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冉

作品数:11 被引量:169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疼痛
  • 4篇镇痛
  • 3篇神经阻滞
  • 3篇疼痛管理
  • 3篇椎旁
  • 3篇椎旁神经
  • 3篇椎旁神经阻滞
  • 2篇胸腔
  • 2篇胸腔镜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围术期
  • 2篇急性疼痛
  • 1篇低血压
  • 1篇电刺激
  • 1篇队列研究
  • 1篇多模式镇痛
  • 1篇心动图
  • 1篇胸科
  • 1篇胸腔镜检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0篇冯艺
  • 10篇张冉
  • 3篇安海燕
  • 2篇霍飞
  • 2篇何苗
  • 2篇张红
  • 2篇李君
  • 1篇王俊
  • 1篇黄舜
  • 1篇姜陆洋
  • 1篇黄宇光
  • 1篇海艇
  • 1篇祝娟
  • 1篇王璐
  • 1篇鞠辉
  • 1篇姜柏林
  • 1篇王广
  • 1篇刘国莉
  • 1篇潘芳
  • 1篇马晓冉

传媒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围术期疼痛治疗及管理现状调查被引量:39
2017年
目的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我国围术期疼痛治疗及管理现状。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在1个月内通过微信平台将该问卷发给全国各医院麻醉科医生,系统自动记录答卷情况。结果共8447位麻醉科医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778份,参与调查的麻醉科医生来自全国847家医院,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其中三级医院526家(62.1%),三级以下医院321家(37.9%)。围术期镇痛用药中(不包括麻醉用药),应用以下镇痛药物(包括单独和联合应用)的麻醉科医生比率分别为:阿片类药物79.74%、非甾体类抗炎药53.78%、对乙酰氨基酚25.76%、局麻药(进行神经阻滞)25.44%、其他药物(如氯胺酮、加巴喷丁等)12.39%;联合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63.65%。开展术后镇痛泵治疗的医院有649家(76.6%),其中使用PCA泵的医院构成比为43.8%。组建急性疼痛服务小组(APS)的医院475家(56.1%),三级医院APS组建率高于三级以下医院(P〈0.01),APS人员构成以麻醉科医生为主(72.4%)。结论我国围术期疼痛治疗中多模式镇痛尚未广泛普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神经阻滞使用率较低;术后镇痛泵应用广泛,但PCA技术应用率不高;疼痛管理中APS建设相对薄弱,麻醉科医生在APS中起到主导作用。
张庆芬张冉何苗安海燕冯艺黄宇光
关键词:问卷调查镇痛
多学科疼痛管理组织构建的专家共识被引量:60
2017年
多学科综合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模式和发展方向,疾病的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团结协作。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通常指由来自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相对固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治疗模式。MDT是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治疗手段治疗疾病的组织保障,最先应用于肿瘤的治疗过程中。
冯艺张冉
关键词:疼痛管理急性疼痛团队管理镇痛方式疼痛情况镇痛技术
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理念的转变:从急性疼痛小组到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被引量:12
2016年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对于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急性疼痛是由于组织损伤造成的行为及生理学的改变,时间一般不超过7d。通常情况下急性疼痛是患者对于组织损伤的一种有益的短暂的反应,但急性疼痛也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张冉冯艺
关键词:急性疼痛疼痛管理围术期管理理念术后并发症情感体验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肺部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行胸外科手术患者1190例,男516例,女674例,年龄18~75岁,BMI 15~35 kg/m 2,ASAⅠ—Ⅲ级。根据接受神经阻滞的类型分为两组: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n=327例)和肋间神经阻滞组(I组,n=863例)。P组术前行T 3-4和T 6-7椎旁神经阻滞;I组于手术结束时在胸腔镜监测下在切口及其相邻上下两个肋间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合并症,术后第1、2和3天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第1、2和3天静息和活动时疼痛数字(NRS)评分、恶心呕吐,记录术后头晕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I组比较,P组术后第1和2天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活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第2和3天两组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肋间神经阻滞比较,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胸腔镜肺部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张冉霍飞田龙马晓冉冯艺
关键词: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肺部手术胸腔镜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纵隔手术麻醉及镇痛的影响: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单侧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对胸腔镜纵隔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2016年—2018年共522例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纵隔或胸腺手术,根据纳入标准,共200例患者入选,分为未接受椎旁神经阻滞组(S组,81例)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119例)。收集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量,术后1~3 d舒芬太尼用量,术后1~3 d静息及运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头晕发生率。结果P组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P<0.05),尿量、输液量多于S组(P<0.05),术中应用升压药比例高于S组(P<0.05),术后PACU停留时间短于S组(P<0.05),术后第1天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S组(P<0.05),术后第1天舒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P<0.05),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S组(P<0.05),术后补救镇痛药物应用少于S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中重度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静息及运动NRS,术后第2天、第3天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纵隔手术术前应用TPVB能缩短患者PACU停留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但可增加术中低血压发生率。
张冉冯艺
关键词:疼痛管理
胸科微创手术的规范化麻醉与镇痛体系建立
冯艺安海燕鞠辉何苗姜柏林祝娟张冉王广张红李君潘芳黄舜王俊
该项目属于临床麻醉及围术期疼痛管理的技术领域。通过对胸科微创手术术后疼痛和围术期麻醉及镇痛技术的系统研究,建立和应用了多项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 确立了多种围术期麻醉、镇痛技术的应用价值:评测了不同通...
