 马芬关键词:评分系统 6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分析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胸部薄层CT的影像表现,分析其演变过程,熟悉其肺部CT表现,了解其病程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1-3月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64例患者资料,分析胸部薄层CT表现,64例患者均进行5次胸部CT扫描,其中4例肺部CT未见异常,研究另60例患者CT演变特点。结果COVID-19的CT表现多变,主要表现为双肺不对称分布胸膜下为主实变或磨玻璃密度影,最初铺路石征较多见,后来向模糊影、条索影变化,本组病例患者症状发作后的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变显著增加,随后肺部CT评分逐渐下降,双肺下叶CT评分较高,其次是右肺上叶,左肺上叶CT评分最低。结论COVID-19大部分病例肺部病灶在28天左右可完全消失,但我们需要经过长期大样本随访观察肺部是否会遗留不可逆损伤。 邹语嫣 冯平勇 梁康宁 王立东 田荣华 邓兰婷关键词:薄层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