关键词:
关键词:麻醉方法疼痛治疗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化疗诱发周围神经病变有短期治疗作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是否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化疗诱发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方法:将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建立CIPN模型后于第28天给予颈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组)和仅放置电极不刺激(Sham组),每组36例。于0天、28天、29天和35天测量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于28天、29天和35天取L4-6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检测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结果:VNS组29天和35天MWT和TWL与0天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28天相比显著改善(P<0.001)。与Sham组相比,VNS组29天和35天MWT和TWL均显著改善(P<0.001)。VNS组DRG中IL-10在28天和29天高于Sham组,DRG中NF-κB在28天低于Sham组(P<0.05)。结论:单次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可短期改善CIPN大鼠疼痛行为学,提高DRG内IL-10,降低DRG内NF-κB。
张冉甘宇冯艺李君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电刺激炎症反应
上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的可行性
2021年
目的探索上腔静脉塌陷指数(SVC-CI)对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的预测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下行腹部手术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8~64岁,ASAⅠ或Ⅱ级,NYH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在全麻诱导后至手术开始前,快速输注复方乳酸钠10 ml/kg,输注时间10~15 min。记录补液前后MAP、HR、CVP、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利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上腔静脉(SVC)内径,并计算补液前后CI的变化值(ΔCI)以及SVC-CI。根据ΔCI将患者分为容量反应组(R组,ΔCI≥15%)和非容量反应组(NR组,ΔCI<1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VC-CI和SVV预测容量反应的效能。结果有20例(56%)患者出现容量反应。R组SVC-CI明显高于NR组(P<0.05)。SVC-CI预测容量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 0.673~0.958),敏感性85%,特异性75%。SVV预测容量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 0.567~0.895),敏感性55%,特异性88%。结论SVC-CI和SVV均可预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而SVC-CI的预测效能优于SVV。
栗亚茹姜陆洋王璐窦豆海艇张冉冯艺
关键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每搏量变异度
快速康复理念下剖宫产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4年
为了减少产妇术后疼痛、促进产妇术后快速恢复以及保障婴儿健康,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方案一直在不断完善。其中多模式镇痛是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cesarean,ERAC)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剖宫产术后的多模式镇痛是十分必要的。为尽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非阿片类药物与区域阻滞的应用逐渐增多,多模式镇痛方案也在逐步完善。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剖宫产术后的多模式镇痛方案仍存在争议,尚无最佳方案出现。本文总结了目前剖宫产术后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并为多模式镇痛方案的发展提供思路。
丁维思张红张冉冯艺刘国莉赵婉璐安海燕
关键词:剖宫产术多模式镇痛术后康复阿片类药物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全麻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影响被引量:19
2020年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GP组)。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3/T4及T6/T7双点胸椎旁神经阻滞。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术中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和右美托咪定进行维持。按切皮前是否追加舒芬太尼将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患者分为2个亚组:追加舒芬太尼组和未追加舒芬太尼组,对2组行1∶1倾向得分匹配。记录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情况、阿片类药物用量、输液量、尿量、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与G组比较,GP组术中尿量、输液量和切皮后升压药物使用率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匹配前,与未追加舒芬太尼组比较,追加舒芬太尼组诱导时舒芬太尼用量、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和尿量升高,手术时间延长(P<0.05);匹配后,与未追加舒芬太尼组比较,追加舒芬太尼组切皮后升压药使用率升高(P<0.05)。综上所述,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增加全麻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其原因可能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交感神经的直接抑制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习惯有关。
张冉金佳田龙霍飞冯艺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胸椎胸腔镜检查低血